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彬
摘要:農民工法律援助問題不僅是我國農民工集體發(fā)展的關鍵問題,也是我國法律社會發(fā)展過程中的主要議題。文章對農民工法律援助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了分析,認為農民工法律援助問題的主要障礙在于其本身的經費來源不足、農民工的法律意識薄弱、法律援助機制管理不足。應對農民工法律援助的策略應該圍繞在此項事務的經費獲取、農民工法律意識的教育以及法律援助管理三方面。希望文章能夠為我國農民工法律援助事業(yè)的發(fā)展提供幫助。
關鍵詞:農民工;法律援助;障礙
農民工指的是來源于農村,戶籍和家庭均在農村而工作地點處于城市的廣大勞動人民。農民工由于知識技術水平有限,在城市中從事的職業(yè)多是比較基礎的建筑業(yè)和服務業(yè),但是,農民工群體卻為我國城市建設和社會發(fā)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然而,在農民工參與城市建設的過程中,他們也遇到了各種法律問題,其中以社會保障以及薪資方法方面的法律問題尤為突出,為了幫助農民工獲得應有的社會保障和勞動報酬,我國出臺了針對農民工實施法律援助的政策,然而農民工法律援助工作進展仍不盡如人意。
一、農民工法律援助問題
(一)法律援助效果不良
我國的法律援助機構無論是從硬件還是軟件上都很不健全,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第一,法律援助機構數量少,分布不均勻;第二,法律援助工作人員中職業(yè)律師偏少,且兼職多,不能適應目前法律援助發(fā)展的需要;第三,對實際辦案人員的補貼少;這樣的法律援助建制很難保證辦案質量,農民工法律援助案件“無解”或者由于敗訴的情況也屢見不鮮。
(二)農民工對法律援助的應用效率比較低
盡管仲裁機構與各級人民法院采取了各種措施降低仲裁和訴訟門檻,只要是農民工可以不提供經濟困難的證明,只要求提供相應的身份證明,如暫住證、工作證明等材料就能夠申請法律援助。但很多農民工除了身份證,根本提供不了其他證明,需到有關部門、工會去開具證明。在實踐中這些單位也往往以不熟悉情況為由而拒絕,農民工在多次奔波無果的情況下往往會放棄法律援助的念頭。
(三)法律援助機構自身的行動能力弱
農民工案件,調查取證難,使得許多案子陷入立案難,取證難的尷尬境地,即使農民工訴求法律途徑也不能得到滿意的解決,由于辦理農民工案件比其他案件花費的人力,物力更多,很多律師對農民工維權案件的積極性不高。
二、農民工法律援助的障礙
(一)農民工法律援助的經費障礙
針對農民工開展法律援助活動已經從2005年開始實施,但是,自到目前為止我國各級司法機構,尤其是縣級司法機構以及私人律師事務所,對農民工法律援助投入的經費還比較少,這導致了法律援助與經濟、社會發(fā)展嚴重不協調。我國農民工數量龐大,盡管目前國家已經出臺了與農民工勞動保障和社會救濟相關的法律和法規(guī),仍不能保證農民工的勞動利益,因此,農民工的法律援助需求是與日俱增的,而法律援助投資遠遠落后于援助需要。目前有部分地區(qū)沒有出臺法律援助經濟困難標準,或者制定辦案補貼標準,仍有相當多的地區(qū)沒有將法律援助經費納入預算;私人律師事務受經營形式的制約,對農民工進行的法律援助方面的經費投入相當有限。對大多數組織來講,農民工法律援助經費的提供還是“公益”投入,而不是社會責任。農民工法律援助的經費障礙是造成法律援助后效果不良的根本原因。
(二)農民工法律援助意識障礙
產生法律糾紛后,很多農民工都選擇私了或其他非法律途徑,他們中的很多人認為“打官司”需要花掉很多錢,甚至有可能會“白花錢”,尋求法律援助還不如私了解決更方便快捷,政府和法律機構提供的維權福利,農民工并沒有享受到;盡管對農民工提供的法律援助制度已經廣泛覆蓋于全國各個省市,但是農民工由于受到侵權而采取暴力維權方式的事件還時有發(fā)生,這使得農民工從維權活動中的“原告”轉變成為“被告”;還有許多農民工在面臨法律糾紛時不懂得如何收集證據,甚至不能理順維權的程序,即便很多司法機關和律師事務所即便是為農民工維權大開方便之門,對許多證據不足、程序不符合國家相關法律法規(guī)要求的案件仍無法給予解決。農民工自身的法律援助意識薄弱,已經成為這一群體維權道路上的根本障礙,也是農民工對法律援助應用效率比較多的主要原因。
(三)農民工法律援助機構管理障礙
我國各級政府和相關的司法部門應該為農民工提供相應的法律援助,這已經成為我國法律建設中的一個要點,但是,我國法律對法律援助行政不作為沒有具體的問責制度,這就導致很多法律援助機構的工作人員的責任心不強,他們得過且過,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避免“惹禍上身”;還有些法律援助機構以經費不足、能力不夠為名,推脫農民工所要求的訴訟案件。這說明,針對農民工提供法律援助這一行為本身并沒有被有效地管理起來,無論相關機構能否為農民工提供援助,還是法律援助的實際效用,都沒有相應的監(jiān)督評價機制。農民工法律援助本身的管理存在漏洞,使這一法律事業(yè)發(fā)展更像一個遠大的理想,而沒有真正腳踏實地地發(fā)展起來,更遑論為農民工的維權提供幫助和支持。
三、農民工法律援助的應對策略
(一)從多渠道爭取農民工法律援助資金
農民工法律援助經費短缺的問題必須得到解決,才能夠使這項法律事業(yè)真正開展起來,為農民工群體謀求利益、提供幫助。但是,我國各級政府受各種財政花銷的壓力,能夠提供給農民工的法律援助方面的福利資金始終是有限的,單純依靠政府解決農民工法律援助的經費問題不現實,而單純要求律師事務所等個人經營的法律相關組織無償或者少償地提供經費和相關援助,也不符合法律行業(yè)經營的現狀。因此,從社會整體角度出發(fā),從多渠道為農民工爭取法律援助資金是十分必要的。我國社會各界都需要重視到以下兩個問題:第一,對農民工提供法律援助資金是促進社會和諧的一種形式,而構建和諧社會是每個公民的義務;第二,與農民工雇傭直接相關的經濟組織,有必要認識到農民工的法律問題與自身的價值實現直接相關,與其使農民工陷入暴力維權或喪失組織誠信,反不如為農民工法律援助提供幫助,實際上也是自助的一種形式。建議我國各級政府建立農民工法律援助基金,要求社會各界進行自愿或強制性的捐助,確保農民工法律援助資金充足。
(二)開展農民工法律意識教育
要繼續(xù)發(fā)展農民工法律援助事業(yè),并使這項活動能夠切實發(fā)揮效力,農民工群體首先需要具備比較充足的法律知識,形成法律維權意識。建議社會勞動保障部門開展對農民工的法律意識教育,將其作為農民工職業(yè)培訓教育的一項基本內容,并加以重視,保證農民工在遭遇侵權時能夠第一時間求助于維權組織,并能夠順利地完成維權程序;建議各地律師事務所等相關經營組織,在承擔農民工法律援助工作時,以農民工法律意識教育和普法知識宣傳為工作的基礎,先幫助農民工群體解決法律知識問題,再幫助他們解決維權問題。
(三)建立法律援助監(jiān)督制度
建議我國政府對農民工法律援助組織建立監(jiān)督制度,設立監(jiān)督反饋機制,將農民工法律援助從公益福利事業(yè)轉為政府職責,形成問責制度。對參與農民工法律援助工作的工作人員的工作職責進行具體描述并設定評價等級,由政府、司法部門、農民工組織進行三方評定和考核,對考核不達標的相關工作人員,直接問責其職業(yè)責任,使農民工法律援助真正成為為農民工權益負責的社會法律基礎建設事業(yè)。
四、結語
綜上所述,農民工法律援助存在問題,其根本原因在于此項事務的進行缺乏足夠的經費,而農民工群體法律意識淡薄和法律援助機制管理不良也是法律援助發(fā)展中的主要障礙。社會各界應該重視農民工法律援助的發(fā)展,為此項事務提供相應的資金幫助;對農民工進行普法宣傳,對法律援助機構進行監(jiān)督管理也是十分必要的。農民工法律援助發(fā)展任重而道遠,相信我國法律制度的不斷完善和社會的不斷發(fā)展,最終能夠為農民工群體打開一條真正的“維權綠色通道”,使農民工能夠獲得他們應有的社會地位和相應資源,通過法律援助,達到促進我國法律發(fā)展、促進社會和諧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楊聰敏.農民工權利平等與社會融合[M].浙江工商大學出版社,2010.
[2]潘云華.淺議當前農民工法律援助的問題和對策[J].經濟和發(fā)展,2011(12).
[3]徐梅.農民工法律援助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J].人民論壇,2014(11).
[4]辛伶俐.農民工法律援助的障礙及對策[J].法制博覽,2013(03).
(作者單位:東莞理工學院城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