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海?許濤?穆慶夏
摘 要:在網絡新媒體環境下,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成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網絡人際互動是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理論基礎和實踐需要,深入分析網絡人際互動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關系、實現形式、教育過程等方面的拓展與深化,厘清網絡人際互動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才能更好地對大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引領。
關鍵詞:網絡新媒體;人際互動;思想政治教育;主體;過程
網絡人際互動作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基本視域,是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創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的重要理論基礎。網絡人際互動是網民在網絡社會空間環境中從事的網絡實踐活動,是網絡時代一種嶄新的交往形式,體現的是人通過網絡媒介與人互動、交流的關系。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包括理論創新活動和實踐應用活動的開展,都是在網絡環境下,以人際互動理論為基礎開展的。因此,深入分析網絡人際互動在主體關系、實現形式等方面對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的建構和生成的拓展與深化,探討網絡多媒體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隱性作用、如何增強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時效性,才能更好地對大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引領。
1.網絡新媒體人際互動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拓展
新媒體環境下的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離不開人際互動。網絡人際互動是網絡空間下網民之間社會關系的體現,即網絡新媒體環境、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之間的人際關系。研究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研究網絡新媒體環境下各個主體之間的人際互動關系。
網絡人際互動是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創新的需要。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將現實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照搬到網絡中,而是在網絡人際互動中發現、剖析和把握人之間的關系,結合網絡自身特點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由于網絡新媒體的開放性、自由性、平等性、無界性和及時性,網絡人際互動形式復雜,造成各種思潮泛濫;網絡社會的匿名性造成網絡人際互動的主體在時間和空間上的模糊;網絡的虛擬化強化了人與網絡的互動,卻弱化了現實的人際交往關系。在這樣一種網絡人際互動關系下,思想政治教育的聲音淹沒在網絡思潮中,網絡精神導師和意見領袖不一定是現實生活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分析這種不同于現實生活的網絡人際互動關系,才能更好地進行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創新。
網絡人際互動是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應用的需要。從人際互動的角度,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是研究“人”的問題,不是將人拉回現實,而是研究網絡中雙方或多方之間人際互動的關系,在這個角度上,網絡中的人和現實中的人是辯證統一關系。大學生在網絡中的成長并不是孤立地發展,而是在與網絡環境、其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互動中完成的,因而人際互動是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點和落腳點。而大學生的思想意識、價值取向、行為方式則是在網絡人際互動中表現出來的,在進行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時,應當從互動的角度,提供富有針對性的教育內容和教育方式,因此,人際互動體現了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目標。
2.網絡新媒體人際互動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主體的深化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是網絡環境下人的關系,在人際互動視角下,網絡和人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之間有以下幾個關系。
(1)校園中的大學生和思想政治工作者是新媒體網絡人際互動研究的切入點。在馬克思恩格斯的實踐范式與理論中,人是實踐的人,人是現實的人,正是這種關于人的實踐范式和理論觀點的確立,為我們研究和探討人的問題以及思考網絡人際互動問題奠定了最堅實最科學的基礎。從這個理論命題出發,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切入點就是網絡空間中的大學生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生活在網絡社會并在網絡社會生活中通過實踐活動建立關系、完善個性等完成網絡人際互動。
(2)多重的社會關系(網絡虛擬和現實關系)是新媒體網絡人際互動研究的內在核心。社會關系問題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中最基礎的范疇。校園中現實人(思想政治工作者、大學生)的實踐活動(網絡活動和現實活動)是在互動關系中完成的,而社會關系(網絡和現實中的關系)問題也是網絡新媒體人際互動研究的基本內涵。
(3)現實生活世界(思想政治工 作)是網絡新媒體人際互動研究的歸
宿。回歸生活世界就是回歸人的生存和人的活動本身,是馬克思將“現實的人”作為出發點、社會關系作為主軸進行研究的邏輯與歷史的統一表現。扎實做好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進行網絡新媒體人際互動問題研究的落腳點與歸宿。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將網絡社會生活作為網絡人際互動研究的落腳點,才能真正研究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對于網民(大學生個體)在網絡社會生活世界真正全面成長所具有的實在價值。
3.網絡新媒體人際互動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相互關系的深化
在網絡社會環境中,由于網絡人際互動關系的影響和約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主體(即網絡環境和人)之間有著幾對鮮明的辯證關系。
(1)網絡環境的公共性和人的個體性。從網絡社會空間角度,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網民在任何時空下都能隨時進入網絡空間,大學生和思想政治工作者在網絡環境中對網絡環境的擁有、使用均有一定的個體性;而網絡空間是公共環境,網絡信息的發布、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引導均屬于網絡社會公眾信息領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是面向網絡大眾的一種德育活動。從內容提供上,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的內容是面向大眾的,旨在培養大學生群體價值觀念、道德素養的養成,帶有明確的平等、公開、公益性;而在網絡人際互動中,人在通過網絡獲取信息時,因對教育內容的獲取、理解的個體差異,使得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設計必須針對性滿足大學生個體的需求。而作為人不可分割的教育環境,同樣具有教育性,教育環境以有效地提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為目標,具有明顯的公共性;而由于網絡技術的公共性及大學生的個體性,對于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應對方式和結果的選擇也呈現出不同。
(2)教育環境的豐富性和教育目標的主導性。教育本身作為一種教學活動,是讓教育客體在豐富的教育內容中體驗到教育者既定的觀念和規范。網絡作為一種典型的信息載體,提供了豐富的信息內容,大學生在網絡互動中以沉浸式和角色體驗式完成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體驗。而由于網絡信息的龐雜性,如果大學生僅僅滿足于教育信息內容的感官刺激和信息層面的娛樂性,勢必造成價值觀念的搖擺不定和思想意識的淺顯化。因此,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應當引導大學生高度自覺的內心體驗,引導大學生進行理性反思和自省自查。即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既要符合大學生個體需要,同時必須發揮主導性作用,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
(3)教育內容與實現形式的平衡性。沒有教育內容的豐富性,主導功能將被擱置,沒有教育的主導性,教育內容將會無序化。因此,教育的內容決定了教育目標的實現形式,而教育形式決定了教育內容的設計。而網絡人際互動的多樣性使得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需分層設計,并在形式上區別對待,因為沒有內容的教育是蒼白乏味的,而沒有實現形式的教育是空洞盲目的。
4.網絡新媒體人際互動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深化
恩格斯認為,世界是過程的集合體。而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種過程形式,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現過程中,網絡環境下的教育主體、教育客體和現實意義中的教育者及教育對象卻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統一。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有自己的特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教師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中承擔的教育主客體的功能已經沒有嚴格的區分,而是在人際互動中承擔各自的功能。
(1)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是大學生價值取向、道德素養的形成過程。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應當有自己特定的教育功能,在教育過程中,首先,必須確保教育目標和教育方向的正確性。網絡人際互動要在正確的約束下進行,這就要求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堅持和貫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在網絡開放的環境下,培養大學生的民族感、國家感、道義感。其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還要遵循教育的規律,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是要引導大學生適應網絡社會的發展,因此,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要遵循網民的成長特點。最后,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要通過價值引導活動,努力培養大學生平等、誠信、公正、法制意識,以及引導大學生民主討論、規范言行等。
(2)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學生個體自主形成的過程。實質上,大學生在網絡新媒體環境下,經歷著信息的內化與外化階段,即信息的接受與行為的實現階段。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大學生教育客體將教育內容經過新媒體的平臺重新組合,轉化成個體自身的內在,這個過程是大學生個體自主初步形成的一個過程。如前文所述,教育環境具有公共性,而大學生對于環境的選擇具有個體性,大學生在經過對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注意、理解和接受環節后,形成個體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化。而外化是大學生將內在后的價值、觀念、素養等行為向外部轉化的顯現過程。大學生個體在網絡人際互動中,其價值取向、行為方式總會顯示出一定的傾向性,而在信息內化的逐漸形成中,外化行為逐漸定向,最終形成穩健、成熟的網絡行為,而這時即是教育客體向教育主體轉化的階段。
(3)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確定與轉化過程。大學生為什么上網?答案或許有很多,但從積極的因素考慮,大學生上網無疑是網絡環境中的一種價值探索和自身實現的過程。網絡人際互動發生后,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主體在教育過程完成中是一個連續不斷和循環往復的發展過程。在有引導性和主導性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傳播過程中,任何隱性的受體和客體都能成為教育對象。在大學生教育客體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選擇和接受過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充當著必不可少的教育主體的作用,而大學生成為教育客體。在大學生外化過程中,其穩定而成熟的價值觀念、道德素養在網絡人際互動中發揮著網絡意見領袖的作用,這時候的教育客體完成身份轉化,成為了新的教育主體。這就是大學生作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確定和轉化的過程。
參考文獻:
[1]吳滿意,謝海蓉.網絡人際互動是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基本視域——何以需要、何以可能、何以可為[J].理論與改革,2011(05).
[2]陳茂生.新媒體與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7.
[3]吳滿意.網絡人機互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視域[D].成都:電子科技大學,2011.
[4]石霞香.大學生新媒體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性研究[D].福州:福建農林大學,2012.
[5]申晶晶.新媒體背景下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金華:浙江師范大學,2012.
(作者單位:天津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