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驥
摘 要: 師愛是人類崇高而美好的感情,它具有高度的原則性,廣泛的社會性,嚴密的科學性。它是教學成功的保障,是激勵學生求知上進的“催化劑”,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條件。
關鍵詞: 師愛 原則性 社會性 科學性 心理基礎
所謂師愛,就是教師在施教過程中對學生、對教育事業產生的一種至誠而又美好的感情,它是師生之間純真而又高尚的關系的升華,是圣潔的師魂的具體體現。因此,深刻認識師愛的內容、特點及其作用對于進一步深化教學改革,培養21世紀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義。
一、師愛的內容及特點
師愛是人類崇高而美好的感情,它比母愛和友愛更具有廣泛的社會意義。嚴格說來,它不僅是一種單純的情感,而且是通過理性培養起來的一種社會責任。在我們國家,教師愛學生是教師忠誠于人民教育事業的一種表現,是一種帶有獻身精神的、高尚的職業道德。
師愛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社會,有其不同的內容、不同的目的。我們是國家的人民教師,被譽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愛學生的目的是把學生培養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新人。我國教育家夏丏尊先生曾作過一個形象的比喻,他把學生比作一個水池,教師對學生的愛是水,學生就是池中的魚。學校教育如果沒有對學生的愛,就成了無水之池,作為魚兒的學生,在無水的池里是無法成長的。因此,無論什么時代,無論哪個階級的教育,無不把熱愛學生作為最基本的教師道德規范。社會主義人民教師更應該自覺遵循這一道德規范和教育準則。師愛是打開學生心靈大門的一把金鑰匙,教育中的一切技巧和方法,離開師愛都將變得蒼白無力。
1.師愛是建立在尊重學生自尊心基礎上的愛
自尊心,人皆有之,它是一種精神支柱,沒有它人就會頹廢。青少年時期的學生,思想活躍,情感豐富,但是對于事物的認識又往往片面偏激。一旦自尊心受到傷害,他們的情感就會像火山一樣噴發而出,其任性、固執和明知故犯的行為便會隨之而來。所以,教師要耐心、冷靜,學會尊重學生,理解學生,多聽取學生意見,給他們更多的啟發、關切和期待。對于優秀的學生,既要鼓勵,又要幫其找出差距,使其迅速發展。對于犯了錯誤的學生,盡可能讓他們多訴說內心的苦惱,然后用朋友般的點撥性語言推動他們,讓他們逐漸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沿著老師的指向思考。對于頑皮的學生,應該采取多鼓勵少批評的方式,以保護他們的自尊心。批評時不能諷刺挖苦,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這是因為啟發人心的一句“良言”能激發和調動學生美好善良的情感,使他們感到親切、舒暢和愉快,他們就會尊重老師,接受老師的意見,自覺仿效教師的優良品德和行為。總之,只有建立在尊重學生自尊心基礎之上的愛才是真正的師愛。
2.師愛具有高度的原則性
師愛是具有高度原則性的愛,它以培養21世紀新型人才為自己的神圣使命,以對學生高度的負責精神為情感的基礎。這種對祖國的希望,對人民的重托的深刻理解,培養了教師的責任感和事業心,同時產生了師愛這種高尚的情操。師愛的這一特性也調節著教師施愛的高度,要求教師高瞻遠矚地期望學生成才,無論什么場合都把培養人的職責放在個人利益之上,心甘情愿地、無私地把自己的智慧和畢生精力貢獻給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堅持不懈地指導學生沿著教育方針規定的方向發展,對學生嚴格要求,嚴格訓練,公平合理,實事求是。
3.師愛具有廣泛的社會性
師愛具有廣泛的社會性,教師所愛的對象,是所教育的全體對象,要求教師面對全體學生,不能厚此薄彼。另外,師愛不是出于個人得失的愛,也不是因為學生形象美,行為舉止合乎自己心愿的偏愛。無論對待學生作業,課堂提問,考試閱卷,還是在評模、評優問題上,教師都要出于公心,一視同仁,一概施之以愛。教師要以社會主義的道德原則為指導,對全體學生負責,防止偏愛,這也是師愛區別于母愛、友愛及其他愛的一個重要方面,同時,是教師受到社會尊重的一個重要原因。
4.師愛具有嚴密的科學性
師愛的科學性表現在教師具有辨證的學生觀,能堅持按科學的原則育人。既然教育的目的最終是把學生培養成為祖國建設所需要的新型合格人才,那就決定教師必須全面、客觀地認識學生,尤其是對有缺點、犯錯誤的學生能夠公正地看待,并按照科學的原則育人,把喜愛與嚴格要求結合起來。師愛的這一特點調節著教師施愛的適度,要求教師對學生愛中有嚴、嚴中有愛,愛而不溺、嚴而有格。要善于支配自己情感的傾向,節制自己情感表現的方式和分寸,既要防止對學生不分是非地濫愛和嬌慣放縱地溺愛,又要防止那種諷刺、辱罵、簡單粗暴的行為。
二、師愛在教學中的作用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師對學生由衷的關懷,是教育才能的血和肉。教師熱愛學生、關心學生是教師素質中一種起決定作用的品質,是教育藝術的基礎和前提。師愛在教育過程中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重要作用。
1.師愛是取得教學成功的心理基礎
青少年學生在學校學習,其心理機能尚未完全成熟,離開父母的孤獨和無助,思親戀家的苦悶,往往造成感情上的脆弱。俗話說得好:“在家靠父母,在校靠師長。”只有教師才能給他們溫暖和愛撫,撫平他們內心的創傷,蕩平感情上的波瀾。因此,學生進校后,渴望得到老師父母般的愛,師愛便是打開學生心靈之窗的鑰匙。馬克思說:教育學生只有以愛換取愛,愛才能影響學生。實踐證明,一旦老師贏得了學生的尊敬、愛戴和欽佩,學生就樂于親近他,也就愿意“信其道,聽其言,遵其囑”,心悅誠服地接受教導,從而完成教學任務。
2.師愛是獲得教學成功的保障
教學是在師生交往中共同完成的,師生情感交融是思維共鳴的前提,也是激發學生刻苦學習,不斷提高學生成績的重要渠道。教師從事著光輝而又神圣的職業,之所以光輝,就在于她“點燃自己,照亮別人”;之所以神圣,就在于她具有“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燭成灰淚始干”的獻身精神。因此,只有那些對教育事業認真負責、任勞任怨、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人,才能勝任教師工作,只有這樣的教師才能感染學生,贏得學生的尊敬和愛戴,并在學生的心目中留下親切的教師形象。建立師生情感共融關系,激發學生的學習激情,充分利用情感效應,對于教學工作的順利進行并取得良好成效具有重要意義。
3.師愛具有強大的教育力量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是教師的形象。所以教師的職責不僅是給學生傳授文化科學知識,而且要精心塑造他們的品德和性格,要教育他們像“楷書”一樣,橫平豎直,堂堂正正地做人。青年學生模仿性強,熱情高,善于學習,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可能給他們留下深刻印象,對他們的思想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師時時處處都必須注意自己的形象,在工作中嚴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則,身體力行,注意教育方法,切忌態度粗暴。有些后進生,可能會有“破罐子破摔”的思想,而圍繞他們的又往往是批評、指責和嘲諷。如果教師以極大的熱情幫助他們,竭力尋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加以誘導、鞭策和表揚,就易于恢復他們的自信心,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點燃其智慧的火花。甚至還會使這星星之火燃成燎原之勢,揚起進步的風帆,直達勝利的彼岸。
4.師愛是激勵學生求知上進的“催化劑”
教學活動是教與學的“雙邊”活動,其中既有知識信息的傳遞和交流,又有心靈深處的情感接觸,情感則是聯系“雙邊”活動的紐帶。如果教師能夠正確把握情感,完美地將情感貫穿于教學過程中,并適時地將其傳達給學生,做到以情動人,則會使學生受到激勵和感染,得到精神上的滿足,與教師結下珍貴的師生友情,在二者之間筑起一道牢不可破的“心靈橋梁”。這時,學習過程中的緊張恐懼心理也就不復存在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定會激發起來。為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課堂上應該盡量為每一個學生提供發言機會。如果回答錯了,那么也應該讓他們講下去,不要中途打斷他們的思路,否則,可能會影響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對于他們的錯誤,不是不聞不問,而是給予啟發,使其通過思考發現錯誤并加以改正,以增強學習的勝任感和成功感。成功會給學生帶來心理上的愉快,愉快的情緒能促進師生情感的接近。因此,教師需從多方面下工夫,努力拓寬學生愛學的路子,以真誠的師生之情激起他們情感的浪花,使他們真正形成“天生我才必有用”的“大人才觀”,使廣大學生學有方向,學有動力,增強自我有效感。這時教師提出的要求就容易轉化為學生的學習需要和動力,成為激勵他們積極向上的“催化劑”。
5.師愛能給學生創造成功的機會
課堂上,教師對學生的一舉一動都要熱情關注,對于優秀的,要給予肯定、贊揚和鼓勵。正是這些贊揚和鼓勵使學生產生成功的喜悅,從而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對知識的渴求。教師在教學全過程中,要經常運用鼓勵手段,以滿足學生的合理要求。比如:贊揚的點頭、肯定的目光,令人喜悅的手勢,等等。即使學生回答錯誤,也要耐心誘導,鼓勵思考,摒棄“一錘定音”的做法。學生在得到贊揚和鼓勵后會激起對教師的真誠的尊敬和信賴,從而堅定學習的信心和決心。如此日積月累,良性循環,成功率就會越來越高。對品學兼優的學生來說,這并非難事,而對某些差生卻不是那么容易,要求教師對這部分學生更應該耐心施教,多加鼓勵,努力讓每一個學生抬起頭來走路,在不同層次上都體會到成功的愉悅,使學生的潛能得到充分發揮。
6.師愛能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師愛的特點,決定了教師既要把無私的愛奉獻給學生,又要嚴格要求學生,因勢利導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青年學生的靈魂本來是天真純潔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必須教育他們努力做“四有”新人,防止污穢的觀念占領其思想領域。但是不能借口嚴格要求而對學生冷若冰霜,應該嚴中有愛,一分嚴格之水,要攙上九分感情之蜜,才能釀成教育的甘露。因此,教師應該在感情上愛學生,在教育上嚴格要求,以防止他們在無形中走下坡路。正確的人生觀的樹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經常教育,需要付出大量心血去培育,這就要求教師懷著熾熱的感情,真心實意地從生活上、學習上、思想上各個方面無微不至地關心他們,愛護他們。愛產生責任心,嚴產生好效果。魯迅在日本學醫時畫錯了一條血管,藤野先生和藹地對他說:“你將這條血管移了一點位置——自然,這樣一移的確比較好看,然而解剖不是美術……現在我給你改好了。”這幾句普通的話打動了魯迅的心,使他終生不忘,以至于藤野先生改正的講義魯迅一直收藏。
7.師愛是順利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條件
教師熱愛學生的過程,是師生情感交流的過程。教師在教育工作中,只有對學生抱有強烈的愛,誠摯的友善,平等的尊敬,才能引起學生對教師的尊敬、信任和親近,才能創造教育學生的感情基礎,營造有利于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良好教育氛圍。渴望得到教師的愛護、關心和尊重是全體學生普遍的心理特征。在教育實踐中,倘若教師把愛生情感“投射”到學生心里,比如教師對學生投去一個充滿信任的殷切的目光;一張和藹可親的笑臉等,都會在學生心中激起波瀾,如同三月和煦的陽光,一掃早春二月的寒意,溫馨暖和學生的心田,師生間就會有心心相印的體驗。師生感情上的一致性,會引起雙方信息的“共鳴”、“共振”,這時學生的可接受性最強,教育效果也最佳。這就是說,教師教育學生,首先要動之以情,以情感人,以感動為先導。其次要把動之以情與曉之以理結合起來,做到情理交融,情通理順。這樣,教師的愛就有了深厚的理性基礎,促進學生態度的轉化和思想的認同。教師只有深入學生的內心世界,對學生傾注愛的暖流,學生才會把教師看做是知心朋友,愿意談自己的真實思想,教師才能有的放矢地對學生進行教育,思想工作才有實效。
總之,純潔、無私、高尚的師愛是保證教學成功的基礎。一名忠誠于人民教育事業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把一顆赤誠的愛心獻給學生,營造一種輕松和諧的教學氛圍,從而提高教育質量。否則,就不能成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也不能圓滿完成教書育人的神圣使命。
參考文獻:
[1]石中英.教育哲學導論[M].北京:北師大出版社,2004.
[2]弗洛姆.《愛的藝術》[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8.
[3]張志平.情感的本質與意義[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4]亞米契斯.愛的教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5.
[5]安東尼·華爾士.愛的科學[M]北京:團結出版社.1999.
[6]孫磊.論教育愛[J].天津師范大學,2008(06).
[7]趙國忠.教師最偉大的智慧[J].人民科學教育,2012(11).
[8]鄭俊芳.走出師愛的誤區[J].教育理論,2012(11).
[9]梁亞彬.師愛的真諦[J].學科教育,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