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波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這里所說的“讀”,即誦讀,又稱朗讀、朗誦。古人學語文(過去不叫語文),把“讀”書看得非常重要。
現代語文教育也重視閱讀教學,它有三種重要手段:讀、思、議。讀是前提,思是基礎,議是關鍵。可是,目前的語文學習,好多人將古人的經驗之談拋到了九霄云外。試想,現在的學生,特別是高中生,有多少時間在“讀”書,又“讀”了多少書。課堂上難聽到讀書聲,即使是晨讀課,也難以聽到瑯瑯的讀書聲。
因此,我以為明確“讀”在語文學習中的作用是十分必要的,又有現時意義。下面就談點個人的淺見:
“讀”,可以體會文章的感情。古人云:“詩緣情”,“情動而辭發”。朗讀者披文以入情,表情以達意。學生朗讀時能與作者的感情溝通,進而產生共鳴。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的豪放之情,魯迅《記念劉和珍君》的悲憤之情,陶淵明《飲酒》(其五)的淡雅閑情,學生們都只能好好地“讀”,才能品出味來。當然,文章的感情并不單一,朗讀時更需留心,如郁達夫《故都的秋》清靜中寄悲涼,莫泊桑《項鏈》同情中喻諷刺,陸游《書憤》豪壯中流露憤慨,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另外,文章言盡而意無窮處,朗讀時更需細心揣摩。如魯迅《為了忘卻的紀念》的第四部分“天氣愈冷了……”一節。當得知時刻懷念、牽掛的戰友忽然被槍斃了,柔石“身上中了十彈”,作者的悲憤與仇恨之情,思念和痛悼之意是何等的強烈而復雜,但魯迅只寫了“原來如此!……”四個字。我們只有真正把握了這四個字的含義,才能讀得到位。筆者以為:“原來”之前宜停足夠時間,“原來”之后應稍作停頓:“如此”要深沉,緩慢,“如”字拖長音;讀完后停足時間再往下讀。
“讀”,可以再現文章的形象。我們可以通過對作品形象的載體——文字加以聯想和想象,使之在朗讀者心中形成“內心視象”,朗讀要打動人,也非得建立起自己的“內心視象”不可,并在朗讀中貫徹之,使聽者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嗅其味,如捫其形。例如,《守財奴》中老葛朗臺搶奪梳妝匣一節。讀的時候,要浮現出這樣一組鏡頭:骨瘦如柴的干癟老頭一見金子立刻眼冒金光,餓虎撲食般一縱,撲上匣子,奪將過去。一連串的尖音“噢,是真金!金子!”奪口而出,連聲音也因貪婪的滿足而顫抖,失去了正常的音質。老太太害怕得在一旁連聲哀求:“上帝呀,救救我們!”歐也妮四肢發抖,目瞪口呆。只有再現了這些情景,朗讀者才會不自覺地把這些“意會”的形象,通過聲音傳達給聽眾。這也能培養學生聯想和想象的能力。
“讀”,可以理解作者的思想。 “書讀百遍,其意自見”——古人讀書當是誦讀。朱自清先生認為: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其意義的獲得一半在聲音里頭。他說:“要增進學生理解和寫作的語文能力,得從正確的誦讀教學入手”,文章要由老師、學生反復讀,有時還得背誦。深刻理解文章思想是誦讀的先決條件,同樣,學生也因朗誦而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和領悟。朱熹也有同樣的體會:“大抵觀書,先須熟讀,使其字皆若出于吾之口;繼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得爾。” 例如《阿Q正傳》中“土谷祠暢想曲”一節,初讀覺得好玩;聯系背景及前后文方覺阿Q可笑;后來才明白魯迅先生的用意:阿Q之所以有這樣可笑的想法,是因為革命者并沒有發動下層愚昧的勞動人民;再讀是時便覺阿Q可憐、可悲;涵泳再三,又讀時阿Q的心態已了然于心,尚未張口已覺阿Q活靈活現地浮現在眼前,仿佛不是自己在讀,而是阿Q在傾吐“革命心聲”。無論朗讀者還是聽眾都會留下深刻的印象,雙方都受益非淺。
“讀”,可以培養學生的語感。朗讀,課文內容入于眼,出于口,聞于耳,記于心,多方感知,對文章感受極為深刻。朗讀課文以至于成誦,文章對學生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詩歌語言的形象、精煉,小說語言的個性化,散文的抒情性,議論文的邏輯性,記敘文的敘述性,這些都要求學生用心去讀,久而久之,培養了語感,進而化為自己的東西,終身受益。無需舉例,借兩句古語為證:“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舊文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
“讀”,可以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技能。目前,學生口頭表達能力差,學生“不敢說”和“不善說”的現象十分嚴重,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從“讀”書入手,讓學生運用普通話,洪亮、清晰、流暢、自然地讀現成的書面文字。這一方面可促進學生語言表達的規范性和鍛煉學生的說話能力,使學生掌握技能,熟悉語氣、語調的變化;另一方面,學生自己讀,沒有心理壓力,能自由自在地讀。此外,讀書能使人口齒伶俐,講話滔滔不絕,這樣,就會增強學生口頭表達的技能和信心,使學生從“不敢說”和“不善說”變成“大膽說”和“善于說”。
綜上所述,“讀”,是溝通書面語與口頭語,實現語文學習目的有效途徑,是學生進入課文的橋梁,是一種創造性的活動,是對課文最好的預習。有經驗的老師一聽學生誦讀的水平就立刻可以判斷學生對課文的熟悉程度。誦讀還有其他作用,比如有利于推廣普通話,增強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寓教于樂,在潛移默化中讓學生感受祖國語言文化的博大精深,對實施素質教育也有極為重要的作用。
可見,提倡誦讀教學意義重大。那么,如何進行誦讀教學呢?筆者以為應做好以下三點:
首先,教師要加強范讀。好的范讀不僅可以設置良好的教學情境,提高教學效果,還能給學生一種美的精神享受,也有利于提高教師威信。筆者音質不佳,普通話也不很標準,但我用心動情的范讀,常常博得學生們的滿堂喝彩,起到了較好的示范作用。
其次,要善于指導學生朗讀。應針對學生朗讀中音量偏小,速度過快,破句多,缺乏感情的缺點,進行個別的針對性的輔導。筆者對學生說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朗讀在很大程度上有自娛自樂,自我滿足的特點,不要怕人笑,要大聲地大膽地忘情地旁若無人地甚至“肆無忌憚”地朗讀。這給學生營造了一個良好的朗讀氛圍,有效地調動了朗讀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