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佳
摘 要:陶行知先生是我國民主革命時期偉大的教育家,他有著極其豐富的教育理論與實踐,給中華民族留下了一份十分豐厚而又非常珍貴的精神財富。他的教育思想至今仍然閃爍著真理的光芒,給人們以深刻的啟示和巨大的鼓舞力量,對我國的教育發展影響甚大。義務教育觀是陶行知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普及教育是這一觀點的精髓,他從保護教育機會平等角度去理解和推進義務教育,開展有中國特色的普及教育。借鑒這樣的思想,可以促進我國義務教育向更好的方向發展。
關鍵詞:陶行知;啟示;教育
陶行知先生是偉大的教育家,他有著極其豐富的教育理論與實踐,給中華民族留下了一份十分豐厚而又非常珍貴的精神財富。普及教育觀是陶行知教育思想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一、普及教育貫穿陶行知教育活動的一生
國民基本素質的提高只有依靠普及教育。近代以來,許多有志之士都十分關注普及教育問題,努力尋找最經濟、最有效的教育普及良方,陶行知便是其中具有極大影響的人物之一。
在中國實現普及教育是陶行知先生最大的心愿,他的一生“為一大事來,做一大事去”,而這就是在中國普及教育,把文化科學知識從少數人手里拿出來交給廣大民眾,使“整個民族現代化”“整個生活現代化”。[1]他不怕挫折,不怕失敗,堅持不懈,努力尋找最佳普及教育方案。他力主“要人人受教育” “教育就是教人做人,教人做好人,做好國民的意思”。本著這樣的教育宗旨,他樂此不疲,奮斗一生。
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陶先生圍繞普及教育這一中心,在不同時期提出了不同的辦教育的口號。陶行知在《普及教育運動小史》中說:“這十幾年來,我有時提倡平民教育,有時提倡鄉村教育,有時提倡勞苦大眾教育,不知道的人以為我見異思遷,我喜歡翻新花樣,其實我心中只有一個中心問題,這問題便是我如何使教育普及,如何使沒有機會受到教育的人可以得到他們所需要的教育。”[2]在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他痛心疾首,呼吁要有全面的教育來配合以促成全面抗戰,爭取最后的全面勝利。簡言之,普及人民大眾的教育是陶行知先生奮斗了一生的目標,在近代教育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不愧是“偉大的人民教育家”。
二、陶行知提倡的實現普及教育的途徑及其成功之處
陶行知先生認為普及教育有三條路:第一條路在民間;第二條路,各省市應訂普及教育方案;第三條,政府應訂法令。在提倡普及教育的過程中,陶先生又特別強調農民教育和婦女教育。因為他了解舊中國,知道農民比其他階級受教育難,婦女受教育又比男人更難。陶先生還提出要“攻破娘子關”,他認為中國的普及教育問題大半是女子教育問題。他對問題抓得這樣準,看得這樣深,這與他深入實際、對社會做了周密的調查、體察民情分不開的。
縱觀他的普及教育思想和實踐,普及教育運動成功之處在于:
其一,從國情出發,認定他所提倡的普及教育是人民大眾所需要的教育,而非少爺、小姐、貴族的教育。
其二,陶行知認為,“即知即傳人”是普及大眾教育的最重要原則,小先生和傳遞先生是普及教育的最主要力量。
其三,陶行知主張普及教育應從勞苦大眾的生活實際出發,教育與發展生產相聯系,以教育促生產。
三、探討陶行知的普及教育對當今義務教育的啟示
與當時西方國家一般的義務教育理念相比,陶行知的普及教育觀念有它自己的獨特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他提倡民主、自由的教育,而不是強制性的灌輸式教育。主張政府保障普及教育的進行。
其二,針對當時的中國現狀,陶行知的普及教育方式靈活,在學校、在社會、在勞動中,都可以開展普及教育活動,辦學方式多樣化。
其三,追求教育公平。陶行知展開面向全體大眾的教育,進行針對農民和普通百姓的普及教育和鄉村教育。
對現代教育而言,借鑒陶行知先生針對中國具體情況而推行的靈活多樣的實施義務教育的方法與舉措,才能從真正意義上把素質教育落到實處,促進我國義務教育朝更加健康的方向發展,更好地促進和諧社會的創建!
參考文獻:
[1]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1.
[2]宋昭君,胡曉波.陶行知教育公平思想對我國高等教育的啟示[J].高等函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2(11).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濱海園區三余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