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教學改革方面的相關研究成為教育界的熱門話題,對傳統教學中的不合理方面進行改革,以利于提高我們的教學質量。但是教學改革中出現了一些違背教學改革初衷及基本教學規律的所謂科研成果,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思考。
【關鍵詞】教改成果;《樂理與視唱練耳》
近期,筆者學習了一項新的音樂教學改革成果《樂理與視唱練耳》,該著將傳統音樂教學中的兩門基礎課程《基本樂理》與《視唱練耳》合二為一,對傳統音樂教學進行了一次全新的改革。閱畢掩卷沉思、感慨萬千,對作者所要進行的這項改革成果充滿了眾多疑問與擔憂,望與大家探討共進。
一、將合理的教學邏輯混亂化
縱觀我國樂理發展歷程,從1900年以前,以西方音樂理論的傳入為標志的啟蒙階段開始,經歷了1900~1949年我國樂理的產生、發展階段,再到新中國成立以來發展、成熟階段,經過幾代音樂理論工作者的不懈努力,目前已經形成一套較為完整的教學體系,涌現出眾多優秀的成果。尤其以李重光先生的《音樂理論基礎》為代表,該書從音的產生與性質講起,按照音律、記譜法、節奏節拍、音程、和弦、調、調式、轉調移調的順序,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環環相扣、邏輯合理、條理清晰,堪稱我國最成功的一部樂理教材。
而《樂理與視唱練耳》一書中的樂理知識部分卻是隨意拼湊,將原本已有的系統化、邏輯化、合理化的樂理知識搞得混亂,從該書知識點的編排上可窺見一斑:
1)節奏與節拍、2)音程、3)調性、4)調與調號、5)固定唱名法與首調唱名法、6)三和弦、7)拍子類型及音值組合法、8)音樂的基本發展手法、9)正三和弦與副三和弦、10)關系調與同主音調、11)變音記號、12)和聲大調與旋律大調、13)樂句與音樂基本結構、14)音樂作品調式的確定、15)節奏的表現功能、16)節拍的表現功能、17)五聲為基礎的七聲調式、18)音程形態、19)轉位和弦、20)節奏與節拍的關系、21)節奏劃分的特殊形式、22)節拍重音與非節拍重音、23)音程的音樂表現作用、24)旋律形態與作用、25)中國傳統七聲、六聲調式的音級特性、26)大小調式的音級特性、27)和弦種類、28)和弦的音樂表現作用、29)中國傳統音樂的板式、30)調的五度循環、等音調與同名調、31)移調、32)常用記號、33)變化音的類型及其表現、34)半音階及其表現功能、35)和聲功能、36)正三和弦的和聲語匯、37)和弦的密集與開放排列、38)離調……62)西方近現代樂理補充、63)中國傳統樂理補充。
從以上對樂理知識的羅列我們很容易看出:各知識點之間毫無邏輯關系,純屬隨意拼湊。如:作為聲音基礎的律學相關內容,在整個樂理教學中應該前置,這是符合常理的,(聲音是音樂的基本條件),但該書卻在最后提及,在全書63個知識點中排第54,對音的產生與性質只字未提。再如:記譜法作為樂理中的基礎知識,并且不太復雜、易掌握,放在前面講,對學音樂相當有益,(因為在與音樂相關的學習中,都與記譜法分不開,提前學,有助于對后面知識的掌握)然而本書卻將記譜法中的常用記號32、C譜號61,放在后面講。再如:按常理,在音程、和弦、調的相關知識掌握后才能學習調式、調性的相關內容,(因為對調式、調性的解釋需要有音程、和弦、調的相關知識作為基礎)正常的排列順序應當是“音程、和弦、調、調式調性”知識,這樣排列較合邏輯,而《樂理與視唱練耳》一書中的排列卻是②音程→③調性→④調與調號→⑥三和弦。
以上是大的框架方面混亂的問題,再細看看每章每節出現的類似混亂問題。例如:本書第一章的第一節內容,在大標題“節奏”之后,全是音符的相關知識,屬于記譜法的內容,標題與內容毫無關系,甚至連節拍的概念都出現,就是沒有一個關于節奏的內容。
隨后而出現的第二個大標題“宮調、徵調三音組”,在沒有任何樂理基礎的情況下,把這一概念放在全書的第一節,且其標題之后的內容卻是關于五線譜的相關知識以及音程介紹。再看其后的大標題“節奏、節拍”之后,又混入記譜法的大部分內容。從本書第一頁第一節開始,看到第十二頁第一章結束,如墜云霧。諸如此類問題幾乎遍布全書的各個章節,因篇幅原因,不再一一例舉。
二、將系統的理論知識零碎化
《基本樂理》面對的是剛入學的各專業的學生,他們多數音樂理論水平極其有限,這個階段的樂理教學應是音樂的啟蒙教育,知識系統性愈強,學生掌握起來更加方便、全面。截止目前為止,樂理研究在這方面已取得很大成績,在知識的系統性方面做得很好。以李重光先生的《基本樂理》為例:
從大的方面來講,從音的產生與性質講起,依次按照音律、記譜法、節奏節拍、音程、和弦、調式的順序,邏輯嚴密、系統完整,從小的方面,各個知識點之中也是思路清晰、環環相扣、自成一體。
但陳先生在其一書中的樂理部分卻將原本系統的樂理知識零碎化。
以“節奏節拍”為例:該著一開始便提到這一講內容,之后從第二節開始依次是音程、調性、調與調號、唱名法、三和弦,一直到第二章第三節中繼續講拍子的類別及音值組合法,之后依次又插入音樂的基本發展手法、正副三和弦、關系調及同主音調等八個其它內容之后,在第四章第三節又出現了節奏表現功能,第四章第四節出現了節拍表現功能,之后開始游離,依次插入五聲為基礎的七聲調式、音程形態、轉位和弦……
再以和弦一講內容為例,在第二章第三節開始講三和弦,然后依次插入拍子的分類、音樂的基本發展手法等章節。第三章第一節再提到正、副三和弦,之后又插入關系調、變音記號……等九個其它內容的章節之后,在第五章第三節又回到和弦內容,講到轉位和弦,然后又插入節奏節拍關系、節奏劃分的特殊形式……
三、將專業的學術知識簡單化
《基本樂理》是學習音樂最基礎的必修課,通過該課程的學習,使學生掌握音樂基本理論知識,為以后的創作、表演及其它理論課程的學習奠定基礎。對《基本樂理》所要達到的目標有著嚴格的要求和規定,是一件極嚴肅的事情。然而,陳先生的《樂理與視唱練耳》這本教材卻與之相去甚遠。
除了上述混亂化、零碎化極不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系統掌握之外,本書還將許多專業的知識內容簡單化。
以“音值組合法”內容為例,對學習音樂者來說無疑是一個最基本、同時又是很重要的內容,是最重要的基本功之一。這章內容必須細講,對所有可能遇到的特殊情況都要做詳細地講解,并且要勤加練習,通過細致的講解與反復的訓練,使學生養成正確、規范記譜的良好習慣,為以后的音樂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但是,在陳先生的《樂理與視唱練耳》一書中對該內容只用了300字的篇幅做了籠統的、簡要的介紹,經常能遇到的、較為復雜的組合規則、方法只字不提,幾乎沒有實例分析;并且在練習部分沒有出現一個與內容相關的習題。
用以“音程”相關內容為例,這是樂理中又一個相當重要的內容,不僅要對音程的定義、寫法、讀法準確掌握,更要對各種音程的結構認真分析,在此基礎上經過反復訓練使學生熟練掌握各種音程的結構、性質,方才達到該內容的教學要求。由于該部分內容繁多,并且相當重要,正常教學需要6—8學時才能完成,然而在陳先生的《樂理與視唱練耳》一書中卻用了兩頁不到的篇幅,于是問題便不可避免地出現了。比如對基本音級構成的十四種音程結構幾乎沒有做任何解釋的情況下(應該特別熟練),就開始講自然音程與變化音程,讓我們的學生如何掌握好?在音程轉位中對“增八度轉位”這一特殊情況竟未提及,尤其要提及的是對音程的構成與識別這部分內容,不僅要詳細講,而且要高強度練,必須使學生對音程的構成與識別達到條件反射的速度,才能達到該內容的教學基本要求,然而該書對此內容強調不夠,不僅沒有音程的構成與識別相關內容;并且練習中只有一道與之相關的習題,是在六個給定的音的上方構大三度,在另外六個給定音的下方構小三度。
除此之外,和弦、調式、轉調、移調……都有類似的問題,凡此種種都不同程度地降低,消弱了該課程應有的學術含量。
我們一定要正視當下的教學研究,教學改革必須是源于理論與實踐之焦慮基礎上的改革,必須是從不好到好的兩個方面,必須采取科學的、謹慎的態度,必須要學會尊重古今中外一切優秀的理論遺產,不能以教學改革為由,將原有的音樂教學中合理的、甚至是優秀的部分作為對立面隨意撻伐,也不能對傳統教學一些問題片面詮釋或以自己推理的體系強加于傳統。
參考文獻:
[1]陳雅先編著.樂理與視唱練耳[M].上海音樂出版社,人民音樂出版社,2007.
[2]李重光編著.基本樂理通用教材[M].高等教育出版社,2204.
作者簡介:常宇杰(1972—)男,山西新絳人,運城學院音樂系講師,研究方向:中國民族民間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