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甜
【摘要】李斯特是歐洲十九世紀著名的鋼琴演奏家和作曲家,他的鋼琴改編曲為當時的鋼琴演奏及創作注入了一股鮮活的生命力量,更促進了當時浪漫主義音樂的發展,在中外鋼琴音樂發展史上有著重要的影響力。本文擬從李斯特鋼琴改編曲的分類及鋼琴演奏的技法為切入點,進而研究其鋼琴改編曲的演奏與教學意義。
【關鍵詞】李斯特鋼琴;改變曲分類;鋼琴演奏技法
前言:
李斯特鋼琴改編曲促進了浪漫主義音樂的進一步發展,經他改編的音樂作品不僅能夠以鋼琴演奏的方式保留原作品的音樂精髓,還具有李斯特特色的個性演奏技巧和語言,極大的豐富了音樂的表現形式。本文從分析李斯特鋼琴改編曲的分類說起,然后結合李斯特鋼琴改編曲的作品探討其鋼琴演奏技法,進而從這兩方面來研究李斯特鋼琴演奏的教學意義。
一、李斯特鋼琴改編曲的類型
(一)改編優秀作曲家器樂獨奏曲
李斯特的此類改編曲主要是把作曲家的器樂演奏作品移植到鋼琴上進行演奏。比如:李斯特根據帕格尼尼的《24首小提琴獨奏隨想曲》中的六首小提琴獨奏改編為《6首帕格尼尼練習曲》;把巴赫的《g小調管風琴幻想曲與賦格》和《6首管風琴序曲及賦格》改編為同名鋼琴曲等等。
(二)改編交響樂或管弦樂音樂作品
此類音樂作品有交響樂隊或管弦樂隊演奏出來,氣勢恢宏,音樂會引起觀眾的情感共鳴,感人至深。經過李斯特的改編,把這些交響樂改編為鋼琴曲仍散發著獨特的音樂魅力。例如:柏遼茲《幻想交響曲》,貝多芬的九部交響樂等。
(三)改編藝術歌曲
19世紀浪漫主義時期,出現了一大批杰出的藝術歌曲作曲家,如舒伯特、肖邦羅西尼、舒曼等人,他們創作了很多優秀的藝術歌曲。李斯特當然不會放過這個讓鋼琴“歌唱”的好機會,由此,大量的優秀藝術歌曲在李斯特的改編下成為意境深遠、旋律優美的鋼琴曲。藝術歌曲的數量很多,如舒伯特的《冬之旅》、《天鵝之歌》、《圣母頌》等、舒曼的《春之夜》、肖邦的《少女的祈禱》、羅西尼的《威廉·退爾》序曲等等作品,被改編成鋼琴曲。
(四)改編歌劇主題曲
對歌劇主題曲的改編可以說是李斯特最具有代表性的鋼琴改編曲,也是其鋼琴改編曲所占數量最多的一類。經過改編為鋼琴曲的這類音樂作品,既保持著原作品的音樂精髓,又豐富了作品的音樂語言和表達方式,更能傳達出原作的音樂精神。一般情況下,這類作品是鋼琴演奏家在獨奏音樂會上的最佳選擇。經過改變為鋼琴曲的作品有:威爾第歌劇《弄臣》、莫扎特歌劇《唐·璜》《費加羅的婚禮》、貝利尼的《清教徒》等,還有根據古諾歌劇《浮士德》中的圓舞曲所改編的鋼琴曲《圓舞曲》、根據門德爾松《仲夏夜之夢》改編的《婚禮進行曲》等等。
二、李斯特鋼琴改編曲的演奏技法
李斯特對原音樂作品的改編,更傾向于改編成鋼琴曲后音樂的整體表達性,既包含著原作的音樂精神又不失自己的演奏特色,這在一定程度上就取決于他的鋼琴演奏技法的運用,這些演奏技法有著重要的教學價值。
(一)八度和弦的應用
十九世紀被稱為是感情宣泄期,作曲家把音樂作為引起觀眾情感共鳴的一種方式,浪漫主義音樂作品由此發展起來。其中,眾多的浪漫主義音樂家使用大量的音符勾勒出變化多端、絢爛的和聲。這些音樂家在作品中抒發情感時,也間接地促進了鋼琴演奏技法的改進與發展。李斯特在其鋼琴改編曲的演奏中應用八度和弦是其的一大特色。我們常會在李斯特的鋼琴作品中看到大幅度的八度快速重復的應用,這會產生的效果是振聾發聵的音響夾雜著永不退縮的英雄氣概傾瀉進聽眾的大腦里,進而刺激著受眾的每一根神經。重復八度可劃分成分解和弦式八度跳躍、雙八度、音階或半音階快速八度等等。比如以《弄臣》鋼琴改編曲為例,大量連續和弦的應用,不僅加大了演奏技巧的難度,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挑戰者演奏者的耐力極限。其演奏技法是:手型要保持最自然、最合適的弧形狀態,手臂必須要附有彈性,手指貼鍵,身體坐直,利用肩、上臂、掌關節、肘關節、下臂等力量把琴鍵推上去,進而彈奏出連續而又飽滿的大和弦。彈奏的聲音必須整齊、和諧統一、不能有漏音的出現,進而展現出獨特的和聲感。
(二)輪指技法的應用
輪指是指在鋼琴彈奏中以模仿撥弦樂器發出聲音的一種特殊鋼琴演奏技法。其特色就是反復演奏同一個音,這樣就可以在同一個時間內增加音的密度,在相同節拍的基礎上使用連續性的多次擊鍵來代替最后的擊鍵,進而保證手指可以均勻地控制在旋律的各個點上。輪指技法最早在作曲家多梅尼克·斯卡拉蒂的古鋼琴奏鳴曲中出現,后來經由車爾尼的開發將其發展為鋼琴演奏技法訓練之一。到了李斯特時代,這種演奏技法又被發展成為一種具有挑戰性、難度高的鋼琴彈奏技巧,并且這種彈奏技法獨具音樂美感,可以讓鋼琴“歌唱”。例如:根據帕格尼尼《第二小提琴協奏曲》末樂章回旋曲主體改編成的鋼琴曲《鐘》,李斯特在第三部分的兩個變奏主體都應用了輪指技法,特別是第二個主體復調肢體的手指輪流彈奏技法,增加了鋼琴彈奏技法的難度。
(三)雙手交替敲擊式技法的應用
此種演奏技法是李斯特具有個性化的鍵盤語匯,該技法的特色就是利用左右手交替的方式敲打鍵盤,就像打擊樂器一樣,進而產生短促卻熱烈的音響效果,像西班牙踢踏舞呈現出來的響板節奏一般。李斯特的多數鋼琴曲把這一彈奏技法應用的淋漓盡致。例如在《塔蘭泰拉》這一作品中采用雙手交替敲擊鋼琴鍵盤營造出奔放熱情、歡快的氣氛。演奏家李斯特將左手和右手進行錯位擺放,由低音到高音,由強到更強的彈奏力度,把原本單一的音樂形象改編成具有獨奏特色的音效,使受眾感到強烈的聽覺沖擊。
結語:
綜上所述,李斯特鋼琴改編曲在演奏上應用的八度和弦技法、輪指技法還有雙手交替敲擊式技法都為展開音樂教學鋼琴彈奏技巧的訓練提供了一定的參考意義,而且對其改編曲的分類研究可以加強學生對李斯特鋼琴曲的理解與研究,進一步豐富了教學內容,開闊了學生的視野。總而言之,對李斯特鋼琴改編曲的演奏及教學研究可以促進我國音樂的發展,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
參考文獻
[1]王潔清.李斯特鋼琴改編曲的藝術價值[J].音樂大觀,2013(07).
[2]譚翀.李斯特改編曲弄臣的音樂分析[J].北方音樂,2013(05).
[3]閻朕.淺談李斯特鋼琴改編曲的藝術魅力[J].文藝生活·文藝理論,2014(1).
[4]劉晶.李斯特鋼琴改編曲的演奏風格探析[J].北方音樂,2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