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靜
摘要:朋友從社會文化學的角度上考慮,事實上與學校文化有著深厚的淵源。對等,均質的人際關系是朋友概念的最典型的印象,并且與親族關系,成人的職場關系和媽媽死黨等文化定義有著一定的聯系。從時間的角度來講,過去的“友人文化”是圍繞著同齡人和結婚產生的親族關系而形成的天定的人際關系。另外,受社會制度的限制,我們無法自由的選擇朋友是由于有人際關系外部力量的存在,此外,友人關系的內部力量同樣不可小視。
關鍵詞:友人文化;學校文化
一、朋友與學校文化
對于我們來講朋友的存在與學校制度是分不開的。當然在親族,同一地域,職場也會交到好朋友,但被我們稱為朋友的場合則更多發生在學校里。不僅同一個胡同里長大的或是同一個圈子里的好友基本都在同一所學校上學,成人后一直保持聯系的朋友也大多是原來學校里的同級生。
這告訴我們圍繞著朋友的思考和習慣,與學校這一人為的空間有著很深的聯系,當我們從文化社會學的角度考慮朋友這一名詞時必須注意到這一點。例如我們通常認為朋友關系是對等的,一般不伴有形式上的義務和強制,是一種自發的關系,進一步來說選擇朋友的標準,更多注重的是否有相同的興趣和愛好或持有相同的看法意見。這給人的感覺雖然像是一般性的常識,卻可以說是學校特有的環境和價值觀的反映。
再列舉一下人們在中小學階段周圍的人們基本上都是同齡,大學里也都是以學習能力和家庭環境相仿的同學聚在一起。學校里的性別,美丑,缺陷等個體上的差異被抽象出去,教室內是以平等的人際關系為原則的。進一步講,一天中大半都是在這樣的集體中度過的人們不知不覺就被統一了思維方式和行動方式。我們印象中的朋友,就是在這種特殊情況下建立起來的一種統一的人際關系。
現在年輕朋友之間的交流都非常的勞神,這可以考慮成都是基于這種神奇的民主主義學校文化的背景。正如土井隆義的《朋友的地域》中所說的現在的中學生一邊謹小慎微地注意不去互相挫傷彼此的個性,一邊誓死的維護關系的均衡。這些做法被稱為朋友間的地域,對于他們來講朋友之間必須平等的這種學校理念應該具有如此強大的約束力。
不僅如此,職場同事之間的陰謀詭計,媽媽死黨等繁瑣的近鄰關系;這種學校文化也無處不烙印著成人世界的人際關系。
二、學校文化之前的朋友文化
然而在學校沒有出現之前人們是怎樣構建這種朋友關系得呢,人類學,歷史學的研究告訴我們,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的演變,朋友的定義和友情的表達方式事實上是多種多樣的。
例如非洲的傳統部族中,如今還是指定那些出生日相近的人們為一生中必須結交的親友。另外,中南美的村落部族像男女婚約一樣,舉行莊嚴的儀式,履行朋友之間的契約關系。像這樣的風俗顯然不同于我們根據個人秉性選擇朋友的現在文明,并且有意思的是這種傳統社會中,既能做到朋友關系從天而降,又能做到朋友間的關系如戀人般的熱烈。我們現代人認為保持適度的距離是對朋友的一種禮貌。而對于他們來講毫無顧及的甚至帶有某些愛情的因素才是真正的友情。
同樣的例子在江戶時代的日本也曾出現過。是被稱作男子組,女子組的社會組織。男子組中由15~30歲的男子組成,直到結婚以前他們過著“若眾宿”的共同生活,學做農活分工作祭祀的工作等。組織里有森嚴的上下級關系,年長者對年少者嚴格要求,年少者對前輩像親族里的長輩一樣敬仰。并且男子組作為一個把年輕人鍛煉成為“真正男人”的場所,內部也充滿著矛盾與斗爭。朋友之間由于不平的事發生沖突是常有的事,年青人們在這眾多的集團中尋找自己“一輩子的朋友”。
正如以上這種垂直的人際關系,隨著近代的學校制度和征兵制度的普及,正在日漸衰退。盡管如此,回想戰前回憶錄中那些“想當年的朋友”的軼事更是數不勝數。朋友的分層化是在戰后經濟高速增長期以后,孩子們聚集的那些草場、空地的減少,學校成為了人們生活的中心以后。
三、圍繞著朋友的相關制度與力學方面的啟示
了解這種“學校化”以前的朋友事例,我們得到兩點啟發,其一,無論在哪一個時代,朋友都與社會制度密切相關。我們沒有在任意一個集團中自由交朋友的權力。其二,在學校文化普及的當下,朋友內部發揮著的“力量”變得模糊而不可視。也就是說所謂的學校變成了隱蔽了我們作為一個人的愛恨情仇的復雜裝置。對朋友這個概念分析時,分清朋友關系得內外作用力是非常必要的。
參考文獻:
[1]土井隆.義朋友的地獄[M].ちくま新書,2008.
[2]高橋英夫.友情的文學志[M].巖波書店,2001.
(作者單位:河北外國語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