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鋼琴演奏具備音域寬廣、聲源多變、音色豐富的特點,能夠通過觸鍵的細微變化體現出不同的音色。將聚合思維運用到鋼琴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在聯想、綜合、類比遷移、分類概括音樂知識的基礎上,了解音樂作品的風格特征,進而更加精準地控制琴鍵,使演奏富有表現力。本文在概述聚合思維的基礎上,對鋼琴教學中聚合思維的運用及價值進行分析。
【關鍵詞】鋼琴教學;聚合思維;音樂表現力
一、聚合思維概述
(一)聚合思維概念
聚合思維又被稱之為收斂思維、集中思維或輻合思維,它與發散思維相對立,是一種異種求同、由外向內的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通常都是從已知的信息當中產生邏輯結論,或是從現有的資料中探尋正確的答案。聚合思維方式具有條理化、邏輯化、規律化、簡明化的特點,其能夠將廣闊的思路聚集成一個焦點,可以從不同的來源、不同的材料以及不同的層次中尋找正確的答案,通過這種思維方式,可在眾多可能性的結果當中迅速做出正確的判斷,進而得出結論。
(二)聚合思維應用步驟
聚合思維方式的應用步驟如下:其一,對相關信息進行收集。借助各種方法和途徑,收集并掌握與思維目標有關的信息,通常情況下,收集到的信息越多越好,由此能夠確保得出結論的正確性;其二,對收集到的信息進行篩選。該環節是應用聚合思維較為關鍵的步驟,通過不同方法和途徑收集回來的信息未必對思維目標全部有用,所以需要對這些信息進行分析,區分出它們與思維目標之間的相關程度,將其中重要的信息保留下來,并將無關或是關聯性不大的信息淘汰掉。同時還要對經過篩選的信息進行概括、比較和歸納,找出信息的共性;其三,從客觀的角度,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得出科學的結論,從而獲得思維目標。
二、鋼琴教學中聚合思維的運用
(一)鋼琴教學中聚合思維的運用思路
音樂聚合思維是指將人已經掌握的各種各樣的音樂信息與外界提供的音樂信息進行編組,然后通過分析、比較和判斷,找出人們認定的正確或最佳答案。這種思維方式的提出為鋼琴教學中各類音樂作品的詮釋與優化問題的解決,提供了一種科學、有效的途徑。在鋼琴教學的過程中,學生通常都是看一個音符記號,并找到與該音符相對應的琴鍵,然后再找尋下一個音符及與之對應的琴鍵進行彈奏,可將這個過程歸納為以下三個步驟:視覺印象、尋找琴鍵、動手操作。在這種傳統的鋼琴教學模式下,很容易使學生將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下一個音符的尋找和彈奏上,致使忽視了彈奏的效果,從而會使自我感受及自我評估降低,極不利于自我調整。為了有效解決傳統鋼琴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鋼琴教師應當建立這樣一種方式,即視覺與聽覺的雙重刺激、假想運動行為、實際音效、聽覺感受及對實際音效的評估。在上述過程中,視覺的刺激是讓學生通過看加深對音符的記憶,聽覺的刺激并非是指耳朵聽到的聲音,而是內心聽到的聲音,從視覺到聽覺的刺激,需要應用聚合思維,將已知的音樂理論知識與音響積累聯系到一起,在詮釋音樂作品的過程中有思維目標地收集相關信息,從風格、音色、文化三個方面探知音樂作品所要表達的意圖,構建起內心音響。假想運動行為則是按照內心音響,安排與之相應的演奏技術動作,進而建構起實際音響。最后對音樂練習中的音樂表現加以鑒別、評估,并對技術操作進行比較、判斷和修正,保持音樂意圖始終處于領先地位,進一步推動技巧的發展。
(二)鋼琴教學中聚合思維的具體運用
1.在確立音樂作品風格中的運用
對音樂作品的深入理解,必須以掌握相關領域知識,對比參照領域內不同概念為前提,從而構建起對音樂作品理解的整體框架體系。而聚合思維能夠歸納、整理、分析相關領域知識,使學生了解音樂領域內的關鍵概念,在內心構建出鋼琴作品的音樂風格,并對學生的彈奏技巧產生指導作用。如,在教學巴赫《法國組曲》第三組作品時,教師可從作品所在巴洛克時期的音樂文化中收集、歸納、整理信息,讓學生了解作品的風格。具體如下:在音樂思想方面,作品體現了“理性與浮華”的宗教精神,當時的人們思想以享樂主義為主;在音樂情緒方面,這是巴赫獻給第二位妻子的作品,感情較為纖細,具有法國風的洗練感;在樂譜特征方面,作品具有歌唱性、復調性、斷連性的特點;在曲式類型方面,作品各個樂章的曲式結構極為類似,但是也各具特色,形成了獨特的風格;在聲音特點方面,作品體現出優美柔和的音色。在運用聚合思維分析作品風格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掌握彈奏技巧,如要求學生的彈奏力度以輕巧為主,控制在mp到mf之間,在彈奏中體現出斷連奏的特點,把握好彈奏的節奏律動,運用弱音踏板改變音色和弱奏,從而準確體現出作品的風格。
2.在豐富演奏表現力中的運用
音色設計能夠體現出音樂作品的不同感情色彩,是彰顯音樂表現力的有效手段,同時也是詮釋作品內涵的重要步驟。鋼琴作品雖然在表現風格上有所差異,但其所體現的卻都是作曲家的樂隊構思。鋼琴的樂隊化演奏效果包含了大量豐富的形式,這些形式需要不同的觸鍵方法進行詮釋,所以要求學生應當能夠對琴鍵予以精準的控制。為此,在鋼琴教學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運用聚合思維方式,對各種形式的樂隊混合音響進行收集,然后分類存儲,同時,掌握多樣化的觸鍵技巧,借此來豐富鋼琴的音樂表現。例如,在教學交響樂之父海頓晚期作品《bE大調奏鳴曲》中的Sonata時,該曲最為突出的特點是將交響樂的運用手法及創新思路融入其中,在第一樂章的1和2兩個小節的開頭部分,可采用左右手T-V/IV-IV的和弦連接,使音響效果上猶如交響樂隊齊奏,能夠帶給人們一種宏偉、莊嚴的感受。在實踐教學中,教師應指導學生使用手掌支撐、指尖貼鍵的技巧,通過大臂乏力迅速垂直送至指尖,并找到一個可以爆發的點,借此發出集中且明亮的聲音,使和弦如銅管樂合奏。而在第3小節的教學中,教師可指導學生移高一個音區,將右手從飽滿的三和弦轉換為成P奏連貫的單旋律,由此能夠產生交響樂齊奏后柔和的木管獨奏效果,此時的手指應當調成水平式觸摸琴鍵,在收句時,應控制手指帶起來,這樣可以造成疑問式的音樂上揚效果。
三、鋼琴教學中聚合思維的運用價值
(一)有助于掌握鋼琴作品的彈奏要點
鋼琴教學作為音樂表演技能教學科目,將聚合思維運用其中,可通過收集與音樂作品領域相關的知識信息,既獲取單純的音樂知識,又能形成對音樂作品風格的理論認知。在鋼琴教學時,教師可從音樂史與音樂賞析的領域出發收集相關信息,了解音樂作品的時代背景,以歷史角度為切入點,讓學生了解該時代背景下作品給人帶來的實際感受,區分鋼琴音樂在不同時期的美學特征,從而使學生在鋼琴彈奏時大致掌握速度、力度、踏板、觸鍵等要點。
(二)有助于促進學生技能與情感共同發展
傳統的鋼琴教學過于重視彈奏技巧,卻忽視了學生情感的流露。而應用聚合思維的鋼琴教學,所強調的是情感與彈奏技巧的雙向發展。在這種思維方式下進行鋼琴演奏時,需要先將音樂作品的內在情感與學生自身的技能相結合,通過自己的邏輯思維判斷選擇最適合的演奏方式。聚合思維強調的是自身情感與彈奏技巧的有機結合,它的應用有助于學生聲情并茂地演奏鋼琴作品,能夠促進學生彈奏技能與情感的共同發展。
(三)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在鋼琴教學中運用聚合思維,能夠指導學生開展創造性的學習活動,而不是單純的模仿學習,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力。聚合思維下,要求學生從多方面入手聚集整合相關材料信息,并加以研究分析,得出自己對音樂作品理解,激發自己的內心情感。在鋼琴演奏時,學生可以融入自己的情感元素,更好地詮釋鋼琴作品。通過將聚合思維運用到鋼琴教學中,有助于推動鋼琴教育和音樂教育的創新發展。
四、結論
總而言之,培養學生音樂表現力是鋼琴教學的重要教學目標之一。所以,教師應在鋼琴教學中運用聚合思維,在收集、整理、歸納、總結與音樂作品相關知識的基礎上,使學生了解作品的時代情感、音色特征、文化內涵,從而通過琴鍵的精準控制,更加完美地詮釋作品,增強鋼琴演奏的音樂表現力。
參考文獻
[1]徐越湘.奧爾夫音樂教育理念在鋼琴教育中的運用價值研究[J].華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2012(10):66-69.
[2]王琳琳.談高師鋼琴教育在學生綜合能力培養中所起的作用[J].大舞臺,2012(09):90-92.
[3]李和平.鋼琴集體課課程在中國師范教育的發展[J].鋼琴藝術,2014(12):79-81.
[4]徐錦梅.研究性學習在高師音樂教育中的可行性探索[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2013(2):83-85.
[5]楊潔.淺談鋼琴教學中如何培養演奏者的樂感[J].音樂時空(理論版),2015(3):13-17.
[6]朱楣.鋼琴即興伴奏教學的內涵及對鋼琴教學發展的重要性音樂時空(理論版)2015(7):18-22.
作者簡介:張李子(1988—),女,河南省南陽市人,南陽師范學院音樂學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