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兵 郭奮軍 高秀梅
[摘要] 目的 探討有限內固定結合外固定架+創面VSD引流技術在開放性Pilon骨折中的治療效果。 方法 對2011年2月~2015年2月采用有限內固定結合外固定架和VSD引流技術一期治療開放性Pilon骨折23例,并進行隨訪,評估療效。 結果 23例患者隨訪6~18個月,平均12個月。骨折愈合后依據AOFAS評分,優13例、良7例、差3例,優良率為86.96%。 結論 有限內固定結合外固定架與創面VSD引流治療開放性Pilon骨折可達到一期治療的滿意效果。有限內固定結合外固定架可獲得良好的復位和穩定的固定,徹底清創VSD應用降低了創口感染、皮膚壞死等并發癥的風險。術后骨折愈合和踝關節功能恢復臨床效果滿意。
[關鍵詞] 有限內固定;外固定架;VSD;開放性Pilon骨折;一期治療
[中圖分類號] R687.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5)17-0052-03
Pilon骨折是波及脛距關節面與干骺端、脛骨遠端的關節內骨折,多數需要手術治療,屬高能量損傷,受傷機制一般為軸向壓力、旋轉暴力、直力打擊、距骨的巨大反沖力致踝關節損傷,其程度往往比X線反映的更嚴重,特別是開放性骨折易發生創口感染、皮膚壞死、創傷性關節炎、關節僵直等并發癥,故一期治療顯得至關重要。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共23例患者,男18例,女5例;年齡19~53歲,平均36歲。交通事故傷10例,墜落傷8例,重物砸傷5例。所有病例均為開放性骨折。骨折按Ruedi-Allgouer分型,Ⅱ型9例,Ⅲ型14例,軟組織損傷按Gustilo分型,Ⅱ型11例,ⅢA 9例,ⅢB 3例。術前攝X線片并進行CT三維重建,評估骨折部位及移位程度,確定開放性傷口延長的方向及選擇有限內固定的植入物。
1.2 手術方法
根據術前X線片及CT三維重建影像學資料和軟組織損傷情況確定如下步驟:①開放傷口—延長傷口的正確處理和選擇;②恢復腓骨長度并固定;③重建脛骨關節面;④填充植骨;⑤外固定架內側支撐應用;⑥VSD封閉引流。手術在椎管內麻醉下或全麻下施行。術前常規靜滴抗生素、肌注破傷風抗毒素。
1.2.1 開放創口處理 6~8 h內徹底清創,肥皂水——鹽水——雙氧水——鹽水大量沖洗,創口碘伏灌洗,清除污染壞死組織及異物,盡量保留有支撐作用的骨折塊以備有限內固定。但對超過8 h的開放性Pilon骨折應分步延期治療[1]。
1.2.2 腓骨骨折以及脛骨關節面塌陷移位的處理 對腓骨骨折取后、外、腓側切口,良好復位恢復其長度,應用螺釘、腓骨遠端解剖板或1/3弧形板固定。缺損明顯者植骨。開放傷口延長顯露脛骨遠端時應由皮膚到骨膜全層切開,與后外腓側切口間保留至少8 cm寬度,顯露骨折斷端時全層骨膜下剝離。關節面骨折塊按由后向前、由外向內的順序牽引、撬拔、手法等方法準確復位帶軟骨面的骨塊。后踝超過1/4關節面的骨折塊及內踝骨折盡量采用螺釘固定,最好為3.5 mm或4.5 mm空心釘以便操作順利。干骺端較小骨折塊經皮或經骨克氏針不同平面固定。重建踝穴力求關節面無缺損及塌陷,恢復光滑度。開放性Pilon骨折最易發生干骺端松質骨丟失和骨缺損,對此決不能“姑息將就”,必須毫不猶豫地進行植骨處理,因為這是影響骨愈合的關鍵所在[2]。
1.2.3 外固定架的固定 于脛骨前內側遠離骨折線近端縱向平行鉆入2枚直徑5 mm Schanz針,于遠離離骨折端遠端的跟骨或第1跖骨、舟狀骨平行鉆入直徑5 mm Schanz針2枚,固定夾鉗、連接棒連接Schanz針,組成穩定的踝部三維框架,使外固定架跨踝活動軸和踝關節本身運動軸一致。C臂監視下,牽引復位,調整矯正,測量力線,滿意后初始固定踝關節于中立位,擰緊所有部件。
1.2.4 VSD放置覆蓋 選用武漢維斯第醫用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VSD材料。根據創面形狀的大小選擇面積適宜的高分子泡沫材料。吸引管可填塞于深部創面以去除死腔。VSD覆蓋面應大于創面,高分子泡沫材料間斷縫合固定于正常皮膚上,修剪引流管,使引流管與敷料邊緣的距離<1 cm,3根為一組,以三通管相連,最終合并為1根總引流管接負壓,中間1根為沖洗管備用,透明透氣膠粘貼膜封閉粘貼,勿使外固定架Schanz釘道漏氣。
1.3 術后處理
術后抬高患肢,脫水、消腫、預防感染治療。VSD沖洗管3 L/d,抗生素生理鹽水沖洗一次,間斷或持續負壓吸引,5~7 d后拆VSD,視創面愈合情況行相應處理。每月X線復查。4~6周根據骨折部位及愈合情況,調整外固定架遠端Schanz針“解放”踝關節,8~12周根據骨折愈合情況決定是否拆除外固定架,踝關節功能鍛煉,扶雙拐不負重行走。拆除外固定架后每2個月X線復查,決定是否負重。每月隨訪,參照美國足踝外科協會(AOFAS)評分,觀察踝關節功能情況。對患者術后疼痛、功能活動、自主活動、前后活動、后足活動、踝抽屜試驗、足部對線、最大步行距離、地面步行、異常步行等進行全方位評估。
2 結果
術后隨訪6~18個月,平均12個月,除1例VSD應用后肉芽創面二期游離植皮外,22 例均一期愈合,所有患者均獲得骨性愈合,愈合時間12~16周。骨折愈合后依據AOFAS評分量評估[3],優:跖屈足,踝與足排列正常共13例;良:跖屈足,踝與足排列成角,無明顯臨床癥狀共7例;差:非跖屈足,踝與足排列嚴重對線不佳,有明顯臨床癥狀共3例。優良率為86.96%(20/23)。
3 討論
Pilon骨折是指累及脛骨遠端關節面的脛骨遠端骨折,可能伴有內、外、后踝骨折,是法國放射醫師Etieme Destot于1911年第一次命名并描述脛骨遠端骨折的一個概念。Pilon骨折是治療上頗具挑戰的骨折類型之一,占脛骨骨折的7%~10%[4]。Pilon骨折的軸向壓縮、旋轉暴力打擊,距骨反沖等系列受傷機制,致周圍軟組織嚴重損傷是其主要特征,因為脛骨遠端軟組織覆蓋少,側支循環差,是全身皮膚條件極為不安全的部位,特別是開放性損傷[5]。Pilon骨折的復雜性,常規X線片有時難以反映其真實情況,對骨折線的走向,骨塊的數量及移位程度,冠狀位和矢狀位關節面有無塌陷及塌陷程度,下脛腓聯合有無分離,CT掃描三維重建比X線有明顯的優勢,因此,術前常規CT掃描三維重建是必要的,可對固定方式的選擇和預后功能的評估提供可靠依據。
Pilon骨折復位的質量、固定方式和手術時機的選擇、軟組織損傷的正確處理和并發癥的預防是治療的關鍵。臨床效果取決于骨折的類型以及軟組織損傷的程度,而軟組織的保護和修復又是治療效果的先決條件。隨著損傷控制骨科(DCO)理念的不斷完善[6],及時清創、簡單有效、不干擾創端血運、不加重軟組織損傷的方法復位穩定骨折斷端是Pilon骨折這一高能量損傷的治療核心[7]。切開復位鋼板內固定對周圍軟組織剝離廣泛,勢必加重其損傷,所謂“堅強內固定”的脛骨遠端鋼板系列植入會導致軟組織張力增加,易發生皮膚感染、壞死、鋼板外露等不良后果,對踝關節功能造成嚴重影響,容易引發醫療糾紛。由此可見,AO原則并不能解決開放性Pilon骨折[8]。嚴重開放性Pilon骨折常合并腓骨遠端即外踝骨折,并與脛骨遠端骨折塊相連,通常波及下脛腓聯合。因此,踝關節外側柱的準確復位鋼板內固定是穩定關節的基礎,是治療Pilon骨折的前提。腓側軟組織豐厚,應用“AO”原則行解剖復位堅強內固定,可恢復外踝外翻角及下脛腓聯合的完整性,又可使脛骨遠端前外側乃至后側骨折塊復位,有利于整個脛骨遠端關節面的復位重建,故先行腓骨遠端的處理。對開放性Pilon骨折脛骨關節面的重建,應遵循損傷控制骨科(DCO)的指導原則,小切口、少剝離、小干擾、少置物(內固定材料)地間接復位,行螺絲釘或克氏針有限內固定,這樣就達到了保護組織、保證血運、保留活性的目的。由于Pilon骨折脛骨遠端關節面撞擊嵌壓、關節面塌陷形成骨缺損,易發生骨折不愈合和創傷性關節炎。因此術中填充植骨是必需的,同時對支撐復位提供了條件,特別有利于骨折愈合。手術應注意脛側與腓側切口至少保持7~8 cm寬度。腓骨遠端(外踝)堅強內固定,脛骨遠端骨折塊有限內固定后,恢復了關節面的完整性,外固定架在良好的復位情況下安裝固定,有時還可使分離、旋轉、移位得以更好的復位。Pilon骨折手術治療應強調細致的軟組織顯露,骨折端的有限剝離,間接復位技術,穩定固定后的早鍛煉晚負重原則,即由“AO”向“BO”原則轉變。有限內固定結合外固定架保證了骨折復位的穩定性、牢固性,有效減輕了軟組織再損傷。外固定架遠端的“關節軸”與踝關節運動軸保持一致,術后一定期限內通過放松外固定架來進行踝關節早期功能鍛煉,當關節囊與韌帶的功能重建后,骨折處形成相對牢固的纖維性骨痂時即可去除外固定架,有效防止“應力遮擋”效應,平衡了骨折與軟組織之間的矛盾,遵循了Blauth等[9]提出的“3P”生物學原則。
VSD技術用于治療各種類型的軟組織損傷及感染已經取得了肯定的療效[10]。在嚴格清創和正確評估軟組織損傷程度的基礎上,建立良好的VSD封閉沖洗引流系統可有效減低延遲愈合率、骨折不愈合率和感染率[11]。VSD使開放創面變為閉合創面,防止肌腱、骨膜等組織外露。其組織相容性保護了軟組織的活性,利于愈合。VSD使創面與外界隔絕,有效預防交叉感染,降低了院內感染發生率[12]。全方位分布均勻的引流可有效吸除滲出液,壞死組織和細菌,避免了反復換藥,減輕了患者痛苦,本組病例除1例二期植皮外,創面均一期愈合。
通過本組病例治療的總結,我們認為應用有限內固定結合外固定架與VSD技術治療開放性Pilon骨折,具有如下優點:①腓骨遠端的解剖復位堅強內固定有效保證了踝關節的穩定性,而且不易發生鋼板外露并發癥,因其局部軟組織豐厚;②脛骨遠端關節面重建時采取了有限內固定、損傷控制原則,手術創傷小,軟組織損傷輕,小切口顯露,周圍剝離少,對骨折塊的血運干擾小,有活性的骨折塊極利骨折愈合;③干骺端植骨不僅對關節面恢復具有支撐填充作用,更有利于骨折愈合爬行替代過程的促進;④外固定架使用的固定可靠性已被臨床實踐所證明,其可調整型在術中術后具有間接復位的效果,超關節固定有利于關節囊及韌帶功能的重建修復,與踝關節運動保持一致的外固定架“關節軸”在一定期限內達到早期鍛煉的目的;⑤VSD可有效覆蓋肌腱、骨膜等組織,并保留其活性、對滲出液、壞死組織、細菌的引流效果顯著,有效降低了創面并發癥。應用此綜合技術使開放性Pilon骨折愈合率高,并發癥少,既能達到滿意的復位固定,又能使軟組織創面一期愈合,最大程度恢復了踝關節的功能,在早期清創的基礎上,是開放性Pilon骨折的首選治療方式。
[參考文獻]
[1] 高勁謀. 損傷控制外科的進展[J]. 中華創傷雜志,2006, 22(5):324-326.
[2] 黃洪,儲輝,俞航,等. 影響脛骨Pilon骨折療效的相關因素分析[J]. 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12,20(6):490-494.
[3] Kitaoka HB,Alexander IJ,Adelaar RS,et al. Clinical rating systems for the ankle-hindfoot,midfoot,hallux,and lesser toes[J]. Foot & Ankle International,1994,15(7):349-353.
[4] 裴國獻. 洛克伍德-格林成人骨折[M]. 第6版. 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9:1812-1813.
[5] 郭文川,吳曉東,康鵬飛,等. 有限切開復位外固定架治療脛骨遠端骨折[J]. 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11,26(3):283-284.
[6] Giannoudis PV. Surgical pnorities is damage control in polytrauma[J]. J Bone Joint Surg(Br),2003,85(4):478-483.
[7] 劉宗超,華強,王振龍,等. 開放性 Pilon 骨折2種治療方法的療效比較[J]. 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14,29(1):88-89.
[8] Rüedi TP,Allgower M. Fractures of the lower end of the tibia into the ankle-joint[J]. Injury,1969,1(2):92-99.
[9] Blauth M,Bastian L,Krettek C,et al. Surgical options for the treatment of severe tibial pilon fractures:A study of three techniques[J]. Journal of Orthopaedic Trauma,2001, 15(3):153-160.
[10] 葛占洲,陳秀民,王在斌,等. 負壓封閉引流技術結合組織瓣轉移組織修復足踝部軟組織缺損[J]. 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13,28(2):198-180.
[11] Siwach R,Singh R,Arya S,et al. Treatment of 78 type II and type IIIa open fractures by primary closure on suction drain:A prospective study[J]. Journal of Orthopaedics and Traumatology,2007,8(4):173-176.
[12] 張益平,譚穎微. 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Pilon骨折療效的影響因素分析[J]. 中國現代醫生,2013,51(32):53-55.
(收稿日期:2015-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