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曉芬

【摘要】只要是正確的歌唱,就離不開歌唱共鳴。我們要運用歌唱共鳴,首先要了解歌唱共鳴的概念。本論文旨在讓讀者從理論上了解歌唱共鳴的相關理論知識。
【關鍵詞】歌唱共鳴;作用
一、歌唱共鳴的概念
歌唱共鳴指的是歌唱時,由于氣息沖擊聲帶振動而發(fā)出的聲音同時引起了人體內各個共鳴腔體產(chǎn)生共振的現(xiàn)象。[1]在歌唱共鳴中,發(fā)聲體是聲帶,傳播媒介是人體內的空氣,諧振體是歌唱共鳴腔內的空氣柱。
二、歌唱共鳴腔的分類
歌唱共鳴必須在歌唱共鳴腔內完成,在中國民族唱法中,我們一般把歌唱共鳴腔分為四大類,即胸腔共鳴、咽腔共鳴、口腔共鳴、頭腔共鳴。
圖1 胸腔 圖2 口腔
(一)胸腔共鳴
胸腔(見圖1)是指聲帶以下,橫膈膜以上的胸廓部分。胸腔的中央是胸骨,兩側由12對半圓形連接胸椎和胸骨的肋骨圍成,位于胸骨左側的肋骨叫做左肋骨,位于胸骨右側的肋骨叫做右肋骨,肋骨間由內肋間肌和外肋間肌附著,整個胸腔就像一只鳥籠。我們在運用胸腔共鳴發(fā)低音時,胸口會產(chǎn)生“嗡嗡”的振動感。它是固定的、不可調節(jié)的歌唱共鳴腔。
(二)口腔共鳴
口腔(見圖2)主要包括硬腭、軟腭、唇、齒、舌、懸雍垂、扁桃體。它是個可變性很強的立方體空腔。軟腭和硬腭構成了口腔的上腭部分。人體在歌唱時,由于硬腭和軟腭抬起的高度及對聲音反射角度的不同,會產(chǎn)生不同的聲音效果。舌體可以抬高、放平、伸出、后退等等,非常自由,舌尖更是靈活無比。舌的動作既和語言有直接的關系,又對聲音的音色產(chǎn)生至關重要的影響。口腔共鳴在說話中用得很多,聲樂初學者們也比較偏愛這種共鳴,但是經(jīng)過長時間的學習體會,我們會逐漸意識到:人體各個歌唱共鳴腔在歌唱發(fā)聲時會按照一定的比例協(xié)調運作,那樣發(fā)出的聲音才會和諧感人,口腔共鳴用多了就得不到這種聲音效果。
圖3 咽腔
(三)咽腔共鳴
咽腔(見圖3)位于聲帶以上,由真假聲帶之間的喉室和以上的咽管組成。喉咽腔是指喉頭上面對著會厭和舌根的一段咽管,它是離發(fā)聲體(聲帶)最近的一個管狀腔體,它的管前壁主要由會厭軟骨構成,后壁是由咽管中的下咽縮肌組成。口咽腔是指口腔后面的一段咽管,它的后壁由咽中縮肌和一部分咽上縮肌組成,前壁的下部有舌根,左右是鄂弓,它是形成元音的重要管狀腔體。19世紀聲樂權威M·加西亞認為:“歌唱者真正的嘴應是口咽”。在中國民族唱法中也是如此。鼻咽腔是鼻腔后面的一段咽管,它的后壁由咽上縮肌組成,前壁是軟腭后面的懸雍垂,它是連接頭腔共鳴最快捷的通道。咽上縮肌、咽中縮肌、咽下縮肌的伸縮性很強,它能改變歌唱管道的形狀,控制肌肉的松緊度,有效地改變聲音的音色和音質。
(四)頭腔共鳴
頭腔是位于頭部的腔體。有的人把頭腔共鳴稱為“面罩共鳴”,也有的人把它稱為“面罩唱法”。“面罩唱法”是19世紀流行于法國聲樂界的一種唱法,它要求演唱者在發(fā)聲時能夠感覺到兩眼與眉間處有輕微振動感,仿佛把聲音集中在“面罩”里。[2]它是固定的、不可調節(jié)的歌唱共鳴腔。帶有頭腔共鳴的聲音明亮、輝煌、具有極強的穿透力和表現(xiàn)力。
三、歌唱共鳴的作用
歌唱共鳴在聲樂演唱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果說聲帶是歌唱的本錢,氣息是歌唱的基礎,音色是歌唱的衣裳,那么歌唱共鳴就是歌唱的守護神。只要是正確的歌唱,就離不開歌唱共鳴。
(一)歌唱共鳴有統(tǒng)一聲區(qū)的作用
大部分聲樂初學者都會陷入真假聲銜接不順暢的困擾中,只有當我們掌握了如何運用混合共鳴的方法,協(xié)調好胸腔共鳴、口腔共鳴、咽腔共鳴、頭腔共鳴的比例關系,才能使真假聲的銜接順暢,達到聲區(qū)統(tǒng)一的效果。
(二)歌唱共鳴有擴大音量、美化音色的作用
沒有受過聲樂訓練的人完成依賴聲帶本身發(fā)出的聲音,其音量小而且沒有良好的音質,所以在歌唱中,我們必須通過人體共鳴箱來擴大音量和美化音色。在中國民族聲樂演唱中,良好的音色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音色的好壞以及不同的變化,歌唱共鳴都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三)歌唱共鳴有保護聲帶,延長歌唱壽命的作用
聲帶是聲樂演唱者的本錢,是從事聲樂演唱事業(yè)的重要條件。學習聲樂的道路是艱辛曲折的,有一部分聲樂學習者由于種種原因沒有掌握正確的發(fā)聲方法,尤其是正確地運用歌唱共鳴的方法,以至于聲帶出現(xiàn)了病變,遺憾終生。
四、結語
在中國古代就有“聲如洪鐘”、“響遏行云”、“繞梁三日不絕于耳”的說法,這說明了在中國聲樂演唱中,歌唱共鳴的運用有著悠久的歷史。歌唱共鳴的運用是歌唱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想獲得良好的歌唱共鳴就要經(jīng)過長時間艱苦、枯燥的練習才能實現(xiàn)。
參考文獻
[1](美)維克托·亞力山大·菲爾茲著.李維渤選譯.訓練歌聲(第一版)[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3.
[2]王寶璋著.咽音技法與藝術歌唱[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
[3](蘇)那查連科著.歌唱藝術[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