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婧
摘 要:職業心理素質是每個人生存發展的重要條件,對于大學生來說較高的職業心理素質是適應社會發展、解決自身就業問題的根本保障。當前無邊界職業生涯時代已經到來,它預示著大學生將會面臨著更多的職業生涯挑戰,對于大學生職業心理素質有了更高要求。該文結合我國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學校職業教育的實際,具體分析了在無邊界職業生涯視角下我國大學生心理素質存在的問題,并就如何增強大學生職業心理素質以有效適應職業發展需要提出了相應建議。
關鍵詞:無邊界職業生涯 大學生 職業心理素質 建議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5)06(c)-0043-01
1 無邊界職業生涯概述
無邊界職業是指在職業生涯中,由自愿或非自愿的原因引起工作單位、雇傭關系、工作時間和地點、工作方式和內容等經常變化的一種現象和過程,它往往造成信息和知識的不斷積累,尤其是隱性知識的積累。而無邊界職業生涯的概念是由研究人員Arthur提出,它是指突破了單個就業環境范圍的眾多就業機會的總和,它強調主體就業能力的逐步增強,反映了員工在各種類型組織當中保持連續就業的一種狀態。
在無邊界職業生涯時代,一輩子一份工作的思維理念已經過時,社會要求員工能夠在不同的組織、職能、專業、崗位之間流動,此時對于勞動者來說,擁有較強的職業心理素質以應對職業變動就顯得尤為重要。
2 無邊界職業生涯視角下大學生職業心理素質存在的問題分析
2.1 知識面較為狹窄
當前,一些大學生的知識面不開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不足。大學生在研究分析某一問題時,只是局限在具體學科之內,而企業要求解決的問題很多都是涉及不同學科領域的知識,問題帶有明顯的跨學科性質。大學生只是知道自己本專業內部的知識,而對于相關學科知識則了解不多,這就造成大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較低。
2.2 創新能力不足
大學中的各類學習與考試主要是復述與模仿,是對別人的研究成果與結論進行復述,從而來解決已經解決的問題。而企業中出現的問題很多都是沒有現成答案的,各個企業的生產運營情況是不同的,出現問題的原因也存在著差異,這就要求大學生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能夠千篇一律,要能夠創造性的解決一些還沒有解決方案的問題,而在這方面大學生還存在著不足。
2.3 應變能力較差
大學生在學校中所學習的知識大多是純理論性質,與企業實際經營結合的比較少,這就使得學生的思維、行為模式呈現出規范與格式化的特點。企業的實際經營環境較為復雜,變化發展較快,要求企業在運作過程中打破常規,尋求創新發展,對于一些復雜的問題,要能夠透過現象看本質,進行簡化處理,工作人員要結合自己的知識與實際工作經驗,科學應對。而剛畢業不久的大學生,接觸到的工作內容還不是很多,工作經驗不足,在快節奏的工作環境下,常常難以適應,工作壓力較大。
2.4 社會交際能力不足
與企業的老員工相比,在人際交往上,除了工作上交往外,剛剛入職的大學生在非工作關系上的交往不是很多,同事之間的交流比較少,彼此缺乏了解。有的企業也認識到了這些問題,通過組建俱樂部、集體活動等方式,創造機會來推動員工之間的交流與了解。但是由于消息渠道較為閉塞、活動參與積極性不高等因素的影響,大學生沒有能夠很好地利用這些資源。他們對于工作之外人或者事情的關注度不高,對于同事的知覺比較少,不想主動了解周圍的人或者事情,與同事缺乏情感溝通,個人對于企業的歸屬感不強。
3 無邊界職業生涯視角下大學生職業心理素質提升的對策分析
3.1 學校教育應該樹立“實戰應用型”人才培養觀念
學校應該根據市場對大學生的要求,課程的實用性,來針對性地建設課程。在提升大學生的心理素質應該以確立“實戰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為前提,在教學中設置職業生涯課程,推行創新教育,將理論與社會實踐緊密的結合起來,加強較差學科知識的傳授與指導,在潛移默化過程中將創新觀念融入到課堂當中,不斷擴大大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真正做到提高學生綜合業務素質與實戰技能,以適應已經來到的“無邊際職業生涯時代”和未來市場營銷實際工作的迫切需要。
3.2 優化教學方式
口頭講授法是當前大學課堂教育的基本方式,它能夠使得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了解大量的學科知識,但是這種教學方式學生較為被動,思維受到限制,導致學生的創新能力、動手動力不足。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探索新的教學方式,通過情景模擬法、案例分析法綜合模擬實驗法、社會調查、實習等方式來對大學生開展職業心理素質訓練,讓學生分別扮演不同廠商、生產者、消費者等不同角色,給教學相關知識點創設一個生活化的理解平臺,在演練中學習,在演練中提高實踐技能。引導學生進行積極大膽的思考,給予學生更多表明自己觀點與展示自己能力的機會,培養其解決實際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提高其工作上的協作意識。
3.3 加強校企合作,提升工作應變能力
畢業設計與實習是學生的一個較為重要的實踐教學環節,是學生所學理論知識與企業生產實際相結合的過程,它為提高學生們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創新精神、學習人際交往技能及走上工作崗位奠定了堅實基礎,學校應該予以重視。具體地學校要加強校企合作,積極構建校外實習基地,使得學生有走出學校進行實習鍛煉的機會;本著互惠互利的原則,為實習單位提供一些服務,從而激發實習單位的參與積極性,例如通過人員培訓、提供進修機會、技術轉讓等方式實行技術支持等,構建良好的校企合作關系;在實習教學過程中,增強學生對于實習教學的指導,通過實際操作、提問、團體討論、解答等環境來提高學生對于企業生產過程中關鍵細節、技術方面的了解,啟發學生結合自己的理論知識來提出解決方案,從而提高整個校外實習效率。
3.4 推動學生積極參加社團文化活動
大學校園的社團文化活動為大學生們提供了各種實踐交際機會,學校應該鼓勵學生參加各項體育文化活動,從而來提升大學生的職業心理素質。大學社團一般是全校性質的,它突破了專業、班級、院系的限制,擴大了學生的交際范圍,通過這種跨組織的交流與溝通,使得大學生能夠正確處理較為復雜的人際關系,培養其人際交往能力。通過參加社團文化活動,來感化與引導有心理障礙、內向、性格孤僻的學生,提高他們的心理歸屬感,使其形成健康的人格。高校需要充分認識到社團在大學生素質教育當中的作用,加強學生社團管理,幫助其解決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老師也需要積極參與到學生社團當中,給予社團活動指導性或者顧問性的建議,促進社團活動的有序開展,提升學校社團活動影響力,吸引學生積極參與。
參考文獻
[1] 竇春玲.大學生無邊界職業生涯規劃[J].江蘇高教,2008(6):104-105.
[2] 呂杰,徐延慶.無邊界職業生涯研究演進探析與未來展望[J].外國經濟與管理, 2010(9):37-44
[3] 汪如鋒.拓展訓練對提升大學生就業素質的實驗研究[J].邊疆經濟與文化,2010(7):129-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