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軻


[摘要] 目的 探討腸道功能訓練用于脊髓損傷患者的臨床效果,為此類疾病的康復護理干預方向提供必要的依據。方法 選取2011年1月~2014年7月間我院收治的50例脊髓損傷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25例,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措施,觀察組患者則在對照組基礎上進行腸道功能訓練,采用Barthel指數進行療效判定,對兩組患者的干預效果進行統計對比。 結果 干預前觀察組和對照組的Barthel指數分別為(2.9±0.7)、(3.0±0.8),兩組對比并無顯著差異(P>0.05);干預后觀察組和對照組的Barthel指數分別為(8.2±0.9)、(5.1±1.2),觀察組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護理滿意度為100.0%,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8.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 腸道功能訓練措施用于脊髓損傷患者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排便控制,使患者能夠更好地克服脊髓損傷所造成的腸道功能障礙,且有效提高了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值得在臨床上推廣和應用。
[關鍵詞] 脊髓損傷;護理;Barthel指數;功能訓練
[中圖分類號] R473.6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5)17-0085-03
脊髓損傷(spinal cord injury,SCI)是導致腸道功能障礙(neurogenic bowel dysfunction,NBD)的常見原因[1],有文獻統計顯示[2],58%的SCI患者存在嚴重的便秘現象,而95%以上的患者需要至少1種以上的方法來刺激排便,55%左右的患者需要依賴他人幫助才能完成排便,嚴重影響了患者的正常生活及工作。NBD患者主要表現為腹脹腹痛、大便失禁及頑固性便秘等,尤其是SCI所致的NBD是臨床治療上的一個難題[3]。隨著近年來康復護理措施的高速發展,腸道功能訓練逐漸成為治療NBD的一個新選擇[4]。筆者近年來嘗試將腸道功能訓練應用于脊髓損傷患者,以觀察對腸道功能的改善情況,取得較好的成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研究對象選取2011年1月~2014年7月間我院收治的50例脊髓損傷患者,排除消化道器質性病變所引發的腸道功能障礙者。其中男46例,女4例,年齡16~65歲,平均(37.1±12.4)歲,病程1~3年,平均(1.4±0.4)年,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1例,高中及中專32例,大專及以上7例。患者均知情同意參與本次研究。采用隨機分組方式將以上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25例,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病程、文化程度等一般資料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措施;觀察組患者則在常規護理基礎上進行腸道功能訓練,具體措施如下。
1.2.1 制定訓練計劃 根據患者的排便情況及基本情況進行訓練計劃的制定,護理人員要與患者進行溝通,制定具有個性化、人性化的訓練計劃,計劃內容包括訓練時間、訓練方法等,訓練時間要詳細規定好訓練開始時間、每天訓練時間、訓練次數及訓練結束時間等;訓練方法包括腹部按摩、人工挖便、通便栓劑應用、肛門牽張技術等,將計劃內的各個訓練方式向患者說明,并由護理人員指導患者完成訓練。
1.2.2 腸道功能訓練 在訓練前給予患者口服瀉藥加速腸道內大便排出,必要時給予腸道灌腸進行清潔,完成后開始進行腸道訓練:①步驟1,在訓練第1天給予患者5 mg便塞停或5 g番瀉葉沖服;②步驟2,第2天早餐后指導患者按照順時針方向進行下腹部按摩,20 min/次,由護理人員示范,按照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乙狀結腸的順序進行緩慢按揉,力度從輕到重,再從重到輕,患者在按摩的同時配合進行提肛肌訓練,增強肛部神經的敏感性,刺激括約肌的收縮,進一步促進腸道蠕動,刺激排便;③步驟3,由護理人員進行肛門牽張技術處理,患者取左側臥位,護理人員佩帶手套后將潤滑油涂于中指上,緩緩插入肛門,用指腹對括約肌進行持續按摩,(3~5)圈/次,(5~10)s/圈,之后將直腸壁向肛門一側進行牽拉,保持5~10 s,注意動作輕柔、緩慢;④步驟4,將注射器連接在一次性吸痰管上,由肛門緩慢將20 mL開塞露注入患者的直腸壺腹部,使其與大便充分混合;⑤步驟5,指導患者先保持側臥位,勿用力排便,在感到便意10 min后順時針進行下腹部按摩并用力排便,對于仍不能自主排便者給予人工挖便處理。一般而言腸道訓練1次/d,但根據患者具體情況不同可適當進行調整,每次訓練過程中要重視步驟1、2、3的執行,在實施后發現效果不佳的情況下再進行步驟4、5處理,每天進行患者排便情況的記錄,如果連續3 d及以上順利排出軟便則可暫時停止口服藥物并逐漸減少開塞露的用量,觀察患者排便情況。在執行步驟4的過程中如果發現括約肌力量恢復,則改為直接由肛門注入。
1.2.3 訓練注意事項 在訓練過程中,要注意調動患者的積極性,強調患者配合訓練的重要性[5],對于存在心理障礙的患者,要認真做好患者的心理指導,消除患者的尷尬心理,使患者明白康復訓練對疾病治療的重要性。腸道訓練在患者恢復正常飲食之后開始[6],在訓練過程中也要注意患者的飲食調節,在腸道功能未能完全恢復前,切勿給予過多的高纖維食物,同時避免辛辣、生冷等食物的刺激。待患者腸道功能恢復后,給予高纖維食物,鼓勵飲水,加速腸道功能改善。
1.3 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排便情況采用Barthel指數計分法[7]進行評價,分值0~10分,0分表示患者完全不能控制排便,5分表示有便意但偶爾失控,10分表示患者排便完全自控,分值越高則說明排便控制越好。采用問卷調查形式統計對比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分為非常滿意、滿意及不滿意三種,以非常滿意+滿意統計護理滿意度。
1.4 療效判定
根據患者的Barthel指數評分結果進行療效判定,分值<3分視為無效,分值在4~7分之間視為有效,>7分則視為顯效,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用(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Barthel指數統計對比
干預前觀察組和對照組的Barthel指數分別為(2.9±0.7)、(3.0±0.8),兩組對比并無顯著差異(P>0.05);干預后觀察組和對照組的Barthel指數分別為(8.2±0.9)、(5.1±1.2),觀察組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Barthel指數統計對比(x±s,分)
2.2 兩組療效對比
觀察組患者顯效18例,有效7例,總有效率100.0%;對照組患者顯效11例,有效11例,總有效率88.0%,觀察組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療效對比
2.3 兩組護理滿意度對比
觀察組的護理滿意度為100.0%(25/25),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8.0%(22/2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3.914,P<0.05)。
3 討論
SCI指的是由于各種外力作用于脊柱所造成的脊髓斷裂或壓迫性損傷[8],而支配腸道運動的骶2~4脊髓神經的損傷會使患者的腸道功能出現障礙,腸壁平滑肌和肛管括約肌運動功能受損,腸蠕動降低或消失,內容物推進緩慢,水分被大量吸收,導致大便干結于腸道內難以排出[9]。一般臨床多給予番瀉葉等刺激性瀉藥口服,短時間內應用效果較好,但當患者腸道適應后療效就會逐漸降低乃至失效[10,11]。
由于SCI破壞了患者神經通路的完整性,尤其是對患者腸道神經的影響導致患者排便受到阻礙,無法自控,有研究顯示[12],腸道功能受損與SCI患者的神經節段密切相關,而目前的手術治療雖然有一定效果,但并不能完全達到令人滿意的程度。腸道中的腸管具有特異性,感受能力強,能夠準確地為大腦提供信息,而當患者發生SCI后,就會出現支配腸道運動的神經功能障礙,副交感神經功能的損傷會造成腸道水分吸收過度,最終導致排便不暢。
SCI 對患者的自理能力、活動能力、精神心理以及家庭帶來嚴重打擊,對患者及早開展的康復治療可使患者在最短時間內用最少的醫療費用收獲最好的康復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減輕家庭和社會的負擔,使患者重新獲得社會價值。美國 ShePherd 中心的臨床研究結果顯示SCI 患者功能恢復和住院時間與患者受傷至康復計劃實施的時間呈負相關,傷后康復介入實施越早所需住院時間越短,所需費用越少,而獲得的功能恢復越多,并發癥越少。SCI 后患者立即或延遲出現脊休克,腸道處于失反射狀態,造成不同程度的腸道功能障礙,研究顯示患者傷后急性期第一時間以 SCI 恢復規律為基礎針對患者已存在或可能存在的腸道問題,為患者提供主動的有預見性的腸道護理干預,能夠避免腸功能障礙進一步加重,預防腸道并發癥的發生,改善腸道整體狀況。
康復護理是近年來興起的一類新型護理方案,能夠根據患者癥狀需要給予患者適當的訓練指導,從而促進組織功能的恢復。腸道訓練是一種理想的康復方案,是在應用促腸道蠕動藥物的基礎上進行腹部按摩的一種新型療法,操作者的手指能夠直接接觸刺激患者的直腸黏膜,激發結腸的推進蠕動效果,同時松弛肛門括約肌,幫助排便[13]。文獻[14-16]研究顯示,給予SCI患者腸道功能訓練能夠有效地促進患者排便功能的恢復,提高有效率。而從本文研究數據來看,干預前觀察組和對照組的Barthel指數分別為(2.9±0.7)、(3.0±0.8),兩組對比并無顯著差異(P>0.05);從兩組患者的療效情況來看,觀察組的總有效率達100.0%,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8.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和對照組的Barthel指數分別為(8.2±0.9)、(5.1±1.2),觀察組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觀察組干預后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說明腸道功能訓練能夠有效改善SCI患者的腸道功能,幫助患者早日實現排便自控,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此外,訓練中需要注意以下幾點:①直腸刺激:每天定時的用手指給予患者直腸壁黏膜感受器刺激,能夠產生類似糞便的刺激,經脊髓腰骶神經的初級排便中樞傳達至大腦皮層,產生便意及排便反射;②規律作息:要幫助SCI患者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保證正常飲食是加速腸道功能恢復的基礎;③飲食調節:在患者腸胃功能完全恢復之前,不宜食用過多的粗纖維食物,脊髓損傷所致的腸道括約肌功能失常采用增加纖維攝入的方式并不能改善大腸的運動功能,反而會阻塞腸道加重便秘,因此可選用早晚飲用蜂蜜水的方式來促進排便。
綜上所述,腸道功能訓練措施用于脊髓損傷患者能夠有效地改善患者的排便控制,使患者能夠更好地克服脊髓損傷所造成的腸道功能障礙,且有效地提高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值得在臨床上推廣和應用。
[參考文獻]
[1] 寧寧. 骨科康復護理學[M]. 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12:30-31.
[2] 吳紅瑛,范建中. 151例外傷性脊髓損傷后截癱患者病因學研究[J]. 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07,29(6):395.
[3] 彭小苑,谷忠建,黃麗嬌. 改良式護理干預對脊髓損傷患者便秘的影響[J]. 當代護士(下旬刊),2012,8:69-70.
[4] 徐明春. 不完全脊髓損傷致神經源性腸道功能紊亂的康復護理[J]. 吉林醫學,2010,30(19):3169-3170.
[5] Lamas K,Lindholm L,Stenlund H,et al. Effects of abdominal massage in management of constipation—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rsing Studies,2009,46(6):759-767.
[6] 周淑平. 早期護理干預對脊髓損傷患者康復的效果觀察[J]. 當代護士(中旬刊),2008,(12):26-27.
[7] 葉紅明. 急性脊髓損傷的病理機制及中藥治療進展[J]. 浙江中西醫結合雜志,2009,19(2):127-129.
[8] 徐青,高飛,王磊,等. 脊髓損傷后腸道功能障礙:美國臨床實踐指南解讀[J]. 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0,16(1):83-86.
[9] 鄒麗娟,王媛媛,王若雨,等. 順鉑和蓋諾化療對脊髓損傷的實驗研究[J]. 實用癌癥雜志,2011,1(9):1-4.
[10] Mun JH,Jun SS. Effects of carbonated water intake on constipation in elderly patients following a cerebrovascular accident[J]. J Korean Acad Nurs,2011,41(2):269-275.
[11] 逯曉蕾,李建軍,杜良杰,等.脊髓損傷后腸道功能的變化[J]. 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0,16(8):758-760.
[12] 張紅,劉戰立,常山,等. 經前后路手術治療胸腰段骨折伴脊髓損傷88例療效分析[J]. 海南醫學,2012,23(21):68-69.
[13] 朱清有. 80例脊髓損傷患者腸道管理的臨床效果觀察[J].當代護士(下旬刊),2010,(3):40-42.
[14] Lamas K,Lindholm L,Engstrom B,et al. Abdominal massage for people with constipation:A cost utility analysis[J].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2010,66(8):1719-1729.
[15] 陳紅霞. 脊椎損傷患者腸道功能重建[J]. 吉林醫學,2013,34(17):3460-3461.
[16] 麥慧英,藍柳紅,方永琴. 脊椎損傷患者腸道康復護理效果觀察[J]. 當代醫學,2011,17(23):11-12.
(收稿日期:2014-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