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
摘 要: 經過幾年的努力,小學各學科的素質教育已得到各方面的重視。素質教育倡導小學生的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思想品德學科在素質教育中處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論述了小學思想品德與社會學科的開放式教學,旨在通過一系列的研究為學生創設一個開放式的教學環境,讓學生在適宜的課堂氛圍中快樂地學習和成長。
關鍵詞: 思想品德與社會 開放式教學 評價內容
小學思想品德與社會是一門理論結合實踐的學科,但是從現階段的小學思想品德與社會的教學中我們不難發現,“重理論,輕實踐”仍然是最為突出的問題。因此,在思想品德學科的教學中,我們不僅要讓學生“知”,更要讓學生“行”。為了實現這一教學目標,我認為開放式的教育模式是必不可少的,我們應該積極響應素質教育的號召,以開放的思想和模式為小學生的學習鋪出一條堅實的道路。
一、小學思想品德教學存在的問題
1.落后的教育觀念
小學思想品德的任課教師大多數是由年齡較大的教師或者是其他學科的教師擔任,年齡較大的教師往往有著相對落后的教育理念和教法,很難讓緊跟時代潮流的小學生信服,甚至存在一些價值觀上的差異和語言溝通上的障礙,教師“一支粉筆、一言堂”的教學模式逐步讓思想品德課程步入教學的低谷。兼任多科教學的教師由于缺乏時間為思想品德課程的教學做好準備,更沒有多余的時間來考慮自己的教育觀念是否落后。由此,當學生長期處于傳統落后、單一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模式下,小學生對思想品德學科的興趣和對學習的積極性便逐漸地消失殆盡。
2.單一的教學形式
目前,小學思想品德學科沿襲以教材為核心,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學生是教師課堂教學的“棋子”,學生的思想和行為要時刻緊跟教師的步伐,一不留神就會跟不上教學進度。比如學習“介紹自己的家鄉”時,教師就會嚴格按照教材中安排的順序,從家鄉的過去、現狀到未來進行嚴格的教學,針對教材上的具體內容,教師往往以復述和學生朗讀的方式機械地傳授有關知識。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并沒有從內心深處了解自己的家鄉,而是一遍又一遍地記憶教材中家鄉的模樣,那些讓學生畫畫家鄉、描述家鄉、演示家鄉等新型的教學形式則成了學生眼中可望而不可即的“影子”,久而久之,學生聽講的興趣和創新思維的火花逐漸地化為泡影。
3.閉塞的教學內容
思想品德這門學科強調對學生的德育,換句話說,只要是幫助學生良好德育形成的內容都可以作為思想品德課程的內容。而事實上,目前小學思想品德課程的教學并非如此,教師以教材為核心,萬變不離教材。教師只知道機械地復述教材上的內容,在內容的選擇上很少考慮學生的愛好、學生的需要和教學的需要,限制了學生的學習范圍,影響了德育效果。
4.低效的評價方式
小學思想品德學科評價的低效性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往往千篇一律,如“很好”、“不錯”、“真棒”等這類缺乏針對性的評價。從教師的評價中,我們難以發現評價學生的原因和意圖何在,很多時候評價只是教學的簡單形式,達不到評價的真正目的。比如在學習“夸夸我自己”時,教師讓學生夸夸自己,有的學生這樣說道:“我會幫助爸爸媽媽做家務,我也會按時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爸爸媽媽和老師都夸我是個好孩子。”對于學生這樣的回答,教師只是簡單地說“回答得不錯”,卻不知學生不錯在哪里,學生值得表揚的地方在哪里,這樣的評價是無趣而低效的。但是即使很多教師意識到了這一點,也找不到有效的解決辦法,從而使得評價一直處于低效的狀態。
二、實施開放式教學的有效策略
1.教學觀念的開放式
先進的教學觀念是思想品德教學的基礎,也是思想品德教學的精神支柱,教師只有通過現代化的教學觀念,體現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才能為實現高效的思想品德教學打下堅實的基礎。作為小學思想品德課程的教師,我認為小學生完全有能力掌控思想品德學科的學習。比如在學習“家庭因我而美麗”時,沒有必要非要讓學生按照教材安排的順序機械地學習。在教學中,我先讓學生給自己的爸爸媽媽寫一封信,在信中表達“我能行”的意愿。有一位學生這樣寫道:“媽媽,我已經是小學生了,請你不要每天都幫我穿衣服,我已經會穿衣服了,我相信我能行的。”還有的學生這樣寫道:“爸爸媽媽,我雖然是你們唯一的孩子,但是我并不想做一個什么都不會的小公主,我也可以幫你們打掃衛生的,請相信我。”在學生的表達中,我發現原來我的學生對自己是那么的自信。然后,我選取一部分學生的書信,讓他們在全班同學的面前大聲朗讀,以此滿足他們的成就感。最后,我鼓勵學生將自己的書信朗讀給爸爸媽媽聽,讓他們聽到自己的心聲。在我的提議下,不少學生都在爸爸媽媽面前大膽地吐露了自己的心聲,獲得了爸爸媽媽的一致贊賞。當學生爭先恐后地告訴我他們的爸爸媽媽是如何夸自己的,自己又是如何來證明“我能行”的時,我深深地感覺到這才是思想品德課程教學的初衷,這樣的思想品德課程才有意義。
2.教學形式的開放式
考慮到小學生獨特的心理結構,在教學中,我主張通過多樣化的教學形式來維持學生學習的熱情。比如在學習“56個民族,56枝花”時,我在課堂上播放“愛我中華”這首歌,并讓學生跟著音樂一起學習這首歌。在學唱的過程中,有的學生會感覺教師在陪著自己一起玩,也有的學生會產生走進音樂課堂的感覺,總之,絕大多數的學生都在不知不覺間融入了“56個民族,56枝花”的氛圍。另外,我讓學生進行比賽拼圖的游戲,將分布在不同地區的少數民族完整地拼出來。這樣,學生在快樂的游戲中了解了我國少數民族的地區分布。同時我會鼓勵學生通過自己的方式收集自己感興趣的少數民族的風俗文化,并在全班同學面前進行演講。這樣一堂豐富多彩又不失質量的思想品德課程便在學生的積極參與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教學內容的開放式
開放式的教學內容重在內容社會化,一切與實際生活相脫離的知識都是無用的。所以,在教學中,我會在生活中尋找一些豐富的案例進行教學。比如教學“交通連著千萬家”,在介紹各種交通方式和交通工具的時候,我給學生播放了一個生活中的視頻。視頻描述了在紅燈面前,有人選擇闖紅燈,有的人選擇等待紅燈,有的人趁著黃燈時迅速地跑過,等等。面對這些生活中常見的現象,我讓學生逐個分析視頻中的人的做法是否正確,正確在哪里?是否錯誤,錯誤又在哪里?這種結合生活中實際案例的做法不僅真實地再現了教材的內容,還培養了學生活學活用的本領。
4.教學評價的開放式
在新的教育形勢下,評價不應局限于簡單的“你真棒”、“做得很”、“非常好”等模糊性用語,評價要有針對性的目標。比如上文中提到的學生感興趣的少數民族的演講中,教師應該針對每一個學生演講的具體內容展開細致的評價,不僅要正面評價學生的演講,還要指出演講中存在的一些問題,這樣才能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此外,我還重視學生對學生的評價,在一些活動中模仿“大風車”等兒童綜藝節目的形式,選擇幾名學生作為嘉賓坐在前面,讓他們對同學的表現給予一個公正的評價,以此實現開放式的評價。
總之,只有從觀念、形式、內容和評價等諸多方面進行開放式教學的嘗試和探索,才能從真正意義上實現小學思想品德課程教學的開放性。
參考文獻:
[1]李蓓.思想品德課可以這樣講[N].中國教師報,2004.
[2]羅勤.小學生品德評價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