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燕 徐貞淑


[摘要] 目的 探討初產婦應用改良式會陰側切術進行自然分娩的臨床效果。 方法 選取我院產科行陰道分娩的初產婦298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149例,觀察組患者行改良式會陰側切術,對照組患者行傳統會陰側切術,比較兩組患者會陰切口愈合情況、術后疼痛分級、撕裂傷發生情況、術后住院時間。 結果 觀察組患者Ⅱ級愈合占2.01%,對照組患者Ⅱ級愈合及傷口感染占12.75%,觀察組患者傷口愈合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術后疼痛明顯輕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撕裂傷發生率為20.80%,對照組為47.65%,觀察組患者撕裂傷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術后平均住院時間為(3.24±0.21)d,對照組為(4.82±0.19)d,觀察組患者術后平均住院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P<0.05)。 結論 25°~30°改良式會陰側切術可減輕產婦產后疼痛,降低撕裂傷發生率,改善傷口愈合情況,縮短術后住院時間。
[關鍵詞] 改良式會陰側切術;傳統會陰側切術;自然分娩
[中圖分類號] R71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5)17-0046-03
在自然分娩過程中,因為胎兒體積較大,會陰體過緊、過高,第二產程相對縮短等原因,常導致軟產道或嬰兒損傷。會陰側切術不但可防止撕裂傷、保護會陰,還可以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減輕分娩對產道的損傷,故常應用于臨床[1]。但臨床實踐發現,傳統會陰側切術卻具有傷口愈合時間長、縫合難度大、撕裂傷發生率相對較高等缺點[2]。為提高手術質量,降低產婦痛苦,我院于2009年1月~2012年12月將改良式會陰側切術應用于初產婦自然分娩,效果顯著,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9年1月~2012年12月于我院產科行陰道分娩的初產婦為研究對象,共298例,年齡21~35歲,平均(26.42±5.94)歲,身高(145~174)cm,平均(163.34±8.43)cm,孕周為(36~42)周,平均(39.78±2.16)周,胎兒體重約為(2600~4100)g。納入標準:初產足月產婦;胎兒頭位產婦;行陰道分娩產婦;具有外陰側切術手術指征產婦;簽訂知情同意書產婦。排除標準:經產產婦;早產產婦;胎兒過大或頭盆不稱需剖腹產產婦;其他原因需剖腹產產婦;外陰病變產婦;妊娠高血壓產婦;妊娠糖尿病產婦;未簽訂知情同意書產婦。將所有初產婦按照隨機數字表法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149例,兩組產婦在年齡、身高、孕周等一般資料方面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本研究均經患者及其家屬知情同意,與患者及家屬簽訂知情同意書,并報我院倫理委員會備案處理。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x±s)
1.2 方法
觀察組患者行改良式會陰側切術,對照組患者行傳統會陰側切術。所有患者術前均予會陰常規消毒,并以利多卡因注射液做阻滯麻醉和局部麻醉[3]。在評價產婦不存在產力異常情況后,將會陰體視為垂直分界點,于會陰左側組織標記出45°(對照組)或25°~30°(觀察組)引線,在兩次規律性子宮收縮期間作一長約3~4 cm左右的會陰切口。產婦自然分娩后仔細觀察會陰切開部位深度,并將帶尾紗布填塞于陰道內,以免宮內血液流出,不利于手術視野的暴露。在進行會陰切口縫合時,應仔細辨認切口頂端,縫合第一針一定要超過其0.5 cm,以免出現黏膜下血腫或出血;在縫合陰唇系帶處時,為保證切口對合良好,預防皮膚邊緣發生內翻,應采用陰道黏膜層間斷縫合,皮膚縫合為連續皮內縫合;縫合會陰肌層時,應采用間斷褥式縫合法以0號線進行。在以兩種會陰側切術行自然分娩后,切記將帶尾紗布及時取出,并按產科常規護理措施對產婦進行會陰、生活習慣、心理等護理。
1.3 療效評價標準
1.3.1 產婦術后疼痛程度評價標準[4] 產婦術后疼痛程度采用6級評分法進行評價。Ⅰ級:未感疼痛,或僅偶有輕微不適癥狀;Ⅱ級:偶有疼痛,且程度較輕;Ⅲ級:存在無法忽視的疼痛,但對正常生活無影響;Ⅳ級:存在無法忽視的疼痛,且對產婦注意力有一定的干擾;Ⅴ級:存在無法忽視的疼痛,對日常生活活動均有一定的影響,但產婦可完成排便、進食等生理需求;Ⅵ:疼痛程度劇烈,需臥床休息。
1.3.2 產婦會陰切口愈合情況評價標準[5] 于產婦自然分娩3 d后觀察會陰切口愈合情況。Ⅰ級愈合:會陰處皮膚無硬結、壓痛、紅腫等現象,切口平整;Ⅱ級愈合:皮膚出現硬結、壓痛或紅腫等現象,但切口仍平整;傷口感染:會陰切口裂開,愈合差,局部出現紅腫,且有水樣物或膿液流出,壓痛明顯。
1.4 觀察指標
會陰切口愈合情況、術后疼痛分級、撕裂傷發生情況、術后住院時間。
1.5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會陰切口愈合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Ⅰ級愈合146例,Ⅱ級愈合3例,無一例患者出現傷口感染,Ⅱ級愈合占2.01%;對照組患者Ⅰ級愈合129例,Ⅱ級愈合19例,1例患者出現傷口感染,Ⅱ級愈合及傷口感染占13.42%。觀察組患者Ⅰ級傷口愈合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兩組間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會陰切口愈合情況比較[n(%)]
2.2兩組患者術后疼痛程度比較
觀察組患者術后Ⅰ級疼痛102例,Ⅱ級38例,Ⅲ級7例,Ⅳ級2例,無一例患者發生Ⅴ級或Ⅵ級疼痛;對照組患者分別為34例、28例、73例、14例,亦無一例患者發生Ⅴ級或Ⅵ級疼痛。觀察組患者術后疼痛(Ⅰ級+Ⅱ級)明顯優于對照組(Ⅰ級+Ⅱ級),兩組間存在顯著性差異(χ2=93.4938,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術后疼痛程度比較[n(%)]
2.3 兩組患者撕裂傷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共31例患者發生撕裂傷,占20.80%,對照組患者共71例患者發生撕裂傷,占47.65%。觀察組患者撕裂傷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撕裂傷發生率比較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撕裂傷發生情況比較[n(%)]
2.4兩組患者術后住院時間比較
觀察組患者術后平均住院時間為(3.24±0.21)d,對照組為(4.82±0.19)d。觀察組患者術后平均住院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兩組間存在顯著性差異(t=68.1025, P=0.0000<0.05)。
3 討論
近幾年來,隨著對母嬰安全的要求不斷提高,多數初產婦分娩時需行會陰側切。作為產科常見的手術,會陰側切主要為嚴重裂傷盆底組織,并且緩解胎頭受到盆底組織的壓迫展開的縮短第二產程、縮短分娩時間的手術。會陰是位于肛門和陰道口之間的軟組織,在分娩過程中,為產道最外面的部分。從生理性結構上來講,陰道出口為橢圓形,而不是圓形,再行會陰側切的過程中,如果切口長度相等,側切角度越大,其相對出口的徑線也就越小,這樣就會使胎兒娩出時遇到較大的阻力,引發各層組織損傷。而側切角度越小,其相對出口的徑線也就越大,使胎兒娩出時遇到的阻力就會越小,避免引發各層組織損傷。
傳統45°會陰側切盡管對直腸影響較小,但組織切開較多,且此處血流供應較豐富,故術中及術后出血量多,疼痛及局部腫脹明顯。從解剖學上進行分析,陰唇不但皮下脂肪層較厚,且血管與神經也較為豐富,其后端融合于會陰體之前。骨盆底部肌肉與筋膜,只有會陰深橫肌、淺橫肌及其相應的筋膜于中心腱匯合,大小陰唇的中間部位組織最為豐厚,且距離會陰體越近,其皮下脂肪越少,組織越薄。為此,小角度側切,不但更靠近會陰體,組織損傷及出血量小,且炎性反應也相對較輕。由于切口與肛門、直腸保持一定的角度,即使延長切口也難以導致會陰較大程度的裂傷。
與傳統45°會陰側切相比較,改良式會陰側切術(25°~30°)具有以下優點:①術中及術后出血量少,切口小,肩難產發生率較低。縱橢圓形的陰道口有利于胎兒頭部的俯屈,行傳統的45°會陰側切術時,切開了部分肌肉,使肌肉與子宮收縮的協同作用降低,縱橢圓形的陰道口性狀遭到破壞,使部分胎兒胎頭未發生俯屈而直接分娩出,較易發生肩難產[6-8]。②25°~30°角度小,對神經和肌肉損傷少,且對陰道內部撕裂傷的出現具有一定的預防作用。在行45°傳統會陰側切時,部分肛提肌和球海綿體肌被切斷,切口彈性相對較差,撕裂傷較重。改良的25°~30°會陰側切術切斷的球海綿體肌附近的肌腱,分娩時可使皺壁的彈性增大,故可降低撕裂傷的發生率[9-11]。③縫合簡單,愈合情況佳。由于組織較薄,暴露的切口明顯,故進行縫合時操作簡單,對肌肉損傷小,再次發生撕裂傷的可能性低。因陰道非“圓形”而呈“縱橢圓形”的生理結構,故在進行會陰側切時,當切口長度一定時,角度越大,出口徑線相對越短,娩出胎兒時的阻力越大,組織損傷的機率越高;當側切角度減小時,出口徑線相對較長,娩出胎兒阻力降低,故組織損傷的機率也隨之降低[12,13]。此外,傳統的45°會陰側切術由于傷口張力大、組織相對較厚、縫合針數多,故術中術后疼痛明顯;而25°~30°改良會陰側切術縫合針數少,不僅可縮短手術縫合所用的時間,還可減輕牽拉痛,降低傷口感染的發生率[14]。
徐云芳等[1]將改良式側切應用于自然分娩,不但降低了會陰切口的出血量,還降低了重度疼痛以及切口炎癥發生率。李義兵等[15]對比不同側切角度在自然分娩中的應用價值,45°側切不但能夠有效提高切口愈合率,還可有效降低切口疼痛,縮短住院時間。在本研究中,觀察組會陰切口愈合、術后疼痛程度、撕裂傷、平均住院時間等均顯著優于對照組,與上述學者研究結果較為一致,提示改良式會陰側切(25°~30°)顯著優于傳統會陰側切(45°),可有效提高分娩質量,促進產婦產后康復。
綜上所述,改良式25°~30°會陰側切術能夠最大程度減少剪開組織,減少出血量,減輕產婦產后疼痛,降低撕裂傷發生率,改善傷口愈合情況,縮短術后住院時間,是一種較好地輔助孕婦分娩的方法,值得應用于臨床。
[參考文獻]
[1] 徐云芳,周蕾,朱莉. 改良式會陰側切縫合術的臨床應用[J]. 西部醫學,2014,26(9):1194-1196.
[2] 蔡小梅,何志堅,陳小燕. 不同會陰縫合技術效果比較[J].齊魯護理雜志,2014,12:123-124.
[3] Hannah G,Dahlen Helen,Dowling Mark,et al. Maternal and perinatal outcomes amongst low risk women giving birth in water compared to six birth positions on land. A descriptive cross sectional study in a birth centre over 12 years[J]. Midwifery,2013,29(7):759-764.
[4] 史明霞,董菁,袁帥帥,等. 延遲保護會陰法在經陰道分娩中的應用[J]. 山東醫藥,2014,54(35):56-57.
[5] 董啟琴. 改良式會陰側切縫合術在陰道分娩中的應用[J].現代醫藥衛生,2014,30(10):1526-1527.
[6] 吳梅秀,楊生蘭,張慧萍. 無保護會陰接生法對初產婦會陰側切率和產后疼痛的影響[J]. 實用臨床醫學(江西),2014,15(5):62-64.
[7] 葉定碧. 會陰側切術和改良式縫合術相關問題及應對措施探討[J]. 西藏醫藥雜志,2014,2:56-58.
[8] 黃玉嬋,曹淑華. 改良會陰側切術在初產婦陰道分娩中的臨床應用[J]. 中國婦幼健康研究,2014,25(1):92-94.
[9] 林海燕. 會陰側切術中不同側切角度及縫合方法的效果評價[J]. 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1,27(18):38-39.
[10] 祝志娟,陳蓉,郭葉情. 會陰側切術切口感染的危險因素分析[J]. 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3,23(19):4722-4723.
[11] Rigmor C,Berg Vigdis,Underland. The obstetric consequences of female genital mutilation/cutting: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International,2013,2013:496-564.
[12] 賀會. 會陰切開縫合術術式選擇、縫合技巧、注意事項及術后處理[J]. 中國社區醫師,2012,14(4):145-146.
[13] 李香娟,趙秀敏,李立峰. 初產婦常規會陰側切術和限制會陰側切術的臨床對照研究[J]. 中國醫師雜志,2013, 15(12):1676-1679.
[14] 王秉霞,王玉萍,劉穎. 可吸收膠原蛋白縫合線在會陰側切皮內縫合術中的應用[J]. 中國實用醫藥,2014,2:73-74.
[15] 李義兵. 會陰側切術中不同側切角度及縫合方法的比較分析[J]. 中國醫藥科學,2014,4(17):187-189.
(收稿日期:2014-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