矯璀蓉
基礎年級,學生存在的最大問題是學習沒有目標,學習態度不端正,學習習慣不好,所以才會有諸多的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如,對教師的教育以及所傳授的知識比較淡漠,把抄作業看做一種常態,等等。要解決這些問題,必須加強思想教育,攻心為上,不間斷地給他們“洗腦”。但情感教育必須避免單純的政治說教,語文課就可以充分利用語文課的特點,借助文本中的一些有內涵的文章,在閱讀訓練過程中,對學生施以思想影響。實踐證明,這種潤物細無聲的德育滲透方式,是行之有效的。
《清明》是一篇比較經典的、有著深刻內涵的散文,包含著作者真摯的情感,幾乎每個年級都會拿來做閱讀訓練材料。教師在引導學生賞析時,除了結合題目設置,培養學生閱讀、分析、理解、表達的能力外,更重要的還要引導學生理解文章所傳達出的文化符號,體會中國傳統節日中的文化內涵,讓學生學會感恩父母,報效國家。
李密的《陳情表》和歸有光的《項脊軒志》,都是比較經典的篇目,文中所表達的拳拳情誼,曾感動了無數的人。教師可利用學習文本的契機,讓學生回憶生活中的點滴,去體會、感悟親情,結合一些生活細節,進一步理解父母的不易,從而強化學習的內動力。
學習《槳聲悠悠》《城市里的樹》《拿來主義》《伶官傳序》這樣的文本,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關注社會,關注現實,培養學生悲天憫人的情懷以及對個人、家庭、社會的責任感,培養他們的憂患意識。
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還可以向他們推薦一些適合他們認知水平的書籍,如《給理想一點時間》《品讀中國文人》“讀庫”等。這些東西涉及的面較廣,內涵豐富,學生自己也會認為會對他們的思想產生較大的影響。這樣,學生的視野開闊了,想法也就多了,目標也會更明確,對自己的未來有了規劃,便會把學習變成一種自覺的行為。平時的自我約束能力也就相應增強,非智力的能力提高了,學習就會事半功倍。
生活即語文,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還可結合生活中發生的一些案例或媒體上的一些報道,通過看一些視頻,來對學生進行影響。俞敏洪的大量演講,可對學生進行勵志教育。鳳凰網每年的父親節、母親節等傳統節日都會有特別策劃,央視的其他勵志欄目,如,“開講啦”“青年中國說”等,這些欄目從內容上看都是勵志的、正能量的,而新穎多樣的形式又是學生所新聞樂見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人物現身說法,更具有說服力和感染力,這些都可以拿來做特別的拓展材料。
這樣的情感影響是潛移默化的,也是學生樂意接受的。學生會在不知不覺中得到浸潤,受到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