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遂昌昆曲“十番”經歷代藝人的不斷傳唱衍承,已有400多年的歷史,具有極高的文化研究價值和可觀賞性,可謂是一項民間藝術瑰寶。本文通過遂昌器樂曲《十番》與浙江相關市縣流傳的《十番》器樂曲的比較分析,讓人們進一步認識它們之間的異同關系,以期更好地保護這一傳統音樂文化,使之能健康地延續和發展下去。
【關鍵詞】十番;器樂曲
《十番》器樂曲自明代以來流行于江蘇、浙江等省市,是一支具有社會影響力的名曲。江蘇省主要流行于蘇州、常熟、無錫、宜興等地,民間稱《十番》,另稱“吹打曲”,“蘇南吹打”等,主要運用在婚、壽、喪、慶等場合。浙江省流行面比較廣,如遂昌、寧波、寧海、象山、江山、桐廬、嵊州、新昌、松陽、長興等地。自古以來有《十番》器樂曲演奏的歷史,除稱之《十番》名稱外,另有“清十番”、“小十番”等多種稱謂,常用于婚慶或多事,并往常與民間風俗活動聯結在一塊。全省各地的《十番》曲均有一定的獨立性 ,也有些方面的相似性。本文僅通過以遂昌的器樂《十番》為例,將之與各地的《十番》曲進行比較分析,以期達到讓人們認識它們之間的異同關系,鑒別出遂昌《十番》曲具有獨特的藝術特征,以期更好地保護這一傳統音樂文化
浙江各地《十番》器樂曲分布廣泛,可謂貫通東西南北。各《十番》都有一定的地方特色。要比較分析遂昌《十番》器樂曲與其它市具流行的《十番》器樂曲的關系,應該從各地《十番》器樂曲的歷史淵源、音樂特征,曲調或曲牌的組合或應用等方面來認識,方解了解它們之間有在的相同相似性或差異關系。
一、不盡相同的歷史淵源的定位
遂昌與浙江省各地《十番》曲的歷史淵源不盡相同,其大致如下:
遂昌的《十番》器樂曲興起于明代晚期,是流行全省諸多《十番》器樂曲較為獨特的一支。其音樂并比非民間小調、也非鑼鼓樂,而是古樸曲雅的昆曲(亦稱南昆,還稱草昆)音樂,與明代以來流行該縣的昆曲相關聯。
新昌的《十番》器樂曲的歷史較為發達,據傳是十三世紀末葉元兵南下滅南宋時,流落在當地的一揚州歌伎所傳授,并在五年一度的民間風俗活動“清君殿廟會”上進行演奏(《新昌縣民族民間器樂曲集成》)。并傳初始以演奏南北曲曲牌為主,以后才冠以《十番》這支器樂曲名的說法,還冠戴“圣莞十番”之稱謂。
松陽的《十番》器樂曲的歷史淵源說法不一。有的說南宋以前,也均以南北曲牌和南宋和宋詞牌為主,傳說當時全縣演奏的隊伍較多,縣城、古市、靖居等地均有《十番》曲的演奏隊伍;至明以后更換了部分曲牌后喚《十番》曲。現松陽的板橋鄉仍有一支演奏《十番》的器樂曲隊伍,上世紀八十年代收集民族民間器樂曲時,民間老藝人說這支器樂的歷史淵源有兩種說法:一種是南宋前逐漸形成的器樂曲,是松陽當地流傳過來的。另一種是由麗水(今蓮都區)流傳過來的,蓮都(今麗水市所在地)流傳過來的時間比較遲些。
浙北,浙南的《十番》器樂曲大都是明中晚時期形成的,而且,長興等地的《十番》器樂曲與江蘇南部某些地方的《十番》器樂曲有著一定的淵源關系。
二、音樂的異同關系詮釋著各自藝術特征
遂昌《十番》器樂曲與各地的《十番》器樂曲隨都以曲牌聯綴的體制,反襯著它們之間的共性。但它們之間,的確存在著音樂的異同關系。
1.音樂《十番》器樂曲均以明代昆劇名劇目為各曲段名,共有九十三支曲牌聯綴成套。其曲牌中除兩支曲牌{桂枝番}、{尾聲}與新昌的《清十番》的曲牌同名外,其它的曲牌均與各地的《十番》曲的曲牌一概不同。并且,遂昌《十番》器樂曲以昆曲音樂為主,音樂特性明顯,樂曲自始至終以絲竹樂為主。
而各地的《十番》器樂曲,有的均以民間曲調組成;有的即有民間小調,也有南北曲曲牌穿插其間,各其中幾支《十番》器樂曲的曲牌聯綴系列如下:
松陽的《十番》由【起馬條】、【乙官鑼】、【七記頭】、【三記頭】、【煞尾鑼】、【三吉昌】、【紅繡鞋】、【路林】、【小書番】、【條茶條】、【翠花園】、【大岑頭】、【堂二別妻】、【揚州八打】、【大書香】、【浪子踢球】等曲牌辟連接成套,音樂明顯表現出絲竹樂與鑼鼓樂交替循環或重置演奏的特征。
桐廬的《十番》器樂曲有《文十番》、《小十番》之分。《小十番》僅有一支曲牌進行反復或變奏。《文十番》的曲牌較多,有【水浸】、【水涌】、【前千秋】、【后千秋】、【前花園】、【后花園】、【前桃牢】、【后桃牢】、【前雪花】、【后雪花】、【前剪花】、【后剪花】、【前羅花】、【后羅花】、【望鄉臺】、【一條龍】、【騎馬調】、【游花園】、【朝天子】、【金毛獅子】等。其曲調序列清晰,樂曲大部分以“前后”同名曲牌排列,是明顯的民間曲調與南北曲曲牌的結合體。
嵊州的《十番》器樂曲由【引子】、【桂技香】、【北朝天子】、【風旋柳絮】、【黃龍滾】、【尾聲】等曲牌組成。除了個別曲牌外,多沿用了南北曲曲牌名。
新昌的《十番》器樂曲的曲牌結構與嵊州的接近,但曲牌名都有些不同,其曲牌組合由【引子】、【尾犯序】、【刮古今】、【玉芙蓉】、【朝天子】、【尾聲】等構成。
寧海的《粗十番》器樂曲由鑼鼓樂與管弦樂交替組合,其曲牌由【亂鑼】、【火炮】、【五花鑼】、【泣顏回】、【火炮鑼】、【亂鑼】、【大轉頭】、【將軍令】、【滾板】、【領板】、【奪魁】、【五花鑼】、【清江引】、【亂鑼】等聯綴成套。
寧波的《細十番》則由民間曲調構成,以【頭段】、【二段】的變奏形成出現。
從上面的對比中可以看出,遂昌的《十番》器樂曲與其它地發的同名器樂曲,無論曲牌的內容方面,還是音樂的特性方面,或者整體的結構方面都存在明顯的差異。
2.特征樂句表現出各地《十番》曲具有相對的共同點
浙江的《十番》器樂曲大體分為絲竹樂,吹打樂兩種體裁。遂昌、寧波的屬于絲竹樂,其它各地均為吹打樂。遂昌《十番》器樂曲雖已昆曲為主構成它的基本框架,并以絲竹樂為主要演奏形式。但其特征的樂句中還是難免融入了民間音樂的成份,形成于昆曲之外不同的特點。而所謂特征樂句:即樂曲多次出現或變奏形成出現的樂句。現將遂昌《十番》器樂曲與各地《十番》器樂曲的特征樂句進行比較,來觀察它們之間存在相對的共同點。
從遂昌《十番》器樂曲與各地同名器樂曲特征樂句的比較分析中,可以說明這樣一個道理:民間器樂曲有著它傳統傳承方式長期形成藝術特征的相對穩定性,這種相對的穩定性,又構成了藝術連綿不斷傳承接代的連續進程。而每一代的藝人們在學習或傳承的經歷中,必然會吸引或創造一些新的內容,淘汰一些人們認為可以舍棄的東西,從而使器樂曲得到最普遍最完備的表現。遂昌《十番》器樂曲雖以民曲為主構成音樂基礎,但它民間器樂的樂種特性,掛冠《十番》曲名的特性,依舊是那么地強烈而突出。盡管它所包容的內容與形式與其它地方的《十番》器樂曲有著太多明顯的區別,但它還是流露出與其它《十番》器樂曲具有共性的特征樂句,保持著《十番》器樂曲種固有的鄉音特色。
三、參與區域民俗活動承續藝術足跡
《十番》器樂曲能在浙江廣泛流行,與民間普遍的風俗活動有著密切的聯系。
遂昌的《十番》器樂曲有著室內演奏和室外演奏的習俗。室內演奏多用于假日休閑之際的自娛自樂。室外演奏都與民間的風俗活動相關,如當地每年都舉行的“迎神賽會”“七月會”,或元宵節等重大節慶佳期,為游村走鄉時演奏。
寧海的《十番》器樂曲與民間的戲曲活動相聯系,當地戲曲五場頭器演奏中的第一支曲牌即《粗十番》。嵊州的《十番》器樂曲參與民間的廟會活動。松陽的《十番》器樂曲主要用于婚慶喜事場面,還用于馬燈、采茶等的民間歌舞活動。江山的《十番》器樂曲,常在殿廟人們拜佛朝香時演奏。桐廬的《文十番》主要用在元宵節期間的舞龍活動,當地有文龍燈、武龍燈區別,而這支器樂曲為文龍伴奏,故稱《文十番》,還有《水漫金山文十番》的稱謂。等等這些都說明了遂昌的《十番》器樂曲和各地《十番》器樂曲,都是參與各自的民俗活動的,展現著不盡相同的民俗旨趣,適應著各自的人文環境。
從遂昌《十番》器樂曲與浙江各地同名器樂曲的比較與分析中,可以認識到它們之間存在著歷史淵源、曲牌音樂聯綴和結構的差異性。參與民間風俗活動存在著相同性。特征樂句的共同點,又拉近了彼此之間共屬《十番》器樂曲的親密聯系。
參考文獻
[1]洛地.戲曲與浙江[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
[2]劉建超.《劉建超文藝作品》選[M].北京:中國文化藝術出版社,2009.
[3]《中國民族民間器樂曲集成》[M].(浙江卷.麗水分卷)第81-87頁,麗水地區編委會內部版1986年.
[4]豫章(王馨一),《遂昌民間的昆曲活動[M].遂昌縣文聯編《遺愛集》第一輯.
[5]劉建超.獻給祖國的歌[M].北京:中國文化藝術出版社,2009.
作者簡介:譚嘯(1977—),女,漢族,浙江麗水人,浙江麗水職業技術學院音樂系副教授,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