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晴
1947年6月,北京大學一名大一學生給胡適寫信訴說自己的苦悶,信中提出三個問題:國家是否有救,救的方法為何?國家前途是否絕望,若有,希望在哪里?青年人的苦悶如何發泄?時過境遷,如今處在轉型期的中國,生存環境的復雜性深刻影響著青年人群體,他們時常陷入迷惘,甚至對于民族存亡淡漠處之。
毋用“呲必中國”誤導信仰“愛國”的話題,離不開“信仰”。一個沒有信仰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民族,這幾乎是定論。其實信仰并不是什么神奇的東西,只是一個由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構建的系統。愛國和信仰有關系嗎?當然有,愛國是信仰的一部分。信仰的缺位,導致的結果是精神上的迷失,和對國家、民族生死存亡的淡漠。不知從何時起,“呲必中國”這個陌生字眼所概括的林林總總成為社會主流,談“愛國”竟遭到嘲笑和調侃。不久前,《遼寧日報》刊發一封公開信——《老師,請不要這樣講中國》,信中列舉了有的大學老師對祖國缺乏理論認同、缺乏政治認同、缺乏情感認同,有的用戲謔的方式講思想理論課,揭秘所謂馬克思恩格斯的“隱私”;將毛澤東與古代帝王進行不恰當的比較,解構歷史,肆意評價;對黨的創新理論不屑一顧,動輒把實踐中的具體問題歸結為理論的失敗。有的傳遞膚淺的“留學感”,追捧西方“三權分立”,認為中國應該走西方道路;公開質疑中央出臺的重大政策,甚至唱反調;片面夸大貪污腐敗、社會公平、社會管理等問題,把發展中的問題視為政治基因缺陷。還有的老師把自己生活中的不如意變成課堂上的牢騷,讓學生做無聊的“仲裁”;把“我就是不入黨”視為個性,顯示自己“有骨氣”;把社會上的順口溜和網絡上的灰色段子當做論據,嚇唬學生“社會險惡”,勸導學生“厚黑保身”等等,由此引發了一場關于青年人生觀、世界觀,乃至中國觀的討論。這封信無異于一顆炸彈,在輿論界掀起軒然大波,驚醒了迷惘中的年輕人。也是在不久前,我讀到一本書——《請不要辜負這個時代》,作者是一位80后青年,叫周小平。書的內容從文化、素質、工業、環保及物價等五個方面重新解讀了當下社會現象。作者從另外的角度,讓讀者看到了外國不如中國的方面,看到了中國幾十年來真正的進步和光明,指出中國人不應妄自尊大,但更不應該妄自菲薄。文章中洋溢著濃濃的愛國心、民族情,體現了青年人的責任和擔當,和“呲必中國”論調截然相反。在當下年輕人中,有信仰,能夠冷靜地思考自己、思考時代,關心國家命運,敢于在復雜的社會環境中表達自己的思想,以獨到的風格和力量發出異于主流的聲音,其勇氣與膽識值得點贊!有人說,現在的年輕人沒有信仰,導致自我泛濫,缺少統一的精神支柱,沒有統一規范的道德意識和真理意識,每個人只相信自己,按自己的意志確立行為,每個人都有他自己行為的道理,這將導致他們在其生活領域中沒有統一意識。有一點我們要注意到,在失去信仰的現代文明里,青年人常常陷入各種各樣的精神痛苦中,會被消極的社會觀念蒙蔽、愚昧以至墮落。缺失價值觀,就等于放棄自主權中國的年輕人最缺乏的是什么?“斗志、堅定的價值觀和安全感,以及應有的憂患意識。”這是一位研究中國文化的外國學者給出的答案。暑期,曾經跟我的孩子聊天,談到未來,他說,我大學畢業就結婚,結婚后再繼續讀研。咱家負責買房,她家負責買車,然后我們生兩個孩子,給你一個,給她媽媽一個。我錯愕:“那么你們負責什么呢?”兒子讀大二,也許他的話沒走大腦,帶著一種“跟媽媽說話不需要掩藏想法”的隨意性。“你們同學在一起就討論這些嗎?”“也不完全是。但是,媽媽您不認為這些問題都很現實嗎?”這就是這一代青年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嗎?我寧愿相信這只是一部分青年人的想法。記得有一次在朋友家,我逗他9歲的孩子:“你長大了干什么呀?”他的回答成熟得嚇人:“我不愁,干點什么都行。我媽說了,掙錢的道多得是!”朋友開公司,妻子做財務。看,連9歲的孩子都已經不談理想了!在如此小小的年紀,便習慣于把人生看作一條單純的謀生路途。生活中,我們還經常看到為孩子的工作東顛西跑的家長們。解決完就業解決房子,甚至有的早早就把房子買下了。什么都不用孩子操心,他們何談理想和追求?當前社會,我們并沒有統一的價值觀體系,很多青年人不太去考慮價值觀的問題,就是說在這個問題上放棄自主權。不去想,那又依據什么行事呢?我們從菜市場上得到靈感——大家都在哄搶的想必一定是好東西,在價值觀上從眾、跟風,這是很普遍的現象。這也是一個很不妙的現象,因為當前社會上有很多低俗的、愚昧的價值觀在泛濫。比如在一些年輕人當中,把“在國企當老總”作為奮斗目標。若是問這有什么好的,你當然不要指望他回答“進了國企就能更好地為國家服務”這樣的話。在青年學生當中,他們每天在一起討論的話題,已經不是單純的學業和畢業后的去向,如果你跟他們談將來為國家做些什么、為人民做些什么,他們會茫然,這些論調會與他們焦慮的情緒格格不入。在日本,無論是政治家還是老百姓,都具有舉國一致的憂患意識,“日本沒有土地,沒有資源,有的只是陽光和空氣”;“日本人一天不拼命地干,第二天就沒有飯吃”。正是這種意識,給日本的發展增添了強勁的動力,使之很快跨入發達國家行列。國情不同,我們所謂的憂患意識,體現的是一種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是一種居安思危的高超智慧。但愿我們的年輕人能夠擁有這智慧,增強愛國熱情,認識到國家好、民族好,我們大家才會好!別讓“小我”吞沒了“大我”留學生是中國青年人群中的精英。此前,有充分的論據表明,中國是全世界人才外流最嚴重的國家,中國社科院也承認,中國流失的頂尖人才數量在世界居于首位。據官方統計,從1978年到2010年,中國留學人員總數達到190萬人,其中僅有63萬人學成歸國。還有數據顯示,自1985年以來,清華大學高科技專業畢業生80%去了美國,北京大學這一比例為76%。由此,我們不得不承認,在某種程度上,我們的高校是在為發達國家培養人才。一個國家的發達與否取決于人才,“人才立國”這是人所共知的。過去,歷屆國家領導人曾經多次呼吁留學生學成回國報效祖國,然而,這種呼吁似乎并沒有起到多少效果。2013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歐美同學會成立100周年慶祝大會上的講話發表,講話激發了海外學子的愛國熱情和為國服務的干勁;與此同時,國內的熱血青年也與之遙相呼應:回來吧,讓我們攜手建設家園!習總書記在講話中希望青年人堅守“愛國主義始終是激昂的主旋律”的信念,希望留學人員不論身在何處,都要始終把祖國和人民放在心里,把愛國之情、強國之志、報國之行統一起來,把自己的夢想融入人民實現中國夢的壯闊奮斗之中,把自己的名字寫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輝史冊之上。國內的發展形勢與就業趨勢也引起了海外留學生和旅外學者的廣泛關注。習總書記的講話發表后,我國迎來了“史上最大海歸潮”。國外有媒體分析稱,青年的問題才是今天中國最大的政治,他們是展望中國未來的一面鏡子。當下一代也就是80后90后一代走上政壇,成為社會、商業精英時,那時的中國會變得非常“可怕”!但是,不容忽視的問題依然存在,目前的中國青年群體,“我”的意識太強,“我們”的意識稍弱。這就要求青年人要有正確的中國觀,把“小我”變“大我”,懷揣愛國之心,唱響愛國主旋律,將“呲必中國”的聲音壓下去! 責任編輯 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