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晗修
摘 要:作為藝術形式之一,電影不僅是一個民族文化的載體——承載著這個民族悠久的歷史和古老的習俗,同時也最大限度地代表了一個民族、地區的文化,成為這個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因素之一?,F如今,隨著全球通訊、交通及科技手段的日漸發達,世界不同國家之間的文化交流日漸頻繁,大大地促進了不同文化之間的融合和趨同化發展。但中西之間在地理位置、發展背景、價值評判等諸多方面存在顯著差異,使得中西文化之間的異質性差異仍舊明顯、突出。筆者借助對文化載體的典型代表——電影的對比研究,試圖深入剖析中西文化在諸多方面所存在的諸多差異,為跨文化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電影文化;異質性差異;對比與分析
縱觀電影的百年發展史,其自誕生至今不僅經歷了色彩的變化、聲音的演變,而且其內部所蘊含的深層次的文化意蘊也逐漸加深。電影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而且在文化品鑒、藝術欣賞等諸多方面的地位也漸趨抬升。電影之所以會在社會生活、藝術欣賞等諸多方面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和青睞,其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這一藝術形式不僅僅是作為一種“產品”“藝術品”來問世的,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文化的代表。從某種層面上來講,電影與文化猶如同一物體的“形式”與“內容”,其光怪陸離的光影藝術和縱橫變換的音響切換的背后實則蘊含著無限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創作者的文化底蘊。從較為深入和廣闊的層次而言,電影在代表一個民族光輝絢爛、無限豐富的燦爛文化的同時,還囊括了該民族內隱的、更為廣闊的文化積淀和人文底蘊。通過對一個國家、地區、民族的電影藝術的品鑒、欣賞和研究,可以窺伺這一地區有代表性的文化類型和更為深厚的文化底蘊?;谶@一點,筆者試圖通過對中西方具有代表性的電影的全方位分析,以此來剖析中西文化的異質性差異。
一、電影是文化的反映卻不失獨立性
電影是文化的反映也是文化的載體。通過上述,或許不少人會誤以為電影是文化的附庸,其實不然。作為一門后起的藝術形式,電影無論是從其誕生的初衷,還是從其誕生之后與文化之間所存在千絲萬縷的關系來看,文化的的確確是電影產生的基礎,而且也在電影產生之后為其進一步向彩色電影和有聲電影轉變提供了較為深厚、肥沃的“土壤”和得天獨厚的發展條件。但是與其他任何一種藝術形式一樣,電影在誕生之后就具備了其自身相對獨立的發展形態,僅僅在某種形式上與其“母體”文化保留著一定的聯系,但在更多的層次上則是體現出了自身的獨立性。
意大利電影評論家卡努杜曾將電影稱之為“第七藝術”,將其與之前誕生的音樂、舞蹈、文學、戲劇、建筑、繪畫等藝術形式等同視之,這一點雖然在現在看來早已無可厚非,并也得到了藝術界的認可。但在當時看來,卡努杜的這一論斷可謂振聾發聵、石破天驚。因為這一論斷不僅打破了之前相對獨立、完整的“藝術圈子”,而且還從全新的層次上重新定義了電影作為一種藝術形式與文化之間的內在關系。由于這一論斷具有較為深遠的影響力,自此之后,“第七藝術”也就成為了電影的代名詞。
電影通過攝影機以每秒拍攝若干格畫幅的運轉速度,將被攝物體運動的時空轉換過程記錄在條狀膠片上,然后將不同的膠片銜接起來,經過顯影、定影、干燥加工成電影拷貝的過程,制成可以放映供許多人同時觀看的影片。影片從最初拍攝一些活動的日常生活景象片斷,發展到現在已能夠拍攝豐富多彩、復雜變化的現實世界。總之,電影在借助文化來增強自身藝術感染力和表現力的同時,也固守著屬于自身的藝術原則。我們在分析其與文化之間的千絲萬縷的密切關系時,應當是以尊重其自身的獨立性為前提的,這一點需要我們的研究者尤為注意。
二、從中西電影中探尋異質性文化的成因
眾所周知,電影是文化的反映,中西電影中所反映出來的異質性差異的根源來自于這兩種異質性文化,主要可以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方面,生存環境的差異造成了中西方之間的異質性文化。在筆者看來,這一因素是根植于文化最底層的關鍵性因素。西方的海洋文明不僅給本民族帶來了一定的危機感和緊迫感,同時也將他們推向了更為廣闊的空間,使得每一個個體可以在更為寬泛的空間內憑借自身的實力來施展才華、展現抱負,這一點也與之后所要論述的西方人的個人主義傾向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而中國的農耕文明創造了絢爛的封建文化和極其豐富的物質財富,這一系列相對安穩的因素既造就了光輝絢爛的五千年文明,同時也成就了相對保守、相對穩固、安土重遷的文化氛圍。
另一方面,歷史文化的差異造成了中西文化的異質性差異。如果說上一點因素是造成二者之間呈現異質性的根本原因,那么這一點則起到了助推、催化的作用。從文化的發展歷史和古代文明程度上而言,中國要比西方大大領先。但任何事物都是一把雙刃劍,悠久的歷史固然對優秀文化的傳承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其相對較為久遠的歷史也就造成了對新文化、新科學開拓的保守和無力。這一點從近代開始表現得尤為突出和明顯——為何領先世界長達千年之久的中國竟然在一夜之間被西方全面超越,并使得我們至今仍舊在苦苦追尋卻仍未全面成功。關于這一點,我們不僅要善于總結,還要以此為鑒、深入反思。
三、從中西電影剖析中西文化的異質性
1.《英雄》和《勇敢的心》
我們先借助張藝謀拍攝的《英雄》和吉布森主演的《勇敢的心》兩部電影來剖析中方的集體主義價值觀與極力熱衷自由民主的西方價值觀之間存在的異質性差異。
好萊塢巨制《勇敢的心》主要歷史背景是13世紀,講述了蘇格蘭人民起義的過程、演變和發展。影片主人公威廉·華萊士在影片中向我們展示了受壓迫、受屈辱的底層民眾在忍無可忍的情形下,主動求變、求生存的自我救贖之路,他的內心滿懷對壓迫階級的不滿和對底層民眾的無限同情,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劃破了舊有統治秩序。影片不僅單純地塑造了豐滿的人物性格,同時還借助蘇格蘭所具有的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事物和風景,向我們還原了一個真實的歷史環境。滿懷自由與民主意識的華萊士,在影片中不畏權貴,高擎個人主義的大旗,向著自己不斷向往的生活發起了沖刺,向著舊有秩序的統治者發起了沖擊和挑戰。雖然結局失敗,但華萊士那不屈的性格和桀驁的態度卻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影片的結局雖然是失敗了,但我們卻可以從影片中真實、清晰地感受到華萊士內心的真實想法,并對他雖敗猶榮的反抗心生無限敬意。
華萊士的反抗初衷與我國古代的荊軻刺秦的歷史背景有著一定的相似之處,荊軻與華萊士二者都是同樣地心生不滿,也都是同樣地選擇了非常極端的方式(從某種程度上而言,前者的直接刺殺甚至比后者率眾反抗更具個人主義價值傾向),最終的結果也同樣都是以失敗而告終……但《英雄》中所塑造的主人公無名最終卻拜倒在了象征先進生產力和進步階級的秦王朝的腳下。這樣一來,兩部同樣以失敗而告終的影片卻產生了截然不同的效果,《勇敢的心》反映了英雄式個人主義的勝利,而《英雄》則宣告了個人主義的失敗。
表面上這兩部影片主人公的反抗都失敗了,但是仔細分析華萊士與荊軻之死會發現,兩個悲劇性的主人公的結局雖然是相同的——失敗,但其失敗的根源卻南轅北轍。華萊士的失敗固然有其力量薄弱、準備不足等一系列因素,但歸根結底其結局是成功的,因為他通過率眾起義實現了對自由、民主觀念的宣揚,實則已經完成了自身起義的初衷,表面形式的失敗對整個觀念的深入人心所起到了阻礙作用微乎其微,其仍然體現了個人主義的勝利。而荊軻的失敗則是對自身所堅持的價值的否認和對統治階級的屈服,因為最終失敗的荊軻也認同了以秦王為代表的主流價值觀念。因此,從深層次的文化意義上來看,荊軻刺秦是既輸了事實,也輸了內蘊,而這內里的失敗則是更為根本地代表了中西文化之間所存在的異質性差異。
2.《喜宴》
我們可通過李安導演的《喜宴》來深入剖析中西方在婚戀文化方面存在的異質性差異?!断惭纭匪榻B的故事有些特殊,講述了在中國難以啟齒的同性之戀,對同性題材情有獨鐘的李安借助該片深入分析了中西文化的差異性。
影片開頭介紹了旅美華人偉同在美國的紐約曼哈頓區生活,他和他的同性愛人西蒙過著自由快樂的生活。他們兩人在早上親密吻別,對于鄰居的注視他們視而不見。這向我們展示了在美國文化背景下同性戀人的生活環境,即便別人看不慣,也沒有人來制止你的行為。但是反觀中國的同性戀人,絕沒有人敢毫無顧忌地在光天化日之下“親密”。這樣的文化差異就給后面影片的矛盾和碰撞進行了鋪墊。
而固守東方婚姻觀的偉同父母,不遠萬里來到美國為兒子的終身大事“操心”。為了應付偉同父母的這次行動,偉同決定和威威假結婚。而偉同和威威婚后,威威懷孕了。西蒙知道后,和偉同發生了爭執和沖突。在西蒙看來,作為自己愛人的偉同是不能也不應該和異性發生關系的,這是不道德的,是不可容忍的。而偉同卻覺得只要他的心屬于愛人就好。這就使電影到達了高潮,表現出東西方人愛情觀的巨大差異。
3.《一聲嘆息》和《廊橋遺夢》
通過影片《一聲嘆息》和《廊橋遺夢》來深入剖析中西方在婚戀道德文化方面存在的異質性差異。
在中國,道德雖然具有某種程度的形而上學,但其根本上是從家庭人倫出發的,再加上其道德實踐中注重人倫之“禮”,因此,東方的道德從本質上說是注重現實社會的倫理道德。而西方的道德是建構在對人性的抽象和超越的基礎之上的,它是抽象的,是形而上的。這種缺乏以家庭為背景的人倫之理的道德,形成了與中國倫理性道德的明顯分野,也構成了西方道德的實質和核心。
《一聲嘆息》中表達的是應該保持傳統的婚姻家庭,即使愛情并不是婚姻的基礎,婚姻當中還是應該由親情和責任占主導地位。雖然該片沒有對當事人作任何評判,只是盡可能客觀地講述,但是以另外一種方式苦口婆心勸誡觀眾,表現婚外戀的累與苦。而《廊橋遺夢》描寫的也是婚外戀,男女主角四天的戀情被描繪得甜蜜美滿、充滿激情,兩人長久的相思以及心靈上的痛苦構成了藝術上凄涼的美、古典式的悲劇美,使得《廊橋遺夢》帶有古典浪漫主義的味道。
參考文獻:
[1]張 良.中國人為什么談論“中西文化異質性”?——兼論解決途徑[J].齊齊哈爾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0(01).
[2]郭慧鈺.解讀《功夫熊貓》的中西文化融合[J].科技信息,2012(05).
[3]楊 耀.從幾部中外電影看中西思維方式的差異[J].電影文學,2014(19).
[4]周宇洋,鄭曉巖.淺談中外電影文化差[J].電影文學,2008(24).
(作者單位:上海市徐匯區業余大學外語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