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曉
【摘 ? ?要】以課堂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和以課本為中心,這嚴重忽視了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延續了多年的教學模式,在新課程理念的強力驅使下,已經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本文試著就這些缺失作點分析,并談談相應的對策,以期引起廣大語文教師對這一問題的關注。
【關鍵詞】高中語文 ?公平性 ?實效性 ?主導性 ?必要性
中圖分類號:G4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2.098
新課標下,我們強調自主、互動、學習型的高中語文課堂,關注理性個體的生成和發展。而小組合作學習活動不僅能發揮集體的智慧、解決學生個體不能解決的問題,還能促進學生之間合作交住,培養學生主動性學習能力,完成為學生更高的學習能力及更強社會適應性的良好促進。可是,我們只要細心觀察,就會發現我們的語文課在小組學習這種教學形式上,存在著幾大缺失,這使語文課在漂亮的外衣的掩蓋下,潛藏著一種新型的危機。
一、公平性的缺失與對策
課堂學習應該具有公平性,不論優生還是差生,在課堂上都應有自己的舞臺,都應得到相應的發展。可是,語文教學中的小組學習,實際上更多地成了優生的舞臺,學困生的煎熬。學習好、口頭表達能力好的學生課堂參與度高,學習不好或缺乏主動性的學生因為怕出錯,懶于思考,在課堂上處于游離狀態。教學中,有些教師也怕影響“教學效果”或拖延時間,不敢過多地面向整體,更不敢讓學困生發言,認為優生就能代表小組。所以小組討論與見解發表,就成了部分優生的專利,小組合作學習大多數時候成了優生的個人脫口秀,而學困生往往被忽視,無形中失去了思考、發言、表現的機會。如此公平性缺失的語文教學,顯然是失敗的。
要解決此類問題,得給語文學困生話語權。對于每次小組學習之后的發言,教師應要求小組設定發言人,發言人不固定,要輪流,復雜的問題可由優生來完成,簡單的問題則由語文學困生來完成,這樣既可以讓學困生有表現的機會,也會幫助他們樹立信心。教師還可以設置一張“語文課堂發言頻率監控表”,要求每一名學生都應有發言的記錄。與此同時,要深入小組調研、談心,要多做學困生的思想工作,讓他們打消疑慮,積極參與小組學習,勇于承擔發言任務,大膽地展現自己。
二、實效性的缺失與對策
我們首先來看一個例子:一位高二老師上《娜塔莎》一課的公開課時,教師為了增加課堂的活動,沒有說明規則、要求,而是直接出示了問題:“你認為娜塔莎對阿那托爾的愛是否真誠,為什么?”在小組討論開始時,學生還能圍繞課本的內容進行解讀、討論,但是隨著討論的開展,筆者旁邊的一個小組的部分學生開始竊竊私語,談論起花花公子阿那托爾到底是如何把娜塔莎騙到手的,如果娜塔莎跟著他走,結局又會怎么?甚至有個學生還提到班里男女生戀愛問題。諸如此類的討論,已經嚴重偏題,教師希望通過這個問題的討論來認知純真而盲目的愛的娜塔莎形象的目的便不得實現。小組合作是一種小型的學習組織,學生在小組討論中往往被要求積極發言,課堂也陷入熱鬧的學習中。但我們也經常看到學生大侃特侃時沒有中心甚至跑題,整個課堂處于一種沒有游戲規則的“無政府狀態”,很少有實質性的討論。結果,“小組討論”成了課堂上的“聊天室”,就別提課堂的實效性了,明顯忽視了對學生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教育。
要提高小組學習的實效性,須做到以下幾點:第一,內容宜研討。教師設定的研討問題應該符合學生的能力實際,符合學生的知識儲備實際,符合學生的認知實際。如果問題過于偏、難,學生就無從下手,最后對問題的解決會不了了之。第二,分工要具體。小組合作探究中,誰查資料,誰做記錄,誰代表小組發言等工作的分工一定要具體,否則就會有人縮在空處,無所事事。第三,時間要充分。我們經常看到有的小組學習,安排任務后兩三分鐘,學生可能還在“預熱”階段,離正題還遠著呢,可由于時間不夠了,教師草草收場,急于讓學生發言,結果就可想而知了。
三、主導性的缺失與對策
語文新課程標準確立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隨著語文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老師逐步轉變教育觀念,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觀念,并加以實施。可是,我們也經常看到語文課堂上另一個與“學生主體”休戚相關的東西——“教師主導”,在很大程度上缺失了。教學出現無秩序、無目標、放任自流的現象。要知道:教師主導作用是致力于“導”。“導”就是千方百計使學生自求得之,“導”,應該是輔導、誘導、疏導。
小組學習強調學生的自主性和獨立性,但并不意味著完全的放任自流。在高中的語文課堂上,有些教師認為學生基本的語言表達能力已初步具備,能把握文章的主旨,于是在布置小組學習任務之后,或簡單巡視一周,或自己準備下個環節的內容,任由課堂喧嘩一片,并不做任何有效的指導和監控,教師將自己當作合作交流過程中的局外人,完全忽視了教師的主導作用。
在確立學生主體地位的同時,要想確保教師的主導地位,得做到三“導”,首先是導目標,一節課的教學目標,教師課前要定得清清楚楚,課堂上學生的一切活動都得向著這些目標,教師的主導作用就是要把學生的學習活動引到這些目標上來,并一個個去實現。其次是導環節,為達到目標,應通過哪些環節,教師課前要精心設計,并在課上一步步去實施。最后是導學法,每一環節怎樣進行,用什么方法才更有效,這些都得教師根據學生實際來確立。
四、必要性的缺失與對策
新課程的理念強調“關注每一個學生”,注重學生的發展。有的教師為了體現“新”課堂的理念,在組織課堂形式時,一定要加入小組合作學習討論的環節,甚至在觀念上迷信合作學習的作用,把一些毫無討論價值的問題都在小組上討論。另外部分老師對合作學習的內涵沒有準確把握,把一般性討論、交流等同于合作學習,都影響了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失去了培養學生自主性學習能力的契機。所以有些課就出現什么問題都要通過小組討論才能解決的現象,而很少考慮這樣的話題是否有討論的價值。
做到小組學習的“必要”,一定要注意四“不”:一是個人大多能解決的問題不討論,二是查手里資料能解決的問題不討論,三是討論了也弄不明白的問題不討論,四是耗時太多的問題不討論。
語文課上的小組學習有許多其他學習方式無法相比的優勢,但如果組織不力,則會弄巧成拙,只有語文教師不斷探索,不斷完善,才能使之在語文課上大放異彩,成為語文課上的一道美麗的風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