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閩南本土文化悠遠、本土資源豐富,留下了大量獨具特點而又風味濃烈的民俗內容,這些內容對于豐富完善幼兒園本教育課程體系,保證幼兒身心健康發展具有非常強烈的現實意義。教育工作者需要在充分認識閩南本土文化在幼兒教育中應用必然性的基礎上,把握課程重構與幼兒園氛圍建設兩個基本點,繼而利用本土資源的多元化帶動教學模式的多元化。
【關鍵詞】閩南;本土資源;幼兒教育;園本課程
閩南文化屬于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分支,同樣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而根據有關調查結果顯示:目前有相當多的孩子雖然生于閩南、長于閩南,但是卻由于失去了學說閩南話的機會與環境,導致只能聽不能講的問題出現,除了語言的喪失,同樣的問題也出現在文學、藝術等其他領域。為了防止閩南文化遭遇到這種本土尷尬,將優秀的閩南文化傳承下去,我們有必要從孩子抓起,在幼兒園中適度推行閩南地域文化教育,使之與普通教育并行不悖、共同發展。
一、閩南本土文化在幼兒教育中應用的必然性
閩南本土文化在幼兒教育中應用的必然性有兩個基本觀點,一是生活即教育,其實教育的根本要義是使受教育者接受生活中的新變化,生活隨時在變,而教育要緊隨生活變化的步伐。歷史悠遠且特色鮮明的閩南文化是生活變化的見證,幼兒是沒有理由不接受的。生活在閩南一帶的幼兒,其所處生活環境本身即是閩南文化傳承的絕佳方式。在生活中,有哪些是屬于文化的范圍?答案有很多,如以鐵觀音為代表的茶文化、以糯米食品為代表的小吃文化、以宗教祭祀為代表的信仰文化、以歌曲與童謠為代表的音樂文化等等。這些文化內容,幼兒在生活中經常會遇到,在進行幼兒園教育時可以將其適當篩選與提純,形成的教學方案是有利于幼兒健康成長、有利于園內教育與生活教育相結合的。另外這樣的教育方式還可以讓幼兒在不知不覺間受到藝術的熏染,為其日后成長多增加一條可能之路。閩南本土文化在幼兒教育中應用必然性的第二個基本觀點是社會即學校,幼兒教師有必要將社會化資源充分挖掘出來,從閩南文化的根源,到閩南文化的流脈,一路追尋下來,還給幼兒廣闊而精彩的世界。比如福建省泉州市的布袋戲是我國傳統戲曲的一種,更是閩南文化的精粹,使幼兒近距離接觸這種戲曲形式,了解它的特點,聆聽它的聲音,能夠讓幼兒的視野由小變大,由近及遠,讓心靈的成長成身體的成長同步。
二、反思審視后的課程重構是本土文化融入的前提
了解到閩南本土文化在幼兒教育中應用的必然性以后,我們就應反思既有課程體系的優勢與不足,從思想觀念開始著手,對課程資源進行優化與重構,再在此基礎上進行課程的深入實施。在此過程中,需要注意應采取哪種課程模式對幼兒學習及發展產生良性影響,采取哪些途徑才能最快捷、最科學地在幼兒心靈中埋下閩南文化的印記,使其形成熱愛家鄉、熱愛閩南文化的情感。問題的關鍵點在于怎樣眾中選優、優中選精,把健康的、積極的閩南文化介紹給幼兒知道,這一整理、篩選與加工的過程是極其復雜的。要努力使文化資源同幼兒經驗背景相融合,讓教育內容共具幼兒喜聞樂見的特點,從而帶動幼兒社會化進程的順利進行,保證幼兒素質在文化資源帶動下的真正提高。
在制定課程教育目標時,教育工作者需要從幼兒興趣及心理需求出發,注意情感的真實性、態度的親切性、價值觀的合理性以及方法的適用性,力爭在每一次活動中都能使幼兒得到有益的體驗、經驗與知識。為此,我們可以制定幼兒園本教育基本課程目標如下:使幼兒接受閩南文化資源重點是民間藝術的熏陶,使幼兒接受初步的文化審美能力。目標具體可以分成三個部分,其一是情感認知,帶領學生認識閩南文化、了解閩南文化,并使之積極參與到相關藝術創作活動中去,培養幼兒的本土文化認知感。其二是藝術審美目標,帶領幼兒認識到閩南本土文化資源的風格特點,并且初步感受到這些資源美在哪里,為什么美。其三是創新發展目標,帶領幼兒用多種方法進行閩南工藝、藝術創作,開發幼兒創造潛能。在內容的具體編排上,則要注意閩南文化的獨特性對于幼兒教育的影響深度及難度,即一方面需照顧到閩南地域資源的特殊性,另一方面也要保證普通教育不受過大沖擊。當目標、內容、手段、評價等教育環節都得到了理性探討以后,便可以將其進行有機組合,使之共同形成一個互相聯系、互相滲透的高效課程體系,并據此構建獨具豐采的閩南文化氛圍。
三、需要給幼兒園創設真實的閩南文化氛圍
教育部所編撰下發的《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里面明確指出:“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在游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的。要珍視游戲和生活的獨特價值,創設豐富的教育環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這段話實際強調了針對幼兒的教育,應當更加重視氛圍的創設,也就是說:若想將閩南文化資源同幼兒園本教育相結合,閩南文化氛圍的形成至關重要。所以,我們要努力創設形成具有濃郁文化味道,同時兼具教育功能、藝術特點、探索可能的物質空間(如教室、走廊等),讓幼兒可以在和環境的親密接觸及互動過程中受到良性的影響。比如教師可以在幼兒園的走廊墻面上安排布置一些與閩南文化有關的圖片,像食品(豆腐花、土筍凍、蓼花等)、節日活動(鬧元宵、鬧端午等),此外像豐富多彩的民間工藝品、具有悠久歷史的古建筑等皆可以點綴其間。
此外,教師還可以根據幼兒園實際情況,要求各個班級以園方主題活動要求為目標,營造出階段性的富有鄉土文化氣息的活動氛圍,給幼兒提供動態化的學習環境,使其親身感受到傳統文化活動的樂趣,感受到本土文化資源的豐富與可愛。比如在中秋節時,教師可以與學生共同布置中秋餅、賞月一類的主題圖片,同時還可以展示月亮變化圖,讓本土文化教育與科學文化教育同步進行。又比如在元宵節時,教師可以要求每個班級都掛上自主制作的花燈,使幼兒有機會欣賞花燈制作的具體過程,繼而領悟到花燈之美不僅在外表,同時也在其包蘊的文化內涵。
第三,教師可以與幼兒一道創設閩南文化資源活動角,在活動角中,以閩南特色為主,定期對特色內容進行更換,比如可以創設民俗節日活動角,在中秋等傳統民俗節日時在資源活動角安排實物與圖片內容,以方便幼兒觀摩學習。同時進到應當力求使活動角內容與幼兒整體氛圍相協調,讓文化環境更趨和諧。比如可以將閩南食品文化同小吃DIY活動配合起來進行,冬至時在資源活動角給幼兒提供不同顏色的糯米團,讓幼兒嘗試制作形態各異的冬至丸。用這種鼓勵自我挑戰的辦法,使幼兒有機會進一步體會閩南本土文化中所包蘊的無窮魅力。
四、幼兒園本教育利用閩南地方資源的方法應實現多元化
幼兒園本教育利用閩南地方資源的方法有很多種,這是受文化多元化的前提條件所影響,因為文化的豐富性,教學方法肯定也要走多元化發展之路。首先,口傳文學的獨特韻律適合于幼兒的心理體驗,閩南地區民間童謠來源于民間,有著天真、自然、淳樸的特點,無論是游戲童謠、幻想童謠,還是猜謎童謠、搖籃童謠,都開口成韻、瑯瑯上口、易于成誦,同時又滿是童趣,可以幫助幼兒對世界進行細致而真實的觀察,對社會美德進行自然沿襲。比如閩南歷史上傳承已久的“答嘴鼓”藝術,與相聲表演形式相近,教師完全可以將之改造成為適合于幼兒表演的接龍游戲,使幼兒有機會按照從欣賞至模仿再至創新的過程循環進步,這樣做不但可以讓幼兒了解“答嘴鼓”這種民間傳統表演形式,還可以使幼兒思維得到一定程度的鍛煉。其次,幼兒可以從民間精湛技巧中了解到民間工藝的奇異之美。幼兒心理的好奇傾向非常明顯,凡是他們頭腦中想到的,他們都會想辦法去嘗試,為了充分利用這種心理,教師可以將富于閩南地域文化特色的珠繡、影雕、剪紙、面泥一類的民間工藝介紹的教室中來。在每項工藝中,都可以安排幼兒接觸它的工藝原料及操作流程,當然,無論是原料還是流程都應是經過教師篩選裁剪過的,以適應幼兒心理、生理發展特點。再次,閩南民間游戲活動融入教學過程同樣值得教師悉心研究,地域文化一方面豐富多彩,另一方面還包含著深刻的智慧內核。比如在傳統節日習俗中的自然崇拜觀、天人合一觀對幼兒的發展就都極有價值。因此我們可以把傳統節日民間慣常進行的活動提煉成游戲讓學生參與其中,這不失為一種絕佳的行為、心理教育契機。比如在中秋節時,教師可以與幼兒共同完成“博狀元”的閩南傳統游戲,讓多元教學更增添一分民俗色彩。
總結:
將富有本土特色的教育資源充分發掘出來,形成具有濃郁地方風情及吸引力的幼兒課題活動,這是每一個教師的職責。教師帶領幼兒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動中去,在活動中感受樂趣,同時也感受家鄉文化的魅力,可以更好地體驗到幼兒園生活的美好。更為主要的是,孩子在多重視點的影響下,會不自覺地積累、延伸、重構,完成對家鄉印象的立體捕捉,使思想境界得到升華。
參考文獻
[1]張衛民.湘西少數民族地區幼兒園本土藝術課程資源開發研究[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13,12,46-48.
[2]德吉.本土文化資源在幼兒園藝術教學中的收集整理和應用[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4,06,56-57.
[3]周曉紅.有效實施自主發展——談幼兒園本土課程活動的實施策略[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3,12,53-54.
[4]章小慧.本土文化背景下幼兒園教師素養的培養策略[J].學前教育研究,2013,04,31-32.
作者簡介:鄧丹妮,女,泉州豐澤機關幼兒園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學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