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云
文言虛詞是與文言實詞相對而言的,一般來說,實詞的意義比較具體,在句中充當主要成分;虛詞的意義比較抽象,有時甚至只起語法作用而沒有具體的意思。虛詞與實詞相比數量不多,但使用頻率非常高,用法靈活多變,這就增加了學生得分的難度。
針對這種現狀,嘗試立足于蘇教版必修教材一的文言文教學,探討“而”字用法的六種推斷法。姑且將它們命名為“六藝”,此“六藝”非彼“六藝”,它是指“句意分析法”、“原文推斷法”、“句例推斷法”、“結構推斷法”、“成語聯想法”,還有解題中常用的“代入篩選法”。
藝一:句意分析法
句意分析法,就是要求學生做到根據句子的大意推斷虛詞在文中的用法和意義。
比如,在講解《六國論》時可能會出現知識性的紕漏,將“二敗而三勝”中的“而”錯誤地解釋為轉折關系,這就是因為根本沒有考慮到理解句子應該有整體性。“趙嘗五戰于秦,二敗而三勝,后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這是原句,“二敗”“三勝”只是作者在陳述“五戰”的戰況,不講勝負,不論主次,所以不能理解為轉折關系,其實真正的轉折在“洎牧以讒誅”這句。
再如,《師說》中的“小學而大遺”和《六國論》中的“二敗而三勝”從結構上非常相似,所以學生會習慣性地將“而”理解為并列關系。殊不知,整句話是“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既然是看不出他明智,那自然是“大遺”了,“小學而大遺”中的“而”只能理解為轉折關系,重在強調“大遺”的危害。
藝二:原文推斷法
比如,《勸學》一文的第二段有“吾嘗終日而思矣”、“吾嘗跂而望矣”、“登高而招”、“順風而呼”等四句話,其中“而”的用法的落實是這篇課文的重點。“終日而思”“順風而呼”中的“而”落實為表修飾,學生容易接受,但“登高而招”“跂而望矣”中的“而”,解釋起來就存在分歧了。如何讓學生結合原文對“而”進行準確定位呢?可以這樣解釋:大家都明白,《勸學》第二段的中心句是“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作者是想借助7句90個字告訴大家一個道理,每個人都有他與生俱來的不足之處,但君子之所以能成為君子,關鍵在于他善于借助學習來提升自己,也就是說學習可以彌補人們身上的一些缺陷。為了將這個抽象的道理通俗化,作者從生活經歷入手,列舉獨自思考、遠望、招手、呼喊的例子,告訴人們向別人學習、踮起腳跟、登上高處、順著風向是可以彌補學習的迷惘、身高不高、胳臂不長、聲音不大的缺陷的。所以“登高而招”中的“而”不能理解為先登上高處再招手,“跂而望矣”不能理解為踮起腳跟后再遠望,只有解釋為修飾關系才是最佳選擇,才能以論據的身份更充分地證明“善假于物也”的分論點。
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篇,是準確定位字詞句意的最佳途徑,斷章取義,實不可取。
藝三:句例推斷法
“而”作為常見虛詞,在課文中必定多次出現。如果平時熟讀課文,能夠記住大量的包含“而”的句子,閱讀考試時就可以用課文中結構相同的句子,來推斷陌生虛詞的用法。
比如,讀到《赤壁賦》中“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一句,不由自主就會想到《論語》選讀《知其不可而為之》的開篇語“陳成子弒簡公。孔子沐浴而朝”一句。關于“沐浴而朝”一句,注解是這樣標注的:沐浴指齋戒,古代在舉行祭祀或其他典禮前要進行齋戒,包括沐浴、潔食、禁欲,以示莊重和虔誠。這里孔子在報告哀公前齋戒沐浴,表明孔子對這件事的重視,孔子先沐浴后上朝覲見表明他對這件事情的重視,顯然“而”應該作為承接關系講。“正襟危坐,而問客曰”在格式上和“沐浴而朝”相似,所以正確的理解應該是始則“愀然”,繼而“正襟危坐”,最后詰問。前后行為動作的承接連貫,表明了蘇子在聽到悲涼簫聲后的一系列變化,“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中的“而”,解釋為表承接關系是順理成章的事。
藝四:結構推斷法
文言句子講究整齊、對稱、對應,抓住這點,可以從一個詞的意義和用法,推至相同位置的另外一個詞的意義和用法,這就是結構推斷法。
比如,《勸學》中的“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一句中有兩個“而”字,前后兩個“而”字的用法不同但有關聯。“博學”是指廣泛地學習,“日參省乎己”是指每天對自己進行檢查反省。“博學”是人對外界人事的主動接受,學習做人,學習做事,學習做學問,都在它的統攬范圍內;“參省乎己”是人對自我的省視,是在“博學”基礎上的查漏補缺、自我批評環節,所以“博學而日參省乎己”中的“而”解釋為遞進關系,參省己遠遠高于博學之人。關于“知明而行無過矣”,可以這樣推斷,“博學”之人便可以做到“知明”(智慧明達),“參省乎己”就會“行無過”,“博學而日參省乎己”的遞進關系決定了“知明而行無過”的承接關系。根據句子中詞語的前后對應關系推斷虛詞的用法,這就是所謂的結構推斷法。
藝五:成語聯想法
成語絕大多數都來自古詩文,因此許多虛詞的用法與意義和文言文中的完全相同。根據這一特點,利用自己熟悉的成語來推斷文言虛詞的含義,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好辦法。
比如,《赤壁賦》中的“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一句,是蘇子與客快樂的外顯,但“羽化而登仙”中“而”的用法的解讀卻拿捏不準。從探究而言,可以使用成語聯想法。“羽化登仙”是人們熟知的成語,第六版的《現代漢語詞典》對“羽化”的解釋是“古人認為仙人能飛升變化,因此把成仙叫做羽化”;網絡課堂關于“羽化”的解釋是“長出羽翼飛離塵世,登上了仙境”;課本注解是“道教稱飛升成仙為羽化”。匯總三種關于“羽化”的解釋,不難看出,“羽化”和“登仙”應該是同一回事,“羽化”用形象的說法對“登仙”進行修飾限定,所以“羽化而登仙”中的“而”應該是修飾關系。
藝六:代入篩選法
代入篩選法是一種適用于所有虛詞的解題方法,它既省時,又省力。這種方法通常有兩種表現形式:
一種是:閱讀時如果知道某個虛詞的基本用法和意義,就可以將它的每個用法代入句中理解,挑選講得通的一項,從而獲得正確的答案。這就要求學生必須胸有成“竹”,將考綱規定的18個虛詞的意義和用法熟爛于心。
另一種是:現今高考語文試卷對虛詞的考查采用課內課外相結合的方式,四句課外句子,四句課內句子,兩兩搭對。解題時,首先需要準確解釋課內虛詞的用法和意義,然后將答案代入課外句子進行分析,一般情況下,說得通的都是正確的。這就要求學生必須將課本典型句子的虛詞用法,熟練準確地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