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莉芳
【摘要】英語教學的一個重要目的是使學生能把所學的課堂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為了使學生的運用能力增強,我們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就要注重學生主體性的培養,營造寬松、和諧的學習氣氛,使課堂變為以學生活動為主的課堂。
【關鍵詞】英語教學 發揮學生 主體性
英語中的一句諺語,“You may take a horse to the water,but you can not make him drink.”任何高明的教師,都不能替代學生學習。因此,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體現其主體作用是很重要的。主體教學的本質是指教師和學生通過交往方式在課程和內容之間能動而現實地發揮自身主體性的實踐活動。其特點是:一,注重教學活動的完整性;二,以活動為教學的基本環節;三,有民主和諧的人際關系;四,強調教學活動的自主、開放和創造。因此,我們在實際教學中就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學內容進行綜合考慮,對教學進行精心設計與安排。
一、營造適宜的參與環境,吸引學生參與課堂活動
民主、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相互尊重、理解、合作的師生關系有利于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教師是學生學習情緒的主導者,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首先要求教師在課堂上情緒飽滿,把輕松帶進課堂,以良好的情緒影響學生。多鼓勵學生,稱贊學生的優點,比如,“Good!”“You did a good job!”“Excellent!”等。
二、讓學生在成功的愉悅中促進其主體能動作用的發揮
“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通過不間斷的讓學生品嘗成功的喜悅,從而可以增加學生對學習的自信心。研究表明,成功動機強的學生比成功動機弱的學生更能堅持學習,學習更有成效。因此,在教學中要激勵學生,創造條件使學生有成功的機會和體驗。應該說每個學生都有成功的體驗,只不過這種體驗有程度差別。有些學生獲得的成功“大”些,有些“小”些。教師的職責就是要想方設法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要讓學生十分清楚自己取得了成功。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采取寬容態度,多鼓勵,多表揚,只要有進步,哪怕是一點點進步,都應給予較高的評價,并不斷創造機會,讓學生們時時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鼓勵他們學習的勇氣和信心,保持學習熱情。
三、運用多種教學手段激發學生興趣
前蘇聯教育學家羅寥夫說:“有興趣、有吸引力的東西,使識記的可能性增加一半。”一個學生如果對學習感興趣,他的學習成績肯定會好。這種興趣的培養與教師的積極引導是分不開的,許多學生在開始學習英語時興趣很高,但隨著知識的加深,如果教師不注意用多樣化的教學形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習興趣,不斷喚起學生的學習激情,學生學習的興趣就可能漸漸淡化,有的學生甚至可能喪失學習英語的熱情和信心。而造成這種現象的重要原因就是教學缺乏趣味性。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很多,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教師在課上可以使用不同的教學方法。
1.趣味導入法。引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很重要。我在上課的時候就這樣:
T:Present some pictures of students about tourist attractions.
T:Do you like traveling? Do you want to visit these picturesque places?
S:Yes.
T:Why do more and more people like to travel,even some of them traveling abroad?
S:People travel for different purposes: to enjoy the beauty of nature; to relax ourselves ...
T:OK,now lets enjoy more pictures in the world.
2.任務導入法。任務型教學是指讓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通過感知、體驗、實踐、參與和合作等方式,實現任務的目標,感受成功,提倡“意義至上,使用至上”的教學原則,是一種以人為本,以應用為動力,以應用為目的,以應用為核心的教學途徑,要求學習者通過完成任務,用目標語進行有目的的交際活動。老師不借助其它引導性材料,直接呈現課題,采用這種方法能很快的進入授課的主題。
3.交際活動法。在課堂教學中開展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根據不同程度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可能性,創造適合每個學生的練習活動。無論在學習內容還是參與形式上,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一個鍛煉的機會,可以是問答、對話、辯論的形式,讓不同層面的學生都在課堂上動起來。另外,還可利用電教手段強化學生的視聽感覺,盡量做到能聽的讓他們聽,能看的讓他們看,充分發揮多種器官的作用,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活動中,引發興趣,激發求知欲,使學生在偷悅和諧的教學氣氛中滿懷激情地學習,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四、鼓勵學生質疑,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在課堂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多思、愛問,對于所學的文章,可以交給學生分析,提出問題,讓學生從不敢問到敢問再到善問。學生的問題提出來,教師一般不宜直接給出答案,而是先讓學生自己進行討論、爭論,靠集體的智慧解決問題,讓學生體驗到集體的力量和成功的喜悅。在此過程中,教師應起到主導作用,對于疑難問題,經討論后,讓己掌握的學生先講,如果講對了,教師肯定,不必重復;講得不完整、達不到深度的,教師補充,講錯了的,教師則更正。最后,教師需要適時地總結,統一大家的觀點。這樣,學生的積極性得到保護,思維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發展,有利于學生主體性的培養。
總之,在課堂上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給學生主動表現的空間,做到“教學相長”,才會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