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蕾
文華學院院長劉獻君在談個性化教育時提出了“空間”這一概念,空間是指物質實體之外的部分。具體事物只有在一定的空間里才能存在,人只有在一定的空間中才能生存、發展。劉院長又提出將“空間”劃分為物質空間和精神空間。文華學院城市建設工程學部在物質空間和精神空間上進行積極探索,為學生成長成才搭建平臺。
1.搭建平臺,為學生創造物質空間
(1)創建創新實驗室、工作室、多種社團以及興趣小組,為學生進行創造性學習、發展創新能力提供物質空間。城市建設工程學部各系教研室下設實驗室、工作室(土木工程設計工作室、美術基礎教研室、環境工程工作室、環境工程開放性實驗室等)、學生科研團隊、學科競賽團隊、就業創業團隊、考研團隊、學生興趣小組等,鼓勵學生積極參加自己感興趣的團隊,在實踐中尋找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向。同時,學部為這些團隊都配備了有經驗的“潛能導師”,在這些“潛能導師”的指導下,學生能對自己感興趣的領域了解得更深入,選擇的方向也更加適合自己的發展。
(2)與企業等建立合作關系,將企業引進學校,在校外建立實踐基地,為學生開展社會實踐、專業實踐提供物質空間。城市建設工程學部積極探索人才培養與企業人才需要的最佳結合點。加強校企合作,加強實習實訓基地建設,將企業作為依靠力量,建立起長期的合作關系,培養面向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第一線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在實踐中提高學生解決問題和實踐操作的能力,促進學部就業與企業合作共贏。目前,城市建設工程學部共建立了30多個就業實習基地,分別分布在湖北、廣東、江西、浙江、上海等幾個省市地區,在增強學生實際動手能力、緩解就業壓力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2.搭建平臺,為學生創設精神空間
在精神空間方面,城市建設工程學部以思想政治教育為基礎,以發掘個性潛能為重心,以校園活動開展為載體,以社會實踐活動為依托,以學生管理為保障,積極探索培養學生的獨立性、自主性、創新性以及實踐能力,為學生的發展提供精神空間。
(1)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推進素質教育、引導學生全面成長的“基礎工程”。在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城市建設工程學部提倡用先進的思想引導學生,用科學的理念感召學生,用崇高的精神塑造學生,用高尚的行為激勵學生,用良好的環境影響學生,用嚴格的制度約束學生。通過“周日晚點評” “班團會” “座談會” “網絡平臺”等形式,開展立志教育、個性化教育,引導學生積極探索,鼓勵個性發展。在學生的立志教育上,學部引入“提高職業成功概率的五大理論”,重點突出“紅葉子”理論在學生立志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引導學生在日常學習和工作中開發自己的亮點。
(2)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認知,挖掘個性潛能,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發展個性,提升人格,從而實現讓學生在大學期間獲得良好的生存發展空間。在立志教育中,城市建設工程學部一直堅持實踐劉獻君院長所提出的“一個中心、三個關鍵、五個注重”的個性化教育思想。從新生入學開始,城市建設工程學部在個性化教育理念的指導下,針對學生特點,采取調查問卷的形式,了解學生的個性特征和心理特點,有針對性地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同時,城市建設工程學部注重樹立榜樣模范的作用,組建了“為城建代言,傳遞正能量”的“立志宣講團隊”,利用網絡、期刊雜志、展板、周末晚點評等不同的媒介,讓學生知道身邊的榜樣,用優秀的學生去影響每一位城建學子,用他們身上的光環去照亮城建學子求學之路,在學生中樹立榜樣,引導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學會自我認知,學會選擇,學會規劃,學會完善自己的大學生活,學會探索自己的人生道路,從而達到全面發展的目的。
(3)建構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體系,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搭建學生發展平臺,讓學生在各項活動中充分鍛煉,發掘自身潛能,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城市建設工程學部加強學生校園文化活動引導和管理工作,改革學生活動的內容和形式,積極搭建學生發展平臺。城建學部開展“立志行”系列活動, 通過系列教育活動,號召和帶動學生先“立志”,再“立行”。把“立志”教育和“立行”教育緊密地結合起來,相互促進、相互提高。通過思想、學習、生活三大主題篇章活動的開展,讓學生通過參與每一個具體活動并從中得到鍛煉和受到啟發,培養和引導他們珍惜年華,立志成才。
2013年的第四屆班級風采巡禮展中,城市建設工程學部結合習主席提出的“中國夢”時代精神,融合了劉獻君院長的“立志教育”,以各班級拍攝“逐夢青年”微電影的形式,來展現各專業班級的精神風貌,向文華學院建校十周年獻禮。通過學部范圍內班級微電影大賽,引導學生構筑自己的夢想,堅定“立志修身、博學、報國、追求中國夢”的理念,樹立自己的大學以及人生目標。
(4)積極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增長才干,鍛煉能力,培養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激發他們學習理論知識的主動性。社會實踐活動是使大學生“直觀社會、反思自我、參與改革、優化結構、適應環境、健康成才”的最佳途徑。城市建設工程學部積極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通過公益活動、勤工助學、社會調查、暑期實習等方式,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將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相結合,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在社會實踐中充分鍛煉自己的溝通能力、交際能力、組織能力以及處理問題的能力。
同時,學部鼓勵學生組建大學生科技創新類實踐團隊,選拔優秀的專業教師作為指導教師,利用課余進行科技實踐,既實現了學生理論知識與專業實踐的結合,同時也為參加“全國挑戰杯”系列競賽和各類專業大賽提供了儲備。
(5)加強學生管理,用嚴格的制度約束學生,為學生的個性發展和成長成才提供制度保障。班級建設歷來是城市建設工程學部學生工作的重點,在班級建設中,城市建設工程學部堅持 “把班級還給學生,讓班級充滿活力”的建設理念,積極加強班級制度建設,創新班級活動,引導學生 “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把班級建設成學生展示自我、挖掘潛能、培養素質、提高能力的舞臺,有力地增強班級的集體凝聚力,為學生的精細化管理打下堅實的基礎。以學院“個性化教育”“潛能教育” “立志教育”思想為指南,以《班級建設指導手冊》為指導,發掘潛能,開拓創新,大力加強班風學風建設,加強班級制度建設,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努力建設有利于學生自覺獲取新知識、增強實踐能力、提高創新精神、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優良學習環境。
3.總結
十八屆三中全會有關教育精神指出: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著力提高教育質量,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在弘揚個性已成為時代主題的今天,教育要達到“為了每個學生的發展”,個性化教育勢在必行。但如何在個性化教育的主旋律下搭建平臺,為學生成長成才提供廣闊空間,城市建設工程學部雖然做了一些探索,但還遠遠不夠。例如,怎樣在培養學生的興趣同時,將興趣上升為學生的能力素質,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如何在尊重學生發展規律下,積極探索深入挖掘學生潛能的新途徑;如何提高輔導員的隊伍建設和教師教學水平,為學生的成長成才提供專業化的指導和幫助;如何建立個性化教育的長效機制,為人才培養提供制度保障等,這些都有待于我們在今后的實際工作中不斷探索。
參考文獻:
[1]許 東,敬瑞霞.再探社會新階層思想政治工作實踐路徑[J].黑河學刊,2011,172(11):69—70.
[2]鄭曙村,郭永奎.當前我國新社會階層的政治需求及其引導[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08,32(01):111—115.
(作者單位:文華學院城市建設工程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