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碩婷
摘要:情感是音樂教學的靈魂,是信息傳遞的催化劑,積極的情感體驗有益于學生認知能力的培養。在小學低階段音樂教學中,我們注重對學生情感體驗的訓練,激發學習興趣,掌握相關技能,從而更好地發展自我。
關鍵詞:情境技能 情感體驗
一、情境相襯,悟音樂情感
音響與情感聯系密切,它通過優美的旋律、多變的節奏、高雅的和聲及健康向上的歌詞等來陶冶學生情操,培養學生品格,使之身心得到健康發展。教學時要充分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點燃學生的情感火花,使之明白做人的道理,產生積極的情感,將良好的行為習慣帶入生活。“情”映襯在歌唱教學中,就是與歌曲內容一致的情感。低階段的歌曲情感比較單一,但讓學生用歌聲表現情感絕非易事,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層層鋪墊。如歌曲《跳繩》活潑、歡快,我們可讓學生說說在什么時間、地點和誰跳繩,心情怎么樣。使之逐步進入興奮狀態,用活潑歡快的歌聲表達跳繩的心情。
實踐中,我們還可用其他方式積極創設情境相襯的意境,使學生身臨其境,感受音樂的美境,悟出音樂的情感。
二、技趣相呼,現音樂本色
學生初步學會體驗情感后,接著要讓他們在“樂”中掌握音樂的技能。為達到“技”“趣”相呼的效果,我們必須做到四個結合:
(一)指揮手勢與范唱結合
學生對指揮手勢非常感興趣,每當老師伸出雙手預示歌曲開始演唱時,他們都會情不自禁地伸出自己的雙手跟老師一起舞動。如歌曲《同唱一首歌》,第二遍的結束句有一個漸慢,教學時我們可結合指揮手勢連續范唱兩遍,讓學生仔細聆聽,分辨差異,感受前后速度的變化。
(二)節奏訓練與游戲結合
節奏訓練是音樂教學的骨架,一定要植根于學生生活最初的節奏體驗,并且有趣、活潑,使之印象深刻,不易忘記。我們可把節奏訓練編成“小兔找家”的游戲,將學生分組,每只小兔身上都有不同的節奏。學生根據老師敲擊的節奏,很快就能幫小兔找回自己的家。
(三)歌詞咬字與誦讀結合
有些歌曲歌詞相對復雜,學生學唱時常常一口氣接不上來,且容易牙齒舌頭打架,吃字漏字都有。如歌曲《種玉米》中有一句“校園地里播種上金玉米”,歌詞繞口,且節奏較難,教學時我們可先帶學生按節奏念歌詞。由于這和語文課的朗誦節奏完全不同,學生覺得有趣,學唱自然認真。鼓勵學生的同時,逐步提高咬字的能力,讓學生嘴角往上,反復訓練幾遍,學生便不怕拗口,這樣咬字和節奏問題就能解決。
(四)聆聽音樂與興趣結合
聆聽法是音樂教學最常見的手段之一,聆聽時需要學生兼備豐富的音樂知識和審美情趣。如教學《小小搖籃曲》時,教師可先與學生合奏三角鐵和鋼琴,創設靜謐意境,順勢導入。接著,老師用長笛吹奏《小小搖籃曲》主旋律,問1:樂曲的速度是快,慢,稍快,還是稍慢的?
生1:我覺得是稍慢的。
問2:它的情緒是活潑、深情、還是甜美的?
生2:甜美的。
然后讓學生聽琴感受音樂。生用“LU”哼唱旋律感受音樂。
問3:聲音很輕柔,這段旋律帶給你什么樣的感受?
生3:我覺得這首歌曲好像月亮掛在天上,好像月亮在云中穿行呢。
生4:很溫馨的場面。生5:很優美,是寧靜的夜晚。
學生們用不同的語言表達出相同的感受:搖籃曲的甜美、靜謐。
教師運用不同方式的聆聽,以音樂情緒為抓手,用長笛、鋼琴演奏作為手段,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在感受音樂情緒中想象月夜的情景,喚醒內心的體驗。
三、情技相融,立音樂之美
從教材自身特點看,編寫是以唱歌、唱游、器樂、欣賞、識譜等教學內容展開的,盡管其中蘊含著一些情感因素,但由于教師教學時語言枯燥無味,造成學生對音樂學習缺乏激情和興趣。因此,在音樂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使情技相融,達到“以悅助情、以趣激情”。
(一)面帶微笑,打開口腔
低段音樂教材編排有個特點,就是情感表達比較歡快。學生大都活潑好動,愛喊愛唱,自控能力較差,且發聲器官處于細小嫩弱時期,故我們應教育學生避免“喊唱”:歌唱時口腔要打開。但過多的演唱技巧會束縛他們的演唱,我們應讓學生以情感帶出微笑的表情,從而打開口腔。如歌曲《大樹媽媽》(描寫小鳥在大風大雨來臨時躲在大樹媽媽懷抱里躲風躲雨的友愛場景),或許部分學生會問:大風大雨來的時候小鳥肯定很害怕,為什么我們卻要帶著微笑演唱呢?我們可以稍作點撥,讓學生們討論。
生1:“我覺得小鳥在大樹媽媽懷抱里是安全的,應該面帶微笑用甜甜的聲音唱。”
生2:“就算有點害怕,也要用甜一點的聲音唱,不然它們怎么戰勝風雨呢?”
生3:“它們在風雨中一起給大樹媽媽唱歌呢,怎么會害怕?”
生4:“它們還叫了更多的小動物過來躲雨呢!”
生5:“我覺得它會親親大樹媽媽,謝謝大樹媽媽,所以應該面帶微笑歌唱!”
通過大家討論,部分學生的困惑便很快消除。這時,學生的“情”已不再是簡單的微笑,他們會用最甜蜜的聲音,最閃亮的眼神,最動人的神態,最有吸引力的表演,和最恰到好處的情感處理來演繹歌曲。
(二)找到頭聲,掌握技巧
我們指導學生歌唱時,應盡量運用自然童聲,即用頭聲發聲、輕聲歌唱,不能用虛聲、假聲來演唱。低年級學生頭聲的獲得,在很大程度上是他們自然聲音位置的穩定,就像說“悄悄話”。比如歌曲《音樂小屋》,結束句的歌詞是“我們的快樂都在里面裝-叮咚”。我們可讓學生把“快樂”(其實就是氣息)裝進肚子,然后想象“想說悄悄話,卻怕被老師聽到會怎么說?”接著讓學生用剛剛體驗的感覺去讀歌詞。這樣,學生通過幾次練習,就能基本掌握其中的要領。
(三)指導欣賞,體驗情感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富有情趣的教學方法,生動形象的語言,不僅能順利導入新的情景,還能給學生帶來極大的快樂和新奇。如在欣賞二胡獨奏曲《小青蛙》,利用各種律動、打擊樂器伴奏貫穿始終,會使聽賞課變單調為豐富多彩,變刻板為生動活潑,變機械為愉快靈活。而且多形式、多層次出現的《小青蛙》音樂背景也會喚起學生對音樂的更大興趣。這正是課堂本身所追求的理想教學效果:學生的感悟力在聽賞中得以鞏固和提升。
不管是欣賞教學還是歌唱教學,教師通過創設情景、設計游戲、巧用媒體、指導創編、加入器樂、即興表演、注重綜合、積極評價等形式,融基本技能于聽、唱、玩、動、奏、創之中,都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在有興趣支持的體驗中獲得知識與能力。
實踐證明,音樂教學中我們如能積極激發學生產生與音樂性質相一致的感情體驗,他們的想象力就會更加豐富多彩,從音樂活動中得到的愉悅也就越多。夸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說過:“任何知識都不應該根據書本去教,而應該實際指證給感官與心智,得到實際指證。”因此,音樂教學最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內心的感覺。學生只有真正感受到音樂的靈魂,才能從中悟出生命的意義。也只有這樣,音樂課才能達到技趣相生、情美合一的理想效果,從而有效地培養孩子的審美能力和音樂素質。
參考文獻:
[1]《中國音樂教育》雜志編輯部編.20世紀學校音樂教育理論與實踐叢書:音樂教育的國際對話[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7.
[2]叢立新.課程改革的教學支持研究[M].北京: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