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仁東
【摘 ? ?要】政治課作為一門綜合性學科,它有利于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素質,養成良好的心理品質,自覺地遵守國家法律和社會公德,提高社會責任感和社會實踐能力,為形成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打下堅實的基礎。但是在實施政治新課程的過程中,也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問題。
【關鍵詞】政治 ?因素 ?有效性 ?建議
中圖分類號:G4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2.099
政治課教學擔負著教書育人的雙重任務,它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如何搞好政治課教學是每一個政治課教師必須思考的問題。當代是一個“以人為本”的時代,這也是新課改的重點內容。在過去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是主體,學生是客觀,這與當代的教學與學習理念是相悖的。在以往的初中政治課堂中,我們有部分老師仍處于“一言堂”的狀態中,這樣只能讓自己更累,學生也聽得很累,既不利于教學,也不利于學生的學習。本文將針對影響當前初中政治教學質量的因素,提出幾點解決途徑。
一、影響教學質量的因素
(一)教學內容因素
政治是一門抽象的藝術,可以容納下大到中美關系、經濟問題、奧運會、世界杯等,小到生活中的買賣關系、人際關系等。但大部分學生心中打不開這扇大門。政治課教學沒有生物地理學科的具體形象性,也沒有數學的嚴密邏輯,更沒有語文的優雅動人。政治內容教學主要表現為教學的“封閉性”,即課堂教學結構的單一性,教師單純的“灌”,學生被動的“聽”;教學方法的單一性,往往只局限于課堂講授,把黨和國家的政策、方針當作一種“口號”地“注”給學生。
(二)教師的教學思想因素
傳統的教育思想是一種封閉型的教育思想。“教學的內容是固定的、僵化的,教育的任務就是灌輸這些內容。不用問為什么,更不能懷疑,考試按國家的內容和格式答就行,把學生引導到追求高分上去,這種教育思想和方法培養出來的人才只能‘ 唯書、‘唯上,必然缺乏創造性和進取精神”。當今教育面臨的困境就是:今天的人(教師)用過去的方法教未來的人(學生)。
綜觀傳統政治課堂,以教為中心,學圍繞教轉,教師是整個教學活動的主宰,我講你聽、我問你答,我給你收。這種反客為主,主導變“主宰”已是司空見慣,這是“師本”教學的表現之一。另一表現是以教為基礎,先教后學,教什么學什么,教多少學多少。最優秀的學生也就是只能“復制”教師講授的內容,學生的主動自主的發展和主體思維活動被忽略甚至被教師代替。正是這種根深蒂固的“師法”導致了學生主體自主活動的整體缺失,使學生亦步亦趨,人云亦云,缺乏自主意識和創造精神。而“書本位”則是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進行的知識傳播活動,實際上只是對教材知識的簡單復制和搬運過程。教學即教“書”,學習即讀“書”,“書本至上”。只強調書本知識(即間接經驗)的授受,沒有給予直接經驗應有的重視,更沒有知識的激活和賦予教材與時俱進的生命活力,單調乏味的理性思維成為課堂的全部內容。這種機械的、抽象的、靜態的教學方法是導致學生厭學從而影響教學實效的關鍵因素。
(三)學生主體因素
學生對政治學習缺乏興趣,只是被動地參與。政治學科,理論性很強,偏重于對學生的政治教育,造成有一部分學生對政治課缺乏興趣,在課堂上經常會表現為注意力不集中,游離于課堂活動之外,有時在教師的要求下勉強參與到課堂中來。這樣的被動參與往往有趕鴨子上架之感,讓學生有太多的不情愿,其結果往往是草草收場。這不僅難以實現教師預期的目標,還可能使學生因此對參與產生厭惡。
另一方面就是?學生對課堂活動的目的不明確,只是盲目機械地參與。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有些學生習慣了“接受”式的學習,面對課堂上教師設計的各種需要其親身參與、體驗的活動、游戲、操練等,表現得無所適從,缺乏對活動實質的把握,缺乏獨立的思維活動,只是盲目地跟從、模仿,只會以指定的方式參與指定的活動,機械地參與活動。這樣的參與,其實效性自然也會大打折扣。
二、提高政治教學有效性的建議
(一)轉變教育教學觀念
從政治課的價值觀念上講,應由應試教自轉變為素質教育;從教學觀念上講,一定要把重視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放在首位,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教師要成為學生學習的“引路人”。因此,教師不但要讓學生學知識,還要教會學生用知識,讓他們面對紛繁復雜的現實生活,能用自己的目光去發現,用自己的頭腦去思索,用自己的行動去改變。所有的政治教師都應當完成這個思想觀念的轉變,使政治課從知識型向實踐型轉化,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教學改革的成功。
(二)改進教育教學方法
傳統的教學,往往只重視教師的教,而忽視了學生的學,因而教學效果并未末取得突破性的進展,究其原因是忽視了教學活動的主體——學生。新的課程下,教學過程應是師生交流、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因此教師應進行角色的轉變,成為學生學習話動的參加者、合作者、引導者、促進者,還課堂于學生,實現師生互動式的交流和合作。這就要求教師改變傳統教學方法,教學中要善于創設情境,例如用“巧妙導入”、“妙用漫畫”、“模擬表演”等,來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三)創設情境以激發學習興趣
政治課教師必須要變說教型教學為情感型教學,減少抽象、空洞而又脫離實際的夸夸其談,增加情真意切、生動形象、與現實緊密聯系的內容,把政治教學與情感教學融為一體,寓教育與情感之中。由此我們應采取多種直觀的、具體的、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方法。創設情境,以情動情,以理激情,借境生情,讓學生投入到樂觀情感之中,使之產生濃厚興趣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只有當學生對問題本身感興趣時,才能和教師一起積極思考。中學生的世界觀開始逐步形成,他們對現實生活中的熱點、焦點有著強烈的探究欲望,在政治課教學中,針對學生感興趣的社會現實設計教學,引導學生認真分析,正確對待,將有助于學生學得有興趣,學得主動。
參考文獻
[1]付君萍,淺談初中思想品德教學效果差的原因及解決對策,《新課程(教育學術)》2010年12期.
[2]張國才,影響初中思想品德有效教學的學生心理因素及對策,《新課程(教研)》2011年08期.
[3]劉海英,淺析影響初中政治有效教學的因素及解決策略,《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2年 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