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璐
摘要:文章從地勘行業財會工作的現狀入手,指出了地勘財務職能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地勘財務職能轉變的目標和方向,最后提出了轉變地勘行業財會工作職能的措施和建議。
關鍵詞:地勘行業;財會工作;職能轉變
一、引言
2014年10月27日財政部在《關于全面推進管理會計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中提出“4+1”全面管理會計體系建設的思路,再一次將財會工作中管理會計的職能提到了相當高的位置。對于地勘行業而言,由于長期受計劃經濟時代傳統企業觀念的影響,加上本身我國與西方財務會計接軌的時間就較晚,我國地勘行業大部分單位的財會工作仍然停留在傳統財會職能階段。地勘財會工作職能在新的經濟、社會形勢下的轉換目標是什么,如何實現職能轉變,成為我們每一個地勘財會從業者應該認真思考的問題。
二、地勘行業財會工作轉變職能的必要性
財務部門是經濟管理的龍頭部門,財務工作職能不明晰,崗位職責不明確有效,財務人員缺乏經營管理意識,將導致整個地勘單位的現代財務管理理念和戰略的缺乏,在地勘事業單位改革的當前也會嚴重制約地勘單位資產經營、規模擴張、適應市場、管理目標的實現和經濟效益的改善提高。盡管地勘單位經歷了黃金十年的飛速發展,也有了一定的積累,但大部分地勘單位還徘徊在打工經濟的地位上裹足不前,地勘行業市場好的時候,可以依賴從礦業公司處得來的合同賺得工資,地勘市場形勢不好,又沒有及時戰略轉型,就很可能會面臨90年代末發不下工資或者依賴政府撥款維持生計的局面。而那些被劃為二類或者完全轉企的地勘單位,將獨自面對市場大浪的洗禮。可見,地勘行業應該重視財務會計工作職能的轉型升級,及時由核算服務型向強化監督管理、風險控制、戰略調整等拓展,真正起到財務人員該有的作用。
三、地勘行業財會工作職能現狀
(一)地勘行業普遍只重視財會工作的核算職能,輕視財會工作的管理職能
地勘行業普遍對財務工作的管理職能重視程度不夠,認為企業的效益是靠生產部門干出來的,不是靠財務人員管理出來的。與此同時,大多數財務人員的日常事務被大量的錄入、記賬、出報表、報稅等基礎核算工作牽跘,沒有精力和時間去關心報表對使用者有沒有價值,管理者需要財會人員怎樣的幫助,未能有效地參與單位的經營決策等, 也造成了管理層對于財會工作職能的認識偏見。
(二)后勤管理部門職能不明確,組織架構不清晰,單位內部控制的職能被財會工作一肩挑
因為財務工作貫穿整個單位的整個業務流程,財務工作在單位內部控制流程中也的確處于比較核心的位置,但是在組織架構不清晰,特別是后勤管理崗位職責劃分模糊的情況下,財會人員就會被打著“服務和配合”的旗號任意遣使和代勞。比如,如果資產管理或者使用部門未能通過自己的實際調查形成資產盤點記錄,而要通過查詢財務記錄形成盤點表,財務人員就同時成為了資產盤點的運動員和裁判員,管理走過場走形式。這樣的結果,一方面內部控制走了形式,沒起到真正作用,另一方面也占用了財務人員的寶貴時間,財務工作水平上升不到考量單位經營管理措施、財務戰略管理的高度,不利于財會管理職能的充分發揮。
(三)地勘從業者對財會工作的服務職能理解偏差較大
財務會計理論中的會計職能是沒有所謂的“服務職能”的,之所以在地勘行業中,“服務職能”被提及的如此重要,其原因在于:財務工作服務于單位經營管理。主要應體現在提供及時有效,針對性強的財務、決策報告、管理建議等。但有些單位或者部門卻有意無意將“服務”理解為就是簡單的低水平的及時報銷、及時收付款等基礎性服務型工作,甚至有時為了所謂支持業務工作,財務人員要做出弱化監督職能,專業素養和會計從業原則對于地勘主業的讓步,甚至要幫忙打政策法規的擦邊球。
(四)財務崗位未能依據職能不同而設置
在財務工作安排中采用“大包干”,未能依據職能不同設置財會崗位,只重視事后數據的記錄核算和監督,忽視事前的分析預測功能。傳統的財會工作是一名會計包攬本賬套除了出納工作的所有記錄、查詢、上報、報稅、統計等工作,有時甚至原始票據都要親力親為替報賬者粘貼、完善,形成憑證后的裝訂保管工作也由本人親自完成。對于較少業務量的賬套來說,這樣的崗位設置可以鍛煉人才,也可以對財務報銷的細枝末節都了解透徹。但是一旦賬套數據龐大,因為占據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鍛煉人才的優勢就會被弱化,本賬套主管為了基礎工作疲于奔命,停留在核算工作上,甚至可能核算工作都做不完善,更談不上對于經營情況的整體把控。
四、促進地勘財會工作職能轉變的措施
(一)提高單位領導層管理會計的意識,加強扁平化溝通渠道建設
如果領導層沒有管理會計的意識,他們將不會考慮會計人員在預測、決策、規劃和控制中的作用,會計人員水平再高也難以發揮作用。財務科長或者財務總監可以較多地接觸董事長、總經理等高管,應注重結合現實工作中會計參與經營決策的成功案例,以說故事而非講大道理的形式,通過剖析案例成敗的原因,凸顯財會工作在案例中的作用,以此獲得高級管理層對于會計參與經營管理,財會職能轉型的認可和支持。同時,社會力量的參與和重視也十分重要。以河南省事業單位分類改革為契機,做好單位一把手的工作。可以利用上級主管財政部門的相關文件要求對管理層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另外,也要加強溝通渠道的建設,基層財會人員的意見和建議應該通過扁平化的上報方式傳遞到高級管理層,盡量減少中間層,否則傳統的傳遞模式中的時效性和信息失真片面將損傷意見和建議的效率,也會挫傷財會人員主動參與經營管理的積極性。
(二)加強內控建設,明確各部門崗位職責
真正將內部控制措施落到實處,提高各職能部門工作效率,提高基礎會計工作效率。實現地勘主業以外行政部門、物業和資產管理部門、效能監察和內部審計、合同管理等部門的高效運轉,杜絕不必要的管理內耗,建立起干練有序的業務服務團隊,保障主業在規則范圍內也能高效順利開展。充分利用現代計算機技術的成果,引進先進管理軟件,將單位整體納入辦公OA或者EFP管理系統,加速管理扁平化進程,在管理軟件中加強決策支持模型的建設,提升職能部門工作效率。管理越規范越有利于財務人員管理職能的發揮。
(三)普及管理知識,幫助全流程樹立向管理要效益的理念
面向全流程普及相關管理知識,財務理念,轉變行業認識偏差,逐步實現“被”財務人員管理到“要”財務人員管理的轉變。財務工作實現從保姆服務員到戰友參謀長的轉變。各部門能主動咨詢本部門財務指標的合理性,項目上馬的可行性,能夠主動請求財務部門給予經營決策建議等。樹立部門風險管理,財務管理,投資融資、預算管理、時間價值、資金成本,財務杠桿等意識,將各指標同本行業同期水平比較,同本單位歷史水平比較,讓領導層清楚地了解本單位經營管理、經濟發展所處的地位,未來的發展方向,企業的戰略調整等。
(四)依據職能不同分層次設置財會崗位,優化財務業務流程
財務工作崗位設置要分層次進行,同時結合個人業務能力和個性特點分別分配針對不同職能的工作。財務核算流程和方法的優化是財務職能轉型的基礎,為發揮其決策支持和增值作用夯實基礎。財務業務流程的優化可以降低財務核算成本,釋放財務核算占用的資源,可以借助高效科學的自動化數據歸集,規范業務處理流程和代碼標準,確保數據的一致性,可比性,進而精簡財務人員的冗繁工作,為改變原來以核算為主轉型升級為以管理為主的工作模式創造條件。
(五)財務人員自身的理念轉變、個性調整和視野拓寬
首先,財務從業者對待業務本身的理念轉變,要明白反映和監督只是財務工作的基本職能,參與經營決策才是會計工作的更高層次的職能。要樹立會計核算的最終目的是在準確反映過去的數字的基礎上對未來經營情況的預判。要實現財務人員思維模式從成本向價值的轉變。適應現代社會對企業管理的要求,必須時刻考量企業價值,要改變絞盡腦汁一味降低成本的理念,學會探索成本與價值間的關系,最終為企業創造價值。也只有直接在經營決策中發揮作用,才能贏得管理層和業務部門的重視和尊重。其次,從財務人員個性特點方面加強轉變,從傳統的內斂、消極被動配合的個性逐步轉變為開放式主動引導管理的個性,積極參與經營管理決策。財務人員要學會換位思考,增強主人翁意識。如果自己是經營管理負責人,支持決策需要什么樣的數據,需要什么樣的參謀意見等等。再次,財務人員也應該多走出去開展橫向交流,拓寬視野,改善圈子小的不足,并注重深入基層了解生產狀況經營動向等情況。
(六)從財務報告格式和業務、培訓政策等方面引導職能轉變
為了方便引導財務人員對職能轉變的重視,國家要在政策層面加以引導,比如加大財務管理會計考試力度等。地勘行業在報表上報上也可以突破創新,引入財務管理相關指標指數,樹立財務人員風險管理、財務管理、投資融資、預算管理、時間價值、資金成本,財務杠桿等意識,注重行業戰略管理、流程管理等。并將各指標同本行業同期水平比較,同本單位歷史水平比較,同整個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比較等。此種措施可以在具體工作中直接將財會人員的專業意識引領到管理監督領域。從繼續教育角度加強財會人員素質培訓和提高。改變傳統的基礎核算類會計人才過剩,而能夠提高地勘單位綜合績效的管理會計人才缺乏的局面。
(七)提高財務從業薪酬,確立財務獨立地位
財務工作承擔了大量的經濟責任風險和審計風險,應提升財務人員工作薪酬,提高財務人員參與經營管理的積極性。也可考慮將財務身份獨立,財務負責人和主管財務人員由董事會直接任命。
參考文獻:
[1]俞雅紅,方芳.財務人員職能轉型升級的路徑探討[J].上海國資,2012(05).
[2]王尚武,王賀軍.淺談財務人員職業性格與加強業務職能管理[J].企業導報,2014(01).
[3]林昕.財務集中管理下財務人員的職能轉型[J].經濟研究導刊,2015(02).
[4]賈建軍.論會計集中核算體制下財務人員職能轉變[J].天然氣與石油,2010(05).
[5]丁士勇.如何調動財會人員充分發揮會計參予經營決策的職能[J].會計師,2014(06).
[6]郭鑒.淺談企業財會人員的職能轉變[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11(04).
(作者單位:河南省煤炭地質勘察研究總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