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日榮
也許是因為做老師,所以對于教育總有一種敏感,什么事情都會聯想到當下的教育,因此讀的書大多也是教育方面的書籍。書讀的不多,無外乎就是課堂教學、班主任工作、學校管理、學生心理、家教方法等。讀來讀去,有一種乏味感覺,真希望自己進入了朱熹所說的讀書第二層境界!近日,放下教育類的書籍,開始讀中國的古典名著,其中《水滸傳》是我非常喜歡讀的,我不是研究《水滸》的人,所以更在乎小說中的故事情節。
小說中的人物,首先出場的主角之一就是那個潑皮高俅,按照我們想象中的潑皮,應該是那種不學無術,沒有什么文化水平,頭上燙著個怪發,整日在大街小巷里游手好閑的小混混!然,高俅這個小混混不簡單,小說中說高俅能夠踢得一腳好足球,如此看來,高俅做中國足球隊隊長沒有問題,高俅足球踢得好還不為怪,畢竟學校里有很多足球踢得很好的學生,但他們的學習成績卻非常差。高俅不一樣,不僅體育非常出色,搞運動會能夠包攬各種冠軍,其他文藝素質也不錯,《水滸傳》里說高俅“吹彈歌舞,刺槍使棒,相撲頑耍,亦胡亂學詩書詞賦。”可見,高俅是一個“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三好學生”,放在當今社會,高俅在學校的期末表彰大會上,估計能囊獲“三好學生”“優秀干部”“學習標兵”“文體特長”等多個獎項,典型的一個優秀學生!
就是這個高俅,為何只能做一個潑皮?即使后來發跡了,也不是賢臣,而是一個奸臣呢?
《水滸》說他會踢球,會刺槍使棒,會相撲玩耍,會詩詞歌賦,會吹彈歌舞,但是就有一樣不會,那就是:“仁義禮智,信行忠良。”盡管高俅學習成績不錯,而且多才多藝,但他是一個沒有道德的人!
由此可見,一個人的綜合素質,不是說你掌握了多少書本知識,也不是說你多才多藝,除了這些,更重要的就是一個人的道德水平,難怪古人在評價一個人的時候,用12個字去評價:“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德為首”的教育思想,在春秋戰國時期就開始了!僅在宋代的歷史上,才華出眾、道德低下的名人比比皆是,比如我們熟知的秦檜、蔡京,秦檜詩詞歌賦,乃當時一流,而蔡京的書法水準更是在“四大家”之上。可見,一個人的道德高度,決定了一個人的素質高度!
然而,拿高俅、秦檜、蔡京審視當下的教育,我們的教育應該何去何從,我想教育首先是成人的教育,然后才是成才的教育。這一點,古今中外的哲人有過很多哲理性的話語,孔子說:“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他強調的學習就是加強自身的修養。在《論語》里還有一句名言:“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強調的也是先做人,然后才去學文。著名的科學家愛因斯坦也曾說:“首先要成為一個人,其次成為藝術家,最后才成為鋼琴家。用專業知識教育人是不夠的。通過專業教育,他可以成為一種有用的機器,但是不能成為一個和諧發展的。……否則,他——連同他的專業知識——就更像一只受過很好訓練的狗,而不像一個和諧發展的人。”雅斯貝爾斯說:“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識和認識的堆積。”所有的這些論述,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強調人,教育是成人的教育!
然而,中國現在的教育變味,變得純粹就是為了培養“勞動者”與“接班人”,教育被簡化成了分數,“考考考,教師的法寶,分分分,學生的命根。”在分數的指揮棒下,學生的一切活動都是“以分數為中心”。記得曾讓一位學生做一件事情,他開口就問:“可以加分的嗎?能加分我就去,不能加分我就不做!”如此功利的學生,自然是功利性的教育手段培養出來的。為了要分數奴隸學生,各種東西都與分數掛鉤,做好事與分數掛鉤,各種能力也與分數掛鉤,然后頒發一個證,有人戲言,中國人都是一群“證奴”!
為了所謂的綜合素質,中國的教育犧牲孩子們的想象力與創造力,同時也犧牲了學生快樂的童年。前幾年,中國大陸境內掀起了一股“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旋風,家長們紛紛把孩子送進各種興趣班,鋼琴的、美術的、音樂的、舞蹈的、亂七八遭,琳瑯滿目,孩子們不是在興趣班,就是在興趣班的路上,這種高強度的訓練,讓孩子們失去了快樂的童年,也因為長時間的訓練,他們失去了與自然界的聯系,讓孩子失去了想象力與創造力!甚至有孩子因為學習壓力太大而選擇自殺!一個民族的學生沒有了快樂的童年,這個民族的國民是不可能感受到幸福的,一個民族的青少年沒有了想象力與創造力,這個民族的科技競爭力是不可能有進步的。前幾天,網絡上熱炒華裔科學家有機會問鼎諾貝爾獎,中國的媒體為何要意淫華裔科學家,那是因為中國的教育沒有能力培養出頂尖的科學家。沒有頂尖的科技人才,要想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那只是南柯一夢,沒有教育的解放,中國也將永遠沉睡在夢中,整日去做白日夢。給學生減負,就必須改變當下中國的育人理念,能力不是素質,同樣的道理,現代家長也沒有必要為了所謂的素質去傷害孩子的,讓孩子輸給未來!
教育,如果只是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那么教育的結果可能會呈現出下面這種情況:“有學歷,卻沒有能力;有知識,卻沒有見識;有技術,卻沒有藝術;有證書,卻沒有人品。”宋代史學大師司馬光曾說:“夫聰察強毅之謂才,正直中和之謂德。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是故才德全盡謂之圣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凡取人之術,茍不得圣人、君子而與之,與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則?君子挾才以為善,小人挾才以為惡。挾才以為善者,善無不至矣;挾才以為惡者,惡亦無不至矣。愚者雖欲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勝,譬之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決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為害豈不多哉!”
高俅之禍在于小說,而秦檜、蔡京卻的的確確禍國殃民。教育該何去何從?我想,把教育從“成才”的歧道上扳回到“成人”的路上,中國的教育才會有明天,有了教育的復興,中華民族才能真正復興!
(作者單位:廣東省汕尾市海豐縣德成中英文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