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昕
摘 要: 兒童文化是兒童這一特殊群體獨有的行為、觀念、態度和思想方式的總和,是兒童特有的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的復雜的集合體。幼師學校作為培養兒童教育工作者的主陣地,應當通過多種途徑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兒童觀,完善學生的能力結構,設置兒童文化創意與策劃相關專業以培養兒童文化創新專業人才。
關鍵詞: 幼師學校 兒童文化 創新人才
“兒童文化”最早是兒童人類學與文化人類學的術語,這一概念體現了兒童與成人內在的非生理性的差別,是兒童這一特殊群體獨有的行為、觀念、態度和思想方式的總和,是兒童特有的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的復雜的集合體,體現著兒童觀察生活世界的所見、所思、所感與所為。
文化發展的實質在于文化創新,創新是文化發展的內在動力。兒童文化創新是以0-12歲兒童為教育、消費和服務為主體,主要包括幼兒文化啟蒙教育、兒童圖書、兒童娛樂媒體、兒童動漫、兒童服飾、兒童環境家具、兒童視覺藝術、兒童玩具、兒童體育與健康等方面的創新。
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推動文化事業全面繁榮、文化產業快速發展。”《國家“十二五”時期文化改革發展規劃綱要》要求:“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為青少年營造健康成長的空間。加強青少年文化活動場所建設,創造出更多青少年喜聞樂見、益智益德的文化作品,廣泛開展面向青少年的各類文化體育活動。”[1]然而,我們遺憾地發現:我國的兒童文化產品并沒有真正關照孩子的內心世界,兒童文化呈現出成人化、單一化和非本土化的特點。最根本的原因是兒童文化創意與策劃方面的人才缺失嚴重,大部分從事教育的人員缺乏兒童文化產品開發的創新與創造能力,這一方面反映出現有的人才培養機制培養出來的畢業生和用人單位的實際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另一方面反映了兒童文化創新人才培養及其隊伍建設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幼兒師范學校是培養未來幼兒教師、小學教師的搖籃,如果學生在校期間能夠進行系統的兒童文化創新理論知識學習和專業技能訓練,那么,他們走上工作崗位后一定會自覺地從事兒童文化創新工作,為我國兒童文化產業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一、提升學生人文素養
臺灣著名作家龍應臺曾經不無擔憂地提醒道:“大學,是一個人文精神的泉源。所有的科學、技術、經濟或商業管理的發明,都必須以‘人為它的根本關照。”這段話強調了人文素養對于一名大學生的重要性。《幼兒園教師教育標準》明確要求幼兒教師“具有一定的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知識”。幼師學校是培養幼兒教師、小學教師的主陣地,應當充分發揮大學語文、教師口語、兒童文學類的公共必修課、專業課和選修課在傳播文學經典、傳承人文精神、提升語言水平、培養審美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探索、開創、采用新的發展思路和教學方法,著力提升未來教師的人文素養,使人文類課程真正成為“以經典的或優秀的母語即漢語文本為材料、以閱讀解析鑒賞為主要方式、注重學生素質提升的教育教學活動”[2]。“充分發揮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和基礎性特點,適應當代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日益交叉滲透的發展趨勢”[4],讓學生通過閱讀古今中外經典作品,豐富知識,啟迪心靈,陶冶情操,錘煉思想。
課堂學習的內容畢竟是有限的,面對課時不足的現狀,可以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構建課內外一體化的教學模式。如舉辦演講大賽、朗誦比賽、語言文字基本功比賽、文學常識比賽、課本劇創作表演比賽等來提高學生表達、閱讀、寫作能力,還可以引導學生多聽人文類知識講座、進行課外閱讀和觀影活動,這樣可以為學生將來從事兒童文化創新活動提供必備的人文情懷和文學素養。
二、樹立科學的兒童觀
兒童作為一個完全的人,其人格和權利應該得到承認和尊重。兒童擁有一個獨特的精神天地,有著他對周圍世界的看法,對各種人、事的價值評判標準。日本學者上笙一郎曾在《兒童文學引論》中談到一種文學的產生的條件時闡述了這樣的觀點:“在成年人思想上必須首先同時具備兩種意識,第一必須具有希望將兒童培育成身心健康的人的教育意識;第二必須具有對兒童的同情心,在達到教育目的的過程中,使兒童得到文學的享受。”[3]因此,我們不能認為兒童不諳世事,沒有形成自己的人生觀,這是沒有真正理解兒童、認識兒童的錯誤表現。
幼師學校作為培養技能型、應用型人才的高職院校,既可以將兒童觀的教育貫穿于課程學習全過程,又可以通過兒童詩歌創編、繪本創編制作、教玩具設計制作、兒童戲劇編寫演出等實踐活動促使學生樹立科學的兒童觀。這些實踐活動可以與幼兒園、小學合作開展,如繪本創作比賽,可以請幼兒、小學生和教師參與創作或者評獎的過程;也可以直接參與幼兒園、小學的相關活動,如排練童話劇到小學、幼兒園去演出等,培養學生尊重兒童、理解兒童、熱愛兒童的情感。
三、完善學生能力結構
調研發現,目前幼師學校培養的學前教育和小學教育專業的畢業生在音樂、舞蹈、美術、體育方面的技能和特長比較突出,而文學素養,特別是兒童文化的創意能力比較弱。誠然,音樂、舞蹈、美術類課程很“好看”,很“熱鬧”,容易出成績。某些在音體舞美方面有特長的學生在學校里展示的機會多,易于獲得滿足感,用人單位來校招聘時格外青睞這些學生。長此以往,學校不再重視人文類課程,學生也不再在人文類課程上下工夫,這應該說是人才培養的一大缺失。
盡管如此,誰都不能否認,陪伴一個孩子成長時間最長的一定是兒歌、兒童詩、故事、繪本等兒童文學作品。我們每個人都不假思索地說出小時候記住的幾首兒歌、幾個故事的名字。因此,幼師學校應建立完整、科學的課程體系,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重視培養學生的兒童文化創作能力。例如在《大學語文》課程中挑選適合的文章,增加課本劇改編、表演的內容,讓學生親自動手實踐文化創作過程;在《幼兒教師口語》課上在訓練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同時提高學生口頭創作、朗誦、表演兒歌、兒童詩、兒童故事的能力;在《兒童文學》教學中側重培養學生創編兒童文學作品的能力;除此以外,在美術、音樂、舞蹈課上,老師可以根據學生已經具備的藝術修養和能力,進行繪本創作、兒歌譜曲、兒童舞創編的練習等。
四、增設相關專業,培養從事兒童文化創新專業人才
雖然有些高校開設了文化創意與策劃專業,但是少有學校開設兒童文化創新人才培養的相關專業或者方向。筆者認為幼師學校應當根據兒童身心健康發展規律、高等教育規律和產業經濟規律,充分發揮自身在師資、設備、資源等方面的優勢,開設以培養兒童文化創新人才為方向的新專業,培養具有競爭優勢的兒童文化創新方面的高素質、創新性和復合型教育、研發與設計人才,以適應新的時代與市場的需求。在調研各方的基礎上制定較為完善的、實用的、符合社會需要的人才培養方案并進行科學的課程設置,突出學生專業核心能力訓練,培養兒童文化創新人才,激勵更多的人才積極投身兒童文化創意產業,從而為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奠定人才的基礎。
著名兒童文學作家冰心女士面對天真無邪的孩子,由衷地發出“只揀兒童多處行,是永遠不會找不到春天的”的感慨。“雙獨二胎”、“單獨二胎”政策的實施使我國正處于第四波嬰兒潮,這一波嬰兒潮將帶動兒童相關產業的發展進入加速期。據統計,2014年上半年兒童圖書的銷量同比增長率超過了10%[5]。當傳統行業不斷陷入各種危機的時候,兒童文化產業仍保持快速發展的態勢,其前景廣闊,市場巨大,將是永遠的朝陽產業。因此,幼師學校應乘勢而上,以滿足社會需求、崗位需求為目標不拘一格育人才,為我國兒童文化創新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人力資源。
參考文獻:
[1]佚名.國家“十二五”時期文化改革發展規劃綱要[EB/OL].http://culture.people.com.cn/GB/87423/17127110.html,
2012-02-16.
[2]“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課題組.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2007)上編[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
[3][日]上笙一郎.兒童文學引論[M].成都:四川少年兒童出版社,1983.
[4]教育部高教司.大學語文教學大綱(征求意見稿)[R].王步高,丁帆,主編.大學語文[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9.
[5]彭福林. 2014年上半年圖書出版行業圖書線下零售市場實現扭虧為盈[EB/OL].http://www.qianzhan.com/analyst/de
tail/220/141113-5211eb89.html,2014-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