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多歲時,我曾經在本省教育雜志上發表過一篇論文。拿到樣稿的當天,分管教學的副校長對我說:“薄偉英啊,你可是我們學校100年多來第一個發表文章的老師哦!”我只當是玩笑,也就一笑而過。
隨后,我結婚生子,更換單位,做中層干部;上班忙教學:備課、上課、作業、輔導;同時忙德育:想方案,開活動,迎檢查,寫總結;周末,陪著兒子進行乒乓球訓練。在忙忙碌碌中,我也早已忘記,在那所最初工作的百年老校,曾經因為一篇省級論文而轟動一時。在周而復始的日子里,美好的青春一去不復返。
2011年,我幸運地評上了蘇州市德育學科帶頭人。但是,按園區教育局的政策,評上市級榮譽的教師,必須流動到鄉鎮達標學校支教一至三年。帶著些許的不快,我還是來到了遠離家門的新學校。
那是一所很小的學校,坐落在鄉鎮的一偶。站在辦公室走廊朝北看,所有的教室盡收眼底。相比原先60個班級的大校園,感覺所有的一切都濃縮了,14個教室兜一遍,也只需要10分鐘的時間。而鄉鎮學校與開發區學校相比,最重要的不同,就是校園活動少、檢查評比少、匯報交流少。原本包羅萬象的德育處工作,一切都變得那么簡單明了。
換了新的學校,學科教學就從起始年級教起。一年級的語文,雖然課時稍微多些,但是作業簡單,批改又快,于是,我有了從未有過的那么多的閑暇時光。
某天,學生放學后,我在校園里兜兜轉轉。突然,我發現一樓拐角處,有一個不起眼的圖書館。推開虛掩的門,我看見圖書館里的老伯,正津津有味地盯著電腦屏幕,看著精彩的電視劇。聽到我要借書,他先是愕然,接著便爽快地答道:“可以,可以,隨便借。我們這兒的書,幾乎沒有老師來借過。你想借多少,就多少。只要記得,看完來還就可以了。”
于是,我一頭鉆進書堆中,抖去厚厚的灰塵,盡情地挑著自己喜歡的書籍。教育的,教學的,管理的,甚至文學的,盡收我的手中。捧著一大摞的書籍、教育期刊,我忽然回到了青春年少時讀書的忘乎所以,寫作的欲望也在“蠢蠢欲動”。
周末值班的那天,我用兩個小時,一氣呵成,寫了一篇小文《延遲滿足與即時獎勵》,向《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雜志社投稿。
一周后,QQ郵箱收到了編輯老師的回郵:“您的文章將在近期刊出,由于我刊出版周期較長,請耐心等候!”那一刻,我仿佛有了初戀時的那種怦然心動!
讀書,又讓我迅速安靜下來。我在史鐵生的《我與地壇》里找到了“靜氣”。一個輪椅上的年輕人,生病,治療,孤獨, 精神卻是那么純粹;地壇,車轍,草木,在滿園沉靜中,冥思夢想,思考活著的意義。他從容鎮靜地行走在文字里。
我在康·巴烏斯托夫斯基的《金薔薇》里讀到了“靈氣”。清新雋永的文字,娓娓而談,如何培養觀察力,提煉素材,錘煉語言,豐富知識;真正的寫作, 是讓大地美麗,讓世人幸福 ,讓心靈驅散霧霾。
我在王開嶺的“心靈美學卷”里找到了“底氣”。 寫作者的才華受孕于善良的性情,對草木的體恤,對蒼生的關愛,對世界的悲憫。“善良有多深,才情和關懷力就有多大。”“撞見”王開嶺的這句話時,我不禁激動不已。是啊,善良,是生命的黃金。教師,可以缺少旁人驚羨的地位,可以忍受缺金少銀的日子,唯獨不能缺少的,是內心的溫暖和善良。因為,老師,是孩子們生命中的“重要他人”。 每一個孩子都是珍貴的存在,每一個孩子都應該像葉子那樣自由地舒展。
蒼蒼世界,也許相熟于現實的人寥寥無幾,而茫茫書海,卻任由你選擇中意的神交知己。踱步于蔥蘢的書海時空,精神也明亮起來。
一個詞語,一個故事,一個信息,往往勾連起生活的點點滴滴。那些曾經的經歷,時光的磨礪,生活的積淀 ,如今若隱似現。回望凝視間,發現,那些得失喜悲,都在歲月長河的流淌中,慢慢沉淀。見,與不見,它都守在那里,慢慢發酵,只等你某天的開掘,它便香氣四溢。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原來靈感就在身邊,有時是在上班的路上,有時是在熟睡的夢中。我的包里,我的枕邊,常備著一支筆,一個本,隨時記錄轉瞬即逝的思維火花。每到周六,泡上一杯香茗,氤氳清香中,打開電腦。寧靜的時光中,眼睛在字上跳躍,心在字里享受。此時,是我最幸福的時光。
一年后,我回到了現在的學校。學校就在我家小區的對面。走進電梯間,跨入校園門,八分鐘的步行路程。每天,生活的方式極其簡單:上班,下班;學校,家庭。我卻享受在步行的路上,看著兩邊熟悉的街景,停下腳步,聆聽自己心靈的聲音。寫作,一如那一抹煙花,點綴了我生活的星空。讓我的生活少了份平淡,多了一縷充實和精彩!在我眼里,如今,一切看起來是那么美好。
讀書,寫作,成了我近四年里,業余生活的全部。于是,我的文字陸續在《中國教師報》《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師道》《中小學德育》《教學與管理》《教學月刊》《中國德育》《基礎教育論壇》《江蘇教育》《江西教育》等國家、省市級報刊雜志發表。其中一篇發表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雜志上的論文,最近還入選中國人民大學復印資料中心的《中小學教育管理》上。
彈指一揮間,人生最燦爛的20年已經悄然離去。在奔 “五”的途中,青春的容顏漸漸離我遠去。我知道,講臺上再轉幾個身,我就會兩鬢斑白。垂垂暮年終將至,每個人,都會這樣的經歷。看著校園里曼妙的身影從我身邊飄過,我卻不遺憾,不失落,不羨慕。因為,歲月,讓我有了一雙與眾不同的眼睛,在別人司空見慣的地方,發現閱讀和寫作的美妙,重拾了一顆青春的心。
(作者單位:江蘇蘇州工業園區第二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 黃佳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