姜璇
【摘要】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Peter Lynch Tchaikovsky)是19世紀下半葉俄羅斯作曲家。這部作品共由三個樂章組成,其中的許多優美曲調都是柴可夫斯基在民間搜集來的,充分體現出他在遵循古典浪漫主義風格的同時,很好的融入了民族風格。
【關鍵詞】柴可夫斯基;演奏技法;《降b小調第一鋼琴協奏曲》Op.23
這部作品是柴可夫斯基所有鋼琴作品中技巧最為高超的一首,它一直活躍在世界的各個舞臺上,許多鋼琴家將它作為自己的保留曲目,一些權威的國際鋼琴大賽也將它列為比賽曲目。筆者通過很長一段時間的實踐演奏及多次登臺的心得體會,總結出以下幾方面的技巧難點。
第一節 柱式和弦織體演奏
第一樂章的引子,鋼琴作為樂隊主奏主題的伴奏,雙手以“ff”力度的雄偉柱式和弦,音域由低至高演奏出和諧穩定的飽滿氣勢。演奏這類和弦時,需要聲音有共鳴有穿透力。這就要求我們在練習時要放松整個肩膀及手臂,雙手的骨架要支撐住,手指在觸鍵的瞬間,運用手腕的帶動,向里推,觸鍵完成后手臂立即放松,由手腕自然向身體兩側帶起,準備下一和弦的演奏。在練習好單個和弦的正確觸鍵后,還要注意以每一小節的三組和弦音為單位,突出左手根音與右手小指高音旋律線條,要有由低至高的樂句走向。
第一樂章第24小節開始,鋼琴與樂隊的主次位置互換,由鋼琴演奏出帶附點的柱式和弦式的旋律主題,這就要求在演奏時,除了遵循上述單個和弦的演奏方法,還要注意附點16分長音符與64分短音符之間的主次,聲音要演奏的有傾向性。
而在第60小節開始,則是一大段帶有附點式的柱式和弦,這對于演奏者來說是一個體力與耐力的挑戰,不僅要演奏的清晰有力,還要有小指旋律線條的音樂走向。在練習時只有花大量時間慢速練習,逐漸提高速度,才是演奏好此段和弦的關鍵。
第二節 八度音程的演奏
這部作品的第一樂章與第三樂章中,作曲家運用了許多快速八度音程演奏的技巧,要求演奏者手指的精準度,聲音的飽滿度與體力的持久度這三者相結合,缺一不可。筆者通過整理練習,將這部作品中所出現的快速八度音程演奏歸納為兩大類,分別進行詮釋。
一、同向的八度音程演奏
這部作品中,共出現了四段同向八度音程的演奏片段,每一個片段都是以連接過度的材料出現的,要求演奏者以快速清晰,情緒飽滿的聲音演奏出。可在實際練習中發現,每個片段雖然只有短短幾個小節,卻對演奏者形成巨大地挑戰。筆者認為,首先,手型骨架要穩定,大拇指和小拇指的骨架尤其堅定。手掌及腕部的肌肉緊張感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過分的放松與緊張都是不可取的,彈奏時手腕與手掌基本保持在同一高度上,巧妙應用手臂的自重彈奏連續性八度,形成一種慣性從而減弱技術難度;而對于精準度方面,需固定住八度手型的骨架,注意力放在雙手大拇指處,“眼神敏捷”與手臂肌肉的記憶功能相結合來完成這一技術難題。
第一樂章中,首次出現的這一同向連續八度音程在保持速度、力度與耐力的同時,橫向音域的跨度較大,精準度是較難達標的一大難題。
第三樂章中,快速飽滿的八度音程演奏可運用些“自由伸縮的速度”來減輕這一難度技巧,每到一“聲音轉折”處,著重且稍抻長速度的處理方式,既體現了浪漫主義音樂風格,又使演奏者得到了調整。
二、左右手交替進行的八度音程演奏
這部作品共有三段左右手交替進行的八度音程演奏片段,一樂章中的兩段,由p到ff的力度跨度,使得音響效果如海浪般滾滾襲來;三樂章結尾處,鋼琴與樂隊共同將輝煌的音樂推向頂點。演奏中,左右手交替時速度與力度的均勻并突出節奏韻律是這一技術的難點。
第三節 快速律動的演奏
在多的鋼琴技巧中,快速律動演奏的技巧算是最為常見的一種,對大部分演奏者來說,這項考驗手指靈活性與獨立性的演奏技巧算不上什么難題。但柴可夫斯基在這部作品中所運用的快速律動的技巧,卻成為對演奏者不小的考驗,這部作品所涉及到的大致可分為兩大類。
一、雙手同向律動的快速演奏
作品第三樂章中的大篇幅的雙手同向快速律動,以及第二樂章中鋼琴以作為樂隊的陪襯而出現的輕盈快速的同向律動,成為演奏者較為頭疼的難題。這兩部分要求演奏時聲音清晰,有顆粒性,音樂強拍中有如“波浪”般滾滾的律動感覺以及與樂隊緊密無縫的配合。在練習過程中,要注重慢速以及變換多種節奏方式的練習,充分體會手指的獨立性及聲音的顆粒性;逐漸加速時,注意手掌放松,在音符“轉折”處多加運用手腕的帶動,手指盡量貼鍵演奏,盡量避免手腕的上下晃動。要非常熟悉樂隊的旋律,合奏時,注意樂隊與鋼琴相同與不同的樂句走向,利用聲音的強弱變化來填補樂隊空拍時的聲音空白。
二、裝飾性小音符的快速律動演奏
作者運用密集的小音符制造出音樂上或是朦朧,或是轟鳴的音效,正確詮釋出作者的情感,達到作品本身的音樂效果卻也不易。
如第一樂章第40小節開始5組琶音式64分小音符的演奏,雙手形成六度向上的快速律動,練習時首先要固定指法,形成一定的肌肉記憶,避免丟音及刮碰錯音;以每組的第一個音為起點,以漸強的處理方式一氣呵成,每組最后一音不要按死,而是瀟灑的揚出去,產生“余音繞梁”的音效。
綜上所述,為筆者在反復練習與多次實踐演出過程中總結的一些心得體會,希望會對即將接觸這部作品的學者有所幫助。但對于鋼琴演奏技巧的練習總是因人而異,所以在鉆研過程中總結歸納出一套適合自己的演奏方法,才是我們研究鋼琴演奏技法的終極目的。
參考文獻
[1]樊慰慈: 《飛躍高加索的琴韻—俄羅斯鋼琴演奏樂派的歷史傳承》,人民音樂出版社2009 年第一版.
[2]毛宇寬:《俄羅斯之魂—柴可夫斯基》, 人民出版社 2003 年6 月.
[3]彭志敏《音樂分析基礎教程》人民音樂出版社,1997年9月.
期刊:
[1]陳卉(2011).《傳統與超越——柴可夫斯基第一鋼琴協奏曲中的民族性探析》.《文化藝術》2011年第05期 .
[2]廖西林(2010).《柴可夫斯基鋼琴作品風格探析》.《藝術教育》2010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