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碎片化一度被認為是網絡傳播的弊端,但在新媒體環境下,碎片化傳播逐步成為新媒體時代的顯著特征。我們應站在傳播模式變革的角度來重新審視它的價值。碎片化傳播打破傳統的傳播秩序,正悄然改變人們接收信息的習慣。
【關鍵詞】新媒體;碎片化傳播;價值
【作者單位】周歡,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
隨著信息傳播技術的革新,信息可瞬間到達世界每一個被網絡覆蓋的地方。手機、臺式電腦、手提電腦、iPad……只要連接上網,現實生活中的影像和文字就能成為傳播碎片在數字世界飛速蔓延。何謂碎片化傳播?淺層的理解是一個事件的傳播不是完整的,沒辦法一次性傳播,其內容被分成零散的信息,進行若干次傳播;深層的理解是受眾對事物的看法呈現多元化特征,人們對事物的看法不再是一種聲音,可能會伴隨五花八門的解讀。新媒體環境下,如何認清和利用碎片化傳播,值得我們深思。
一、構建接近現實環境的擬態環境
新媒體時代,隨著信息化社會的到來,網絡傳播成為社會信息傳播的主要途徑,碎片化傳播方式的優勢和劣勢同時被放大。在信息環境中,碎片化傳播在優勢和劣勢的共同作用下,會構建一個讓受眾接近現實環境的擬態環境。
20世紀20年代,美國著名新聞工作者李普曼在他的《自由與新聞》《輿論》等論著中提出了“現代人與客觀信息的隔絕”的觀點。李普曼認為,現代社會越來越復雜,人們由于受實際活動范圍、經歷和注意力限制,不可能接觸整個外部環境及所有事物。對親身感知以外的事物,人們只能通過各種新聞供給機構去了解……所謂擬態環境,就是我們所說的信息環境,它不是對現實環境的直接復刻,而是傳播主體對事件或信息進行選擇和加工后重新為受眾構建的環境。
2015年年初,歌手姚貝娜患病去世。1月17日(姚貝娜去世的第二天),網友“掀起你的頭蓋骨”撰文《記者們在病房外,焦急地等待著她的死亡》,質疑深圳晚報記者的道德責任心,指責記者“在記錄不幸的同時,也在制造新的不幸” 。此文一出,立刻席卷微信圈和微博平臺,明星轉發、網友評論,記者群體被推向風口浪尖,受到輿論聲討。不出半日,新京報記者陳博的《每人都有15分鐘站上道德高地罵記者》,不僅為同行正名,也讓受眾看到記者這一職業背后鮮為人知的辛酸。18日凌晨,深圳晚報官方微博正面回應“記者扮醫務人員進太平間拍姚貝娜遺體”事件的真實情況。短短幾日內,各方信息輪番掃蕩網絡:大批記者在病房外守候死亡—深圳晚報記者“闖入”太平間拍攝姚貝娜遺體—姚貝娜經紀人微博怒罵記者—姚貝娜角膜捐獻……一場關于記者職業道德的網絡討論鬧得沸沸揚揚,受眾面對各方說辭,如何取舍、判斷、理解,見仁見智。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面對如紙片般飛來的碎片化信息,受眾經過拼湊、整合、分析,倒反有了呈現事實真相的可能。
這個事件是典型的網絡碎片化傳播事件。首先,信息來源渠道豐富,信息傳播者眾多。報紙、微博、微信、門戶網站等多種傳播渠道,醫院、姚貝娜家屬、經紀人、深圳晚報、記者、網友等多方傳播者所傳播的信息,讓這個事件很快成為新聞頭條,受到極大關注。其次,我們承認碎片信息傳遞過程中存在讓事實被曲解的空隙,受眾可能受到姚貝娜經紀人微博短短幾句話的影響,也可能受到不同立場方的說法和網友言論的干擾。但是,當密集的信息碎片在媒體空間匯集與碰撞時,事件更真實和立體地展現在世人面前。大家發現事件的真相或許沒有想象中的齷齪,開始對記者的職業道德進行反思,也引發了對死亡和人性多側面、多角度的思考。
我們總是擔心網絡的流言蜚語會影響事件的真實性,但事實上,網絡就是公開的市場,碎片化傳播使更多的信息參與進來,真相則可能在信息斗爭中浮出水面。幾個世紀前,約翰·彌爾頓在《論出版自由》中就已經提出:只要讓真理參加“自由而開的斗爭”,真理本身就具有戰勝其他意見而留存下來的無可比擬的力量。實際上,受眾和傳播者在這場斗爭中都得到了成長。過去,傳統媒體獲取信息的渠道單一,資源有限;新媒體時代,網絡技術的全面應用為受眾提供了更為廣闊的信息源,海量信息俯拾即是。新聞背景、相關鏈接、網絡調查、網友評論……各路信息源遍及網絡,為全面、深度挖掘新聞事件真相提供了事實依據和證明觀點的輿論平臺。新媒體時代信息傳播速度加快,傳播范圍拓寬,來自多種源頭的信息在飛速傳播中經過篩選、整合,互為補充、互相印證,最終使新聞事件完整地呈現在受眾面前,使得媒體建構的擬態環境有機會無限地接近現實。
二、碎片化傳播滿足受眾信息需求
碎片化傳播具有新聞傳播的時效性特點,許多新聞事件處于進行時態,可能會有一段延續發展時間。在這段延續發展時間內,受眾使用智能手機上網,獲取的信息就可能是片段式的。因此,受眾間隔一段時間就需要通過手機上網,去了解所關心新聞事件的最新進展,以滿足他們對信息的需求。從這個角度來看,新媒體新聞傳播的即時性和延續性,促使碎片化傳播的產生和發展。
隨著現代社會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的思維容易斷片,心態開始浮躁,深度閱讀對很多人來說十分困難。但是,不閱讀是不可能的,因為人們對信息的需求近乎本能。因此,淺閱讀、碎片化閱讀開始興起。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2015年2月3日發布的第3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6.49億人,互聯網普及率為47.9%,較2013年提升2.1%;手機網民規模達5.57億人,較2013年增加5672萬人。當今社會,海量信息每天通過移動互聯終端向幾億受眾推送。往往一個熱點新聞冒頭,所有媒體傾巢出動,實時更新事件進展,迅速占領受眾的信息空間。人們吃餐飯、喝杯茶的工夫,動動手指,就能獲得新聞事件的最新進展信息,然后進行點評,發表觀點,再次傳播。可以說,現代人的生活離不開碎片化傳播。
如今一檔幾十分鐘的新聞節目,很多人可能沒有耐心看下去,但如果將新聞中一段精彩的內容截取下來,進行簡單加工再放到網上,則可能吸引大眾目光。近幾年火爆的電視節目《超級演說家》《笑傲江湖》《中國好聲音》《我是歌手》等,時長通常是一兩個小時,耐心看完的觀眾有限,但是這些節目經網友截取片段、加工上傳,在論壇、微博、微信朋友圈等平臺廣受歡迎。可見,受眾短、平、快的信息需求引發碎片化傳播。
三、碎片化傳播打破原有傳播秩序
第一,受眾的關注度是注意力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維系熱度,傳播者往往采用碎片化方式發布信息,吸引受眾的注意力。2014年,演員文章出軌的新聞讓“周一見”風靡中國娛樂圈,南都娛樂周刊的娛記正是運用了碎片化傳播方式,將“料”一點一點抖出去,吊足受眾胃口,增加了受眾對信息的期待值。在獨家新聞是稀缺資源的新媒體時代,娛記爆料、當事人和經紀公司介入、連續劇一樣的事件發展過程很容易發酵,能快速占據各類媒體頭條,成為受眾熱議的話題。“周一見”事件通過碎片化傳播,引發網絡上口誅筆伐、段子滿天飛,替別人婚姻操碎了心的受眾積極參與到這場娛樂狂歡中,掀起了一陣碎片化傳播的熱潮。
第二,受眾兼做傳播者,直接參與信息傳播。近年來,許多網友積極關注打拐、反腐、災害、慈善等公共事件。一方面,網友對網絡上的信息碎片自發進行發掘和整理,促使事件得到解決;另一方面,網友通過網絡傳播,呼吁更多人關注事件,擴大了影響力。這些是碎片化傳播所帶來的正能量。但碎片化傳播不乏負面作用,比如網友對明星私生活的過度關注,明星的工作、生活甚至微博上發表的只言片語都可能讓網友捕風捉影、錯誤理解;針對有些熱點社會事件,網友在未明白真相前,往往站在道德制高點上一邊倒地口誅筆伐,就算結局反轉,給當事人造成的傷害卻不可逆轉。碎片化傳播是一把雙刃劍,我們應該好好利用,用得好,可促進社會穩定和諧發展。試想,面對政策實施、金融管理、民生事件等,網絡上的公開度和受眾參與度如果能達到一個新高度,人人關心國計民生,那么,社會監督體系將會更加完善,社會發展將會更加穩健。
第三,話語權的分流使原有傳播主導權從單一新聞機構逐步向民間轉移。新聞事件發生后,受眾可以通過互聯網發布信息,發表觀點,參與傳播。各類意見領袖涌現,他們利用微信、微博、博客、論壇等公眾平臺,打破人際傳播、大眾傳播、群體傳播的界限,通過新媒體擴散、收集、整合信息和觀點,形成不同的意見群,力爭將受眾的注意力集中到自己身上。
麥克·盧漢曾說:“媒介最重要的作用是影響了我們理解和思考的習慣。”他在1964年提出:對媒體而言,重要的不是內容,而是媒體本身,是媒體的形式規定著媒體的內容。傳播技術的空前發展,讓我們生活在一個無資訊則死的時代,信息海量,觀點泛濫,人人都是受眾,人人也都是傳播者。在新媒體環境下,我們面對碎片化傳播信息的全面轟炸,只有認清它,不受制于它,對它進行理性的思考、判斷并加以利用,才能更好地發揮它的作用。
[1]郭慶光. 傳播學教程[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127.
[2]鄭超然,程曼麗,王泰玄. 外國新聞傳播史[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