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14年以來我國對外直接投資風險事故頻發,固然有我們自身的原因,但東道國和國際因素不容忽視,不僅受經濟因素影響,而且政治因素凸顯,如經濟政策政治化、“國家安全”和“新殖民主義”詆毀等。我國政府應當對內完善監管,強化服務,健全海外投資保險制度,對外積極開展經濟外交。
[關鍵詞] 對外直接投資 風險成因 防范措施
[中圖分類號] F74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004-6623(2015)02-0057-03
[基金項目] 中央高?;究蒲袠I務費專項資金“論中國海外投資利益保障機制的構建”(項目編號:2162014ZYKC06)。
[作者簡介] 李鋒(1984 — ),山東濰坊人,外交學院國際經濟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跨國公司與對外直接投資。
2014年以來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繼續發展,高水平引進來、大規模走出去同步發生。但走出去的中國企業面臨眾多風險,海外投資失敗受損的案例屢見不鮮。有鑒于此,我們應當及時總結經驗教訓,分析風險成因,并做到有的放矢,積極應對。
一、2014年以來我國
對外直接投資風險回顧
1. 政治風險居高不下。我國企業的海外投資活動極易受到東道國政治因素的影響,不管是政局變化、政策變更、政治歧視還是戰爭內亂,已經吃了不少虧,而政治風險在今后很長一段時間將仍然是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最大風險。
2. 風險頻發于經濟欠發達國家。從投資目的地來看,經濟欠發達國家是海外投資風險頻發地區,2014年以來我國海外投資風險的案例數量明顯是發展中國家多于發達國家。需要說明的是,這僅是2014年以來的情況,是根據典型案例的推斷。如果拉長時間跨度,我國的海外投資風險普遍存在于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而且在發達國家投資失敗的案例更廣為人知,涉案金額更多、負面影響更大。
3. 風險集中在能源礦產、制造和工程承包等領域。從投資行業來看,2014年以來我國海外投資風險主要集中在制造和工程承包等比較優勢行業以及能源礦產等戰略性產業。事實上,過去幾年我國的海外投資風險也多集中于能源礦產、制造和工程承包這三大領域。
二、對外直接投資風險的成因分析
我國海外投資風險的成因有很多,既包括母國因素,也包括東道國因素,還有國際因素;不僅有經濟成分,還有政治、文化和社會成分,而且政治成因越來越凸顯。
1. 不可抗力。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預見、不能避免和不能克服的客觀情況,通常可分為兩類,一類是自然原因如臺風、洪水、地震等人類無法控制的自然界力量引起的,另一類是社會原因如戰爭、罷工、政府禁令等引起的。埃博拉病毒以及泰國、利比亞、埃及、伊拉克等國政治動蕩無疑屬于不可抗力的范疇。
2. 經濟發展走勢。經濟走勢左右政策導向,國際及東道國經濟發展形勢也是造成我國海外投資風險的原因之一,包括經濟增長速度、大宗商品價格走勢、財政及外匯收支、就業情況等。
3. 經濟政策政治化。為了贏得選舉、獲取支持、安撫民心,東道國政府可能將經濟活動政治化,通過對外商投資的行政干預來實現既定的政治目標,換句話說,部分國家將外商政策當作政治工具來使用。
4. 發達國家“國家安全”借口。美國、澳大利亞、英國等發達國家是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重要目標國,但“國家安全”或“國家利益”一直是擋在中國企業面前的一大障礙。正常的國家安全自然應當維護,我國政府和企業也一直踐行和平崛起,但現實中企業的正常商業活動往往被扣上危害國家安全的帽子,發達國家打著“國家安全”的幌子堂而皇之地歧視中國政府和企業。
5. 發展中國家“新殖民主義”詆毀。在發展中國家,我國海外投資面臨另外一種欲加之罪:“新殖民主義”。雖然我國堅持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積極踐行正確義利觀,打造同廣大發展中國家利益、命運和責任的共同體,但在現實中依然存在“新殖民主義”的詆毀之詞,有些人還把“一帶一路”戰略比作“新馬歇爾計劃”,詆毀之意昭然若揭。另外我們還應當看到,國際社會“中國威脅論”的誹謗也是不絕于耳,這無異于煽風點火,進一步誘導和加劇了一些國家對中國海外投資企業的偏見。
6. 國家間的差異性。對外直接投資必然涉及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宗教信仰,不同法律框架和政治體制,不同的經濟水平和管理模式,這種國家差異也勢必帶來不協調、不適應、不和諧,為投資安全埋下隱患。一些合同糾紛,源于對當地用工、利益分配、環境保護等法規的不同理解,這種國家差異給我國海外投資帶來負面影響。
7. 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特征。除了外部原因,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某些特征也決定了容易遭受海外投資風險。我國對外直接投資過分集中于欠發達國家的能礦行業或發達國家的高科技行業,要么政治風險高,要么行業過于敏感,加之國有企業或主權財富基金的特殊背景,容易招致東道國的抵觸和敵對。行業敏感、投資區域集中、企業身份特殊等特征也是造成安全風險事件頻發的原因之一。另外,根據美國傳統基金會對中國1000萬美元以上海外投資項目的統計分析,相比西方跨國公司,中國企業向高風險地區投資的趨向非常明顯。在高風險偏好下,海外投資虧損難以避免。
三、應對策略建議
2014年是中國全面深化改革開局之年,這也體現在對外直接投資領域,我國各部委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法規,但仍不足以解決所有海外投資風險。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政治經濟形勢,我們應當從以下幾方面入手,上層做好頂層設計、中層負責溝通協調、基層落實具體工作,深化改革、內外兼修,政府推動、企業主導,尋求海外投資風險的破解之道。
1. 完善監管機制,強化企業主體地位。海外投資歸根結底是企業行為,企業應當成為自主決策、自負盈虧、自擔風險的市場主體。因此,應當進一步改善對外投資管理制度,將投資決定權歸還企業,釋放企業對外投資的潛能,進一步強化海外投資企業的主體地位和風險意識。
2. 加強政策指引和信息咨詢服務。海外投資離不開國家的政策和服務,海外投資的風險防范也需要我國政府強大的風險防控預警和公共服務支持。各部委應通力合作,完善海外投資數據庫建設,搭建海外投資環境的權威信息平臺,加強國別環境指導,細化國別風險評估和項目安全預警,從國家層面提高防控風險和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
3. 建立健全海外投資保險制度。為了支持企業的海外投資活動,歐美各國都建立了較為完備的海外投資保險制度,有海外投資保險立法作為堅強后盾,而且設立了專門機構提供風險擔保和保障服務。相比較而言,我國不僅缺乏專門的海外投資立法,而且海外投資保險的投保率不高,過于嚴格的投保審查和較高的投保成本使不少企業望而卻步。為此,我們應當完善海外投資保險制度,從立法做起,明確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的政策性身份,確立海外投資保險的性質、原則和承保險別,簡化投保流程,降低投保成本。
4. 積極開展經濟外交。利用好原有的自貿協定和雙邊投資協定,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并積極參與貿易和投資規則的制定,從國際規則的角度加強風險防范和利益保障;本著互利共贏的原則穩步推進周邊外交和“一帶一路”外交,既考慮東道國的經濟水平和實際需求,又兼顧東道國政府和民眾的情感和意愿;加強與東道國的溝通交流,構建與東道國政府的磋商機制,建立互信、擴大共識,從源頭上減少甚至避免風險事故的發生。
5. 積極融入當地,淡化“外資”色彩?!白叱鋈ァ钡闹袊髽I應當盡量避免“中國式”陋習,淡化“外資”色彩,積極融入當地。包括遵守東道國法規,支持當地建設和經濟發展,加強當地化經營(對當地風俗的尊重、采購和銷售的當地化、員工雇傭和技術培訓的當地化),聘請當地咨詢或公關公司,注意環境保護,履行社會責任等。
[參考文獻]
[1] 陳積敏.論中國海外投資利益保護的現狀與對策[J].國際論壇,2014(5).
[2] 宋維佳.海外并購風險的識別、測度及防范機制研究[M].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14.
[3] 王海軍.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國家經濟風險[M].中國經濟出版社,2014.
[4] 楊國亮.對外投資合作中的政治風險:現有研究的綜述及其擴展[J].經濟管理,2012(10).
[5] 張明,王永中.中國海外投資國家風險評級報告[R].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
[6] 張友棠.中國企業海外投資的風險辨識模式與預警防控體系研究[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