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琳
“表內除法(一)”是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內容。本單元由除法的初步認識和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兩部分組成,主要教學內容包括:平均分、除法的含義、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和用所學的除法運算解決問題。
表內除法是第一學段的重要教學內容,理解和掌握表內除法計算也是學生須要掌握和形成的最基礎的知識和技能。掌握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的方法及解決問題是本單元的重點。理解除法的含義,用除法運算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是難點。與實驗教材相比,修訂后的教材知識結構變化不大。
舊版教材從第12頁~第36頁展示這部分教學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2013版從第7頁~27頁來展示這部分教學內容,刪減了兩步計算的較復雜的解決問題(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這一部分的例4及相關練習題。)
刪減的例題 刪減的習題
不論哪一部分,都是以主題圖導入新課學習,這些主題圖色彩鮮艷、形式多樣而又富有童趣,都是從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出發,通過現實的生活場景、活動場景等形式來呈現學習素材,提供給學生探索知識的空間,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具有比較強的人文性和教育意義。
修訂后的教材,既具有實驗教材的主要特點,又呈現出新的特色。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一、 關注學生生活經驗,情境具有普適性
舊教材的單元主題圖,背景是春游前的準備。
新教材提供了學生將要去參觀科技館的情境。這樣的情境可以不受季節的限制,避免因情境給教師帶來教學時間方面的困擾,滿足了實際教學的需求。
二、 體現知識的形成過程
學生對于除法含義的認識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礎上的,平均分的方法(過程)不同,相應的除法算式的具體含義也就不同。但都要用“除法表示”。讓學生充分經歷平均分的過程并形成相應的表象,同時關注平均分的結果,是學生理解除法必備的“拐杖”。
新教材的主題圖畫面,呈現的所要分的物品包括幾種不同的情況,其中兩幅圖(糖、橘子)分別展現了平均分好后的情況和沒有分的情況,突出體現了學生對平均分物過程的參與性,引導學生關注分的結果。
例2在情境圖中呈現了兩個學生不同的平均分操作方法,和平均分完的實物圖,并對平均分的結果進行了文字的呈現,不僅保留了不同分法的展示,突出了學生在觀察操作等活動中,從多個角度去理解“平均分”的含義,為后面除法含義的教學做了很好的鋪墊。
三、強調操作與語言表達的統一
新教材在注重動手操作的基礎上,還注重用數學語言描述平均分。如例3,呈現了在現實生活中兩種平均分物的另一種情況——包含(連續的減法),原教材是創設了租船的情境,沒有具體的操作過程。
而新教材直接給出按兩個一份分8個果凍的問題,并呈現了操作分物的情境,通過有聯系的兩幅情境圖,直觀地展現了分的過程和分的方法,也同時突出了分的結果:右邊的圖是分完的直觀圖,并在下面有文字表述。通過圖、文字兩方面的表征,突出了平均分的含義,強調操作與語言表達的統一。
另外,新教材在例題中,都在分一分、擺一擺或圈一圈的活動后,增加了填一填的活動,目的是讓學生用語言描述平均分的過程。這樣編排,一方面加深了學生對平均分概念的理解,另一方面為用語言敘述除法算式的含義和運用除法算式的意義解決問題、說明選擇算法的依據都做了充分的準備。練習題的后面,同樣設有語言表述的環節,體現了對語言表述能力培養的延續性。
四、培養學生用多種方式分析數量關系
新教材23頁例3,編排了解決問題的內容,與舊教材相比,呈現了完整的解決問題的過程。將平均分的兩種情況以對比的方式進行編排,加深的是對除法含義的認識,突出的是對數量關系的分析。
教材在出示問題后,用示意圖將題目中的條件和問題表示出來,通過引導畫圖,突出了問題的結構特征,明確了條件和問題,使學生直觀感知數量關系。“怎樣解答”呈現了用語言表述分析數量關系的過程,“解答正確嗎”呈現了將結果作為條件回到原情境中。通過圖形表征、動作表征和語言表征等多種形式,將具體問題和運算的意義聯系起來,使學生有理有據地選擇算法。
練習五中,也安排了這樣的內容,便于學生進一步鞏固。
五、注重了知識間的鋪墊和聯系
“乘法和除法之間的關系”這部分內容的教學,安排在四年級下冊。新教材在練習二的第8題中,對這部分內容做了鋪墊:
一個臉譜是一個風箏畫片,6個臉譜串起來可以做一個風箏。題目中給出的風箏畫片以每串4個、有6串的形式呈現,第一問,學生可以用乘法計算畫片總數,再進行平均分,得出第二問。相同的數據,不同的思路,自然地滲透了除法與乘法的關系。
六、滲透數學文化,加深對除法含義的理解
新教材新增了“你知道嗎”板塊,介紹了第一個使用除號的數學家,使學生初步了解相關史料,通過小精靈的提示,突出了除號所表示的平均分的含義,加深了學生對除法含義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