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曉強?寧春玉?趙春華

一、工科背景下醫學成像原理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
醫學成像原理作為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的一門核心課程,主要介紹典型醫學成像設備的基本原理、構造、臨床應用、最新技術動態。目的是使學生掌握X線、CT、MRI和核醫學成像的原理和圖像重建方法,熟悉各種類型醫學圖像特點,[1]同時培養學生一定的科研技能,為今后從事生物醫學工程技術領域相關工作奠定基礎。然而,該課程在理工科院校開展效果一般,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多學科交叉、理論性強,課時相對較少
醫學成像原理是一門多學科交叉課程,涉及物理、機械、醫學、電子、計算機技術等,專業性很強。[2]理工科院校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學生的醫學基礎薄弱,使教學難度加大。同時沒有足夠的課時安排,教師在講解過程中很多環節無法深入講解,致使學生對課程的認識停留在表面。
2.偏重理論講解,忽略實驗教學
目前工科學校由于缺少醫學儀器設備,針對各類成像技術大多是理論講解,基本不開設實驗教學,學生很難進行相關成像技術的實驗操作。[3]而且對于學生機械結構分析、光路設計和電子學設計與調試、計算機軟件編程能力的培養不夠,針對成像設備的操作訓練較少,學生缺乏實際動手訓練。
3.教學方法單一、呆板、不夠靈活
課堂教學多采用多媒體授課,比較直觀且信息量豐富。但就課程特點而言,僅僅多媒體教學是不夠的。單純的多媒體教學會使學生產生偷懶情緒,不記筆記,幻燈片不會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教學效果。
二、教學改革的具體策略
1.根據實際需要調整教學內容
筆者在實際調研和參考其他院校教學方法基礎上,對課程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進行了改革。根據理工科背景下學生對醫學成像原理的實際需求,重新調整了教學內容,在遵守原有教學大綱基礎上進行了適當刪減。比如在講解DR成像原理時,由于前面章節已講述了X線機的具體原理,而DR是數字化的X線機,所以在機械構造上講述的內容較少,但是對DR探測器的內容增加了授課內容,其一將原來的4學時教學內容減少到2學時,其二有部分學生畢業進入DR設備公司從事探測器的電路設計工作,便于學生與將來的工作接軌。
2.借助現代教育技術,采用多媒體教學
筆者在多媒體課件中盡量多地采用動畫和圖片,更加直觀、生動、形象,增強內容的豐富程度和可觀賞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4]同時在缺乏實際設備學生無法親身感受設備運行和操作的條件下,筆者盡可能地增加讀片視頻教學環節。另外,筆者會布置對每一種成像設備研究進展的綜述類題目作業,引導學生利用和整合網絡資源,加深對授課內容的理解。
3.充分發揮實習實踐教學環節作用
由于工科院校條件有限,大多院校沒有開設實驗室,這對教學質量造成一定的影響。[5]筆者將長春市前衛醫院作為學生認識實習基地,組織學生到醫院科室參觀影像設備,由各科室技術人員向學生講解各種設備的操作方法,個別科室還設置了實驗環節,使學生能夠對醫療設備進行一些基本的實踐操作。
三、教學改革成果
對長春理工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專業連續兩屆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收到11級學生有效問卷52份,12級學生有效問卷51份,問卷調查內容和結果如表所示。從調查表中可看出,11級學生對課堂理論和實踐教學內容改革的滿意度較高??傮w上看,12級學生滿意度較11級高,說明隨著改革的不斷完善與深入,學生對本課程講授方法和內容是滿意和認可的。
參考文獻:
[1][3]梁高峰,景愛華,宋衛東,等. 現代醫學成像技術課程教學的改革和實踐[J].中國醫學創新,2014,11(24):76—78.
[2][4][5]陳夏玲.工科結合模式下高職高專醫學影像成像原理課程改革研究[J].衛生職業教育,2014,32(17):135—136.
(作者單位:長春理工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