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們的歌唱過程中,總會自覺的或不自覺的選擇一些發聲方法來進行歌唱的問題,如何科學的使用發聲方法呢?那就是要選擇適合自己聲音特點的方法,而不是別人的方法,適合自己的發聲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才能避免弄巧成拙。要想唱好歌首先從科學發聲練聲開始,不能盲目的學習。
【關鍵詞】歌唱;科學發聲 ;方法
歌唱發聲要遵循科學性,每一個演唱者要想達到較高的演唱水平,就必須要長年的堅持科學發聲,只有發聲正確才能找到正確的歌唱狀態。練聲不僅具有技術性,還具有藝術性, 因而我們要想唱好歌,就必須要具備科學發聲作為前提。
隨著人們對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斷追求,人們在欣賞水平上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他們在聽覺上的要求也就相應提高了。所以我們在演唱時就必須要運用科學的方法來演唱,已滿足聽眾的要求。如何找到正確的發聲方法呢?首先要有積極的歌唱狀態,在積極的歌唱狀態下找到一個較好的發聲方法,找到正確的歌唱位置、氣息運用,尋求最佳的歌唱共鳴。在練聲的過程中,我們的聽覺還要敏銳,對在練聲中出現的音準偏差進行調整,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法。我們聲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千人一面,不能拿某一種唱法來教所有的學生,這樣做不一定對所有人都適用。在教學中要讓學生找到最有用的最能幫助自己的方法。教師也不能根據自己的興趣來對待學生,你不擅長民族唱法,在教學中就不用或者很少采用民歌的素材。我們要根據學生的聲音特點,選擇最適合他們的方法。在我們的教學中,往往會出現一個老師的唱法影響了他整個學生的唱法,即使有的學生在這種唱法上很不合適,也不得不跟著老師用這種不適合自己的方面來演唱歌曲。這種做法只能是勞而無功,更談不上出什么教學成果了。我們不能要求每一個學生都去學習某種什么什么唱法,但是至少我們可以借鑒著學習。在我們的教學中要做到因材施教來進行教學,因材施教是我們正確教學的唯一途徑。我們要在教學和藝術實踐中要充分體現學生的個性氣質特征,形成聲樂藝術上的百花齊放千人千面。而不是一窩蜂的都學習一種唱法,這樣做既沒有出路,也會唱的不倫不類。
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還要學會模仿學習,模仿學習不是一件壞事,相反它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問題是在于如何借鑒,如何與自己的聲音特點結合起來,發揮出個人的優勢,提高自己的聲樂演唱水平。我們應該廣泛的學習知識,來充實自己提高自己武裝自己,廣博的知識會讓我們站在一個更高的高點上,從而提高我們的審美能力和演唱能力。
在聲樂教學中,教師的范唱也是相當重要的, 同時也能反映出教師掌握聲樂藝術水平的深度。我認為教師的范唱也是相當重要的,它可以給學生有一個很好的示范作用,到底怎么唱怎么用氣?如何發聲?教師自己都唱不好怎么可能教好別人呢?
在練聲的過程中,我們應該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仔細判斷每個人的聲音特點,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練聲方法,謹慎解決歌唱中的諸多問題,慢慢的練習一定不能急于求成,要不斷的穩步提高,要循序漸進不能拔苗助長。在注重聲音質量的同時,還要注重“情”的問題,演唱并不光是聲音,而“情”才是最重要的,我們要帶著感情去唱,要發自內心的歌唱,聲情并茂,以聲帶情。不能只顧了聲音,而把歌曲唱得是有形無魂,聲情兩張皮。
歌唱發聲先要打好基礎,然后再提高,在訓練時應循序漸進地一步一步的加強發聲能力、呼吸能力的練習,在練聲的時候就要嚴格要求學生, 每一個音都要唱到位,不能懶惰,技術是靠練出來的,不是天生就具備的,它是需要時間來磨練的,不管是條件好的還是條件不好的,都必須要花大量的時間去練習。美妙的樂器就在自己身上,每個人都有,就看你能不能找到,找不到的不是自己嗓子不好而是你沒有找到好的方法,我們要不氣餒持之以恒的每天堅持去練習,總有一天美妙的聲音就會出現。每一位成功的歌唱家都是花了大量的時間來練習而獲得的。俗話說的好“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一分耕耘,一分收獲” 。
我們在練聲的時候,還應該把音量唱出來,不能聽不到聲音,每一個音既要有一定的亮度還有有一定的響度。聲樂的藝術首先是聲音的藝術,唱歌是需要用音量、氣息來控制的,音量來自于橫膈膜的力量,歌唱需要有相當大的推力而形成氣息的對抗,這種對抗越有力,我們的聲音才越結實,聲音才有足夠的氣息支撐。所以,我們不要忽視平時的基本功訓練,基礎是最重要的,不要上聲樂課就是唱歌而忽略了發聲的重要性。我們不能違反科學的發聲方法,我們還可以讓學生們之間互相的交流學習,彼此了解各自的優缺點,揚長避短。科學的教學方法和練習方法是歌唱能否取得成功的關鍵前提條件。
作者簡介:張傳國,男,(1965—)中共黨員,湖北襄陽人,現任湖北文理學院音樂學院副教授,畢業于武漢音樂學院,大學本科,文學學士。主要研究方向:聲音教育及音樂教育等方面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