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華
摘要:農村集體“三資”是指農村集體資金、農村集體資產和農村集體資源。近年來,隨著社會發展,城鄉一體化統籌工作的推進,民生工程和國家、省級重點項目建設的用地需求日益增加,對加強農村集體“三資”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文章總結大峃鎮當前農村集體“三資”委托代理服務、清產核資、農村財務審計工作中存在的一些問題,通過對存在問題的分析,就如何提升農村集體“三資”規范管理,采用高效運作、有序運行的措施,提高管理隊伍人員的整體水平。提出農村集體“三資”創新管理的對策。
關鍵詞:大峃鎮;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問題;對策
大峃鎮是浙江省文成縣政府駐地,下轄13個社區,98個村居,是文成縣交通、旅游、文化中心。據2013年8月全鎮清產核資數據顯示,全鎮村級集體資金6644.79萬元,其中銀行存款6144.22萬元,現金500.57萬元;資產22743.23萬元,其中固定資產21548.48萬元,在建工程1194.52萬元;耕地、林地、水域等資源面積2532.67公頃。由于部分村對集體“三資”管理不規范,引發了各種社會矛盾,2013年該鎮共發生信訪案件62件,其中反映村級集體“三資”管理問題的22件,占總信訪案件的35.48%。嚴重影響農村社會穩定,制約城鄉一體化統籌的進程。故此,建立高效運作、有序運行的農村集體“三資”管理機制,對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維護社會穩定有重要意義。
一、農村集體“三資”管理中存在問題
(一)固定資產管理賬資不符
在村集體清產核資工作中,部分村負責登記集體資產的干部為了省事,抄報上年度的報表,只登記永久性大件的房屋建筑物等村辦公場所,對桌椅,資料柜等辦公用具和空調、電腦等新增的辦公用品沒有進行詳實登記,而賬上有登記實際已經不存在的資產沒有按規定程序進行核銷,造成賬資不符,導致村級集體“三資”底子不清,產權不明。出現干部平調、侵吞、私分集體資產等違反農村集體資產管理規定。
(二)項目資金管理漏洞百出
農村項目資金包括征地補償費、美麗鄉村、百村整治、轉產轉業、“一事一議”等項目的專項資金。村經濟合作社對項目資金的計劃、使用、核算和防范風險的管理不嚴謹。有的村干部把它作為接待費和村級各項工作經費的支出,有的村干部把經公示村民有異議,正在核準暫存村集體賬戶的征地款挪用,作為民間短期融資無擔保高息周轉資金賺取高額利潤;大發垟、林店尾等村的出納挪用土地補償費,用于購買銀行理財產品、個人轉賬、投資房地產,嚴重影響了項目的順利實施。
(三)村級財務管理體外循環
村干部隨意支配資金,白條子支出現象嚴重,特別是招待費和工程款未開據稅務發票,而以收據或自制領款憑證直接支付,無經手人、證明人簽字,票據入賬手續不完備;一些村主要干部直管村級財務,以個人名義擅自出借或借入資金,在資金收繳和運用上,費用支出直接沖抵集體收入資金,收支均不入賬;有的收取后,私自保管挪用,長期不報賬,債權款項無法回收,部分村出納不按村級財務每月報結一次規定時間報賬,嶼根等村因干部思想不統一,十幾年未向鎮“三資”管理辦公室報過賬。導致集體資金的體外循環。
(四)集體資源管理程序欠缺
隨著城鄉一體化進程的不斷推進,通村道路、農房集聚、工業用地等民生工程建設項目的實施,征用農村集體土地、林地、水域、灘涂等資源的需求越來越大,村干部在處置集體資源的涉及面越來越廣,實際工作中,村組干部在山林、土地、果園、房屋設施等集體資產的發包出租時,不公開公示接受群眾監督,不簽訂書面合同、口說為憑、合同要素不全、條款不清、權利義務不明,導致承包合同難以兌現,集體利益得不到保障。
(五)管理隊伍人員素質偏低
農村出納隨村“兩委”換屆而換人,基本上沒有經過專業培訓,缺乏集體財務管理的專業技能,他們只記現金日記賬,不記銀行存取款日記賬,不知道村集體銀行賬戶基本信息,不能及時提供村經濟運行信息,更談不上為村經濟發展決提供策依據,造成村財務管理工作連續性差,農村“斷頭賬”常出不窮。
(六)村監會責任意識不強
村監督委員會和社監會成為象征性的機構,部分村“兩監”主任文化程度不高,責任意識不強,有的法制觀念淡薄,沒有認真履行權利和義務,對村集體“三資”支配和運行只注重賬面的平衡關系,忽視了它的合法性和合理性,監管不到位,民主監督的作用得不到有效發揮。
二、農村集體“三資”創新管理的對策
(一)核實“三資”基礎數據,健全規范管理臺賬
鎮政府成立村集體“三資”清產核資領導小組,負責在清產核資過程中協調和各種矛盾處理工作;由鎮農村集體“三資”管理辦公室牽頭,對全鎮各村現有的“三資”進行產權界定與評估,明確其存量、結構、分布和運用效益,按規定程序及時核銷賬物不符的資產臺賬,將產權清查結果按科目分類進行全面詳實登記造冊并公示。經公示無異議后,輸入“三資”管理平臺,及時反映資產的使用及其變動情況,確保集體資產的安全和完整。為健全農村集體“三資”管理臺賬和規范農村“三資”管理奠定基礎。
(二)完善管理機制,落實代理監管職責
實行政、經分管機制,建立土地、經濟、股份合作社,負責村“三資”經營、使用、管理的日常工作。形成村集體“三資”配置和財務支出由社管會審批,村委會審核,村務監督委員會監督的管理運行機制。鎮政府建立農村集體“三資”代理服務中心,實行代理服務與監督審核職能機構分設,向社會公開招聘專業技術人員作為農村集體“三資”委托代理會計,農經員負責對轄區內農村集體“三資”代理服務中心人員進行業務指導、監督和單據的審核、檢查等工作。同時組建村級財務審計辦公室,負責對村級財務定期審計、專項重點審計和不定期抽樣審計相結合的審計工作,做到“民主評議,逐月定審,季度復審”。
(三)建立管理制度,規范涉管人員操作程序
建立內部監控制度,制訂《大峃鎮農村集體資金、資產、資源管理辦法》、《大峃鎮違反農村集體資金、資產、資源管理規定責任追究辦法》和《村集體經濟組織會計制度》,明確財務預決算、工程招投標、現金管理、財務審批、收支結報、檔案管理等方面的規范要求。實行“專戶儲存,專賬核算、專款專用”,做到臺賬齊全、日清月結;獨立核算、民主理財;做好數據備份和會計檔案歸檔保管。實行制度管人、規范管事。
(四)創新管理模式,堵塞集體“三資”管理漏洞
按照民主、自愿的原則,實行“村財鎮管,鎮管村用”會計委托代理機制,在保障村集體資金所有權、使用權、審批權、監督權不變的前提下,統一設置賬簿、統一代管村級“三資”、統一使用收入票據、統一開設監管賬戶、統一存檔管理,進行代理記賬的“三資”管理模式。強化會計監督職能,從源頭上預防和治理管理腐敗現象,堵塞農村集體“三資”管理漏洞。
(五)加強村務公開,充分發揮群眾監督作用
按照《村集體經濟組織財務公開暫行規定》及其他有關規定,對村民關心的重大項目和熱點問題要求公開的財務活動要專項公開,重點解釋。嚴格按照公開前經村兩委、村民代表會議、村務監督小組參加,對全部財產、債權債務和有關賬目進行一次全面的核實并表決通過的公開程序,規范管理,并在村務公開欄、溫州市村級便民服務和三務公開信息平臺、觸摸屏聯入網絡查詢系統進行公開;每月向村民公開村集體的“三資”活動情況,接受群眾監督。同時,對財務公開中群眾反映的問題要及時妥善處理,并做到每季度公布一次財務收支情況,年終公布各項財產、債權債務、收益分配、專項資金籌集和使用情況。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創造和諧的農村社會環境。
(六)加強業務培訓,提升“三資”管理隊伍的整體素質
嚴格把好進人質量關對穩定財會人員隊伍,提高財會人員素質至關重要。村級出納人員的選拔要經主管部門統一考試,考察選配并備案,不隨意更換合格的出納人員。財會人員要參加縣級會計證年審和會計后續教育培訓,村報賬員要參加由鎮“三資”管理服務中心組織的會計業務和法制等培訓,通過多渠道、全方位的相關知識培訓,不斷提高村報賬員和代理服務財會人員的業務水平,同時制訂會計崗位制度和村報賬員的工作職責,明確村務監督委員會工作職責和義務;制訂《大峃鎮違反農村集體資金、資產、資源管理規定責任追究辦法》,建立村級集體“三資”管理責任追究制度,實行定期審查。
參考文獻:
牛虎兆.農村集體“三資”管理現狀與建議[J].新農村建設,2011(08).
(作者單位:浙江省文成縣大峃鎮農村經濟管理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