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迪
摘 要:心理資本是影響個人成功和組織競爭優勢的重要因素。本文通過回顧心理資本的相關文獻,從心理資本的概念內涵、構成要素、測量、影響效應與作用機制等方面進行總結,并對未來的研究趨勢加以展望。
關鍵詞:心理資本;概念內涵;結構與測量;研究結論
隨著經濟的全球化發展,越來越多的研究者、管理者認識到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團隊保持競爭優勢的重要籌碼之一就是培養和開發成員的心理資源。在這樣的背景下,以人力資本理論和積極心理學理論為基礎的心理資本這一概念在經濟學、社會學、投資學和組織管理等領域出現了,并且成為國內外學者研究的熱點問題。如今,心理資本已經不僅僅在經濟管理領域受到重視,不同群體的心理資本狀態都納入到研究者的研究范圍之中。
一、心理資本的概念內涵
對于心理資本的概念界定,國內外皆存在著不同的理解。學術界關于心理資本的研究目前主要有三種不同的觀點。一是特質論,認為心理資本是一種人格特質,是先天與后天共同作用的結果;二是狀態論,認為心理資本是一種積極的心理發展狀態,這種獨特的個人資源能夠促使個體實施積極的行為并為組織帶來績效;三是綜合論,認為心理資本是心理狀態和人格特質的綜合產物,這是心理資本內涵的最新觀點,很有啟示意義,但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成果的支持。
二、心理資本的構成要素
由于不同的研究者研究心理資本時有著不同的視角和研究方法,因此對于心理資本的維度與構成要素存在著不同的觀點,至今也無定論。
Luthans等學者從積極組織行為學的角度出發,認為心理資本的要素選擇標準至少有以下幾個:組織行為學研究領域中積極、獨特和具有動力作用的要素,具有理論與研究依據,可以有效測量和評價,屬于能夠被開發和管理的心理狀態品質。國內學者蔣蘇芹總結以往的研究,認為心理資本的判別標準可以概括為以下五點:積極性、有理論及研究基礎、具備“類狀態”的特征(有開發性、相對穩定)、可測量、與績效或其他積極結果相關。
通過查閱文獻資料可以發現,不同學者所提出的心理資本結構存在著一些共同的要素,例如,自尊、自我效能感、希望、樂觀、堅韌性等,但總體來說還是有較大的差異。王雁飛等學者認為,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幾個方面:①研究者的背景及研究視角差異較大;②研究者所掌握資料的數量與質量存在差異;③研究對象存在差異;④研究取樣的數量與代表性不同。由以上內容我們可以看出,關于心理資本構成要素的選擇標準目前還存在很多不同的見解,因此,確定其選擇標準也是今后研究的重點內容之一。
三、心理資本的測量
目前,廣泛受到認可的心理資本的測量方式主要有三種:①自我報告法。通過編制心理資本測量問卷進行測量,或通過實驗研究法來收集個體心理資本狀況的數據或資料。這種方法易于實施,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②觀察法或專家評價法,即通過第三方獲得被評價者個體心理資本方面的資料。但是這種方法存在操作困難、標準難以統一和不能保證結果客觀性等問題。③結果變量的測量。由于心理資本與一些結果變量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對這些結果變量進行測量有助于了解心理資本的狀況。
關于心理資本的測量問卷有很多,其構成要素也有一定的差異。Goldsmith等學者于1997年設計了《心理資本量表》,這是測量心理資本的第一份量表,主要測量了自尊這一要素。Page于2004年設計了《積極心理資本評價量表》,主要包括希望、樂觀、自我效能感、復原力和誠信這五個要素。雖然眾多學者設計了很多測量心理資本的量表,但只有個別量表的信度與效度得到了驗證,如Luthans設計的PCQ-24,其余量表的信度與效度還有待進一步檢驗。溫磊、七十三、張玉柱等對PCQ-24進行了修訂。國內學者柯江林等以中國企業員工為被試,開發了《本土心理資本量表》,與西方心理資本量表相比,此量表具有更好的信度和效度。
四、心理資本的影響效應與作用機制
1.心理資本的影響前因
國內外對于影響心理資本狀況的因素的研究很少。一些研究表明,組織環境變量是影響心理資本的重要因素,組織支持對員工的心理資本具有顯著的正向預測作用;還有研究表明,個體的受教育程度、人格特征及教養方式等都對心理資本起到一定的預測作用;仲理 峰、王震等對于領導分割進行研究,發現真實型領導和變革型領導對員工的心理資本具有顯著正向影響;另外還有研究發現,學習壓力和人際關系敏感等壓力生活事件對青少年的心理資本具有顯著的負向預測作用。
2.心理資本對結果變量的影響
針對心理資本對結果變量的影響這一問題,學術界一般存在三類研究范式:主效應模型、緩沖效應模型和調節效應模型。
主效應模型又稱作直接影響效應,是指心理資本獨立于任何其他變量對相關結果變量產生直接影響。例如,仲理峰研究表明,心理資本可以積極預測工作績效、組織承諾、工作滿意度和組織公民行為等變量,Avey研究得出結論,心理資本可以對員工離職傾向、反生產行為和工作倦怠等變量產生負向影響。緩沖效應模型又稱作間接影響效應,是指心理資本通過影響一些中介變量間接地影響結果變量。例如,Goldsmith研究發現,控制點在心理資本與個體薪酬水平的關系中起中介作用;還有研究表明,積極情緒、組織公平以及員工對主管的評價等在心理資本與行為變量之間都具有顯著的中介作用。調節效應模型認為心理資本與其他變量交互作用影響結果變量。例如,Cole研究發現,心理資本對失業人員主觀滿意感與其再就業的關系起正向調節作用;李曉艷和周二華通過實證研究發現,服務人員的心理資本調節顧客言語侵犯與其離職意愿之間的關系。.
五、心理資本的研究展望
從以上對于心理資本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這一概念提出到現在的時間還很短,有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仍處于初步的探討階段,未來有更遠的研究道路要走。作者認為研究者們可以從以下方面做更深入的探索:第一,確定共同認可的心理資本的概念內涵及其構成要素,這是心理資本研究可以規范進行的前提;第二,研究群體需要進一步擴展,目前大多集中在組織員工和大學生上,這樣的研究結論會過于局限,今后的研究可以轉向企業中的不同組織層次人員、青少年及特殊群體等;第三,研究方法多元化,可以嘗試運用認知神經科學的方法和技術,如ERP、fMRI等,目前心理資本的研究中以定性研究居多,應加強對心理資本的定量研究;另外,還應加強心理資本理論的跨行業和本土化研究,積極探究心理資本的資本屬性,未來心理資本的研究應從心理學的學科視角跨入到經濟學和社會學當中去,以此可以豐富心理資本的研究內容和意義。
參考文獻:
[1]F.Luthans,C.M.Yousef,B.J.Avolio.Psychological capital:Developing the human competitive edge[M].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2]柯江林,孫健敏,李永瑞.心理資本:本土量表的開發及中西比較[J]. 心理學報,2009(09).
[3]王雁飛,朱 瑜.心理資本理論與相關研究進展[J].外國經濟與管理, 2007,29(05):32—39.
(作者單位:江蘇師范大學教育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