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叢叢
摘要:2014年5月,習近平在考察河南的行程中首次以“新常態”描述新周期中的中國經濟,而后在APEC峰會上系統闡述了“新常態”的內涵及給中國和世界各國帶來的機遇。文章基于此大背景下對中國經濟新常態的產生背景及內涵進行了詳細論述,提出我國經濟現處于新常態過渡期并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將朝著新常態的方向發展的觀點,同時在中國企業的應對策略上提出了合理化建議。
關鍵詞:經濟新常態;企業;應對策略
一、新常態的產生背景
作為近年來被關注的經濟術語,“新常態”最早是由美國太平洋基金管理公司在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之后提出的,表示經濟狀態由繁榮或衰退恢復到正常的緩慢而痛苦的過程。究其根源,最早可追溯到2006年中美大打金融戰上。美國經過兩年的抬高樓市價格和股市飛漲的布局,還未對中國等新興經濟體進行打擊,卻在2008年出現了嚴重的次貸危機。中國的股市經過政策調控,高稅收的樓市限購,使得美國的資本被套。這樣一來,本陷入次貸危機的美國經濟雪上加霜,而中國在此過程中并未受到太大的沖擊。2009年,以希臘為代表的歐債危機爆發,歐洲股市暴跌,歐元匯率下降,美國本想以此收回美元,緩解經濟危機帶來的經濟衰退,但事實上美元卻大量流入了全球實體經濟唯一沒有出現動蕩的中國。中國經濟由于美國大打金融戰的刺激飛速發展,從2009年開始經濟總量飛速增加,增長速度迅猛提高,到2010年超過日本和德國,一舉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在我國,經濟通過一段時間的高速增長,必然會出現“換擋”現象,對經濟發展的速度和模式轉型進行調試。“新常態”則是符合當代中國國情的戰略選擇,它由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進行考察的過程中首次提出。目前,中國經濟處于重要的戰略機遇期,已進入發展的新常態階段,新常態的提出展現了我國國家領導集體對經濟規律的正確認識和尊重,以及對經濟發展現狀的正確評估和預測,是對中國國情的全新揭示。
二、“新”在何處
所謂新常態,就是有異與過去的、持續存在的經常性的相對穩定狀態,意味著中國經濟要擺脫增速偏高、經濟偏熱以及與此帶來的各種社會和環境問題的舊狀態。中國經濟新常態,是基于“三期疊加”(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經濟增長合理區間的限定。這是在對中國經濟國情進行合理分析和判斷后選擇的一種較為合理的、趨勢性的發展狀態,它表示經濟高速發展后的現階段的中國需要一個相對穩定的環境向新常態進行過渡,保持經濟增長控制在上下限之間,即在防止通貨膨脹的前提下,保持經濟平穩增長,實現充分就業。
對新常態的認識可以從以下三個特點進行。
一是經濟增速的新常態,這是中國經濟新常態最基本和最突出的特點。由于經濟發展的潛在增長率下降,社會資源、環境等各方面的壓力增大,我國經濟必然要從過熱的狀態中加以換檔回落,由舊狀態10%左右的經濟高速增長轉為7.5%上下波動的中高速增長,中國GDP增速從2012年起開始回落,2012到2014年上半年增速分別為7.7%,7.7%,7.4%,這是新常態的最好驗證。降增速,提效率。在此過程中,長期的基礎設施的投資(“鐵公基”)、各種生產能力的轉型升級以及居民消費作為中國經濟的三個新增長點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長期過程中,這些新的經濟增長點將會逐漸替代出口和房地產這兩個舊的經濟增長點,使得中國經濟增長速度在波動中保持在穩定水平上。
二是結構調整的新常態。新常態下注重對產業結構進行潛在的、漸進式的優化升級。這種結構調整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由于資源環境等要素的供給約束導致過度依賴于這些生產要素、耗能高、污染大的第一和第二產業所占比重逐步減少,第三產業逐步成為產業主體,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由于制造業生產要素成本的上升、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會保障體系的完善導致的需求結構的優化;由于勞動力數量減少,成本上升,人力資源缺乏導致勞動人員工資提高,收入結構優化,2014年上半年消費對GDP的貢獻率超過半數;由于相關產業和勞動力向中西部的轉移導致的區域結構的協調優化;由于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導致的城鄉結構的優化。
三是驅動因素的新常態。從動力驅動來看,中國經濟將由原來的要素和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舊常態下,中國經過前一個階段(改革開放前32年)的高速發展,過度開墾資源、破壞環境、進入破壞性開采的粗放發展階段,忽視環境保護和人們的生活質量,以犧牲人們的利益為代價,忽視經濟發展規律、自然規律社會規律,新常態的提出使得經濟發展的動力由以要素驅動為主的舊的發展方式逐漸被生產率提高和創新驅動取代,倡導節約、效率、可持續發展。同時,新形勢下,中國過去低廉的勞動力價格等因素已發生實質性的變化,國際優勢不復存在,中國只能通過創新驅動進行變革,增強自身競爭力。
三、中國企業的應對策略
新常態下,對中國企業來說,機遇與挑戰并存。目前中國經濟正處在向新常態過渡的階段,在此階段中政府的各項宏觀調控政策一般呈現“中藥式調理”過程,以“穩宏觀政策,活微觀政策,托社會政策”為主要工作思路,將關注的重點放在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上,放在就業和物價波動指標的“上下限”上,逐步進行政策改革和消化,而中國企業在此過程中,面臨著實現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最大化、產業結構優化調整、生產過剩與消費不足、風險性和不確定性等諸多挑戰,因而企業需要適時而動,有所謀劃,轉變發展策略和方向,適應新常態的要求,提高自身競爭力。
總體來說,企業適應新常態的發展必須要遵循經濟規律、自然規律、社會規律,實現經濟的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和包容性發展,這也是中央對中國企業全面發展的“一體三面”的有力闡述。企業具體的應對措施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一)追求經濟質量和效益,適應新常態
為解決經濟增速下行與質量效益上行的矛盾,對企業來說,需要進行積極主動的調整,適應新常態的變化。企業要徹底摒棄被動等待政策調控的思想,根據中央控制經濟中速增長的政策要求,對自身發展的產業結構、增長模式、競爭優勢進行再定位。另外,企業還要對資產結構進行調整,通過股權轉讓、破產重組等方式對資產進行盤存,淘汰落后的經濟要素,同時放棄一味的進行規模擴張,將重點從控增速轉移到控質量和效益上來。
(二)以增強企業發展活力為重點
國有企業是公有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資產總量和戰略地位突出,因而國家將國資國企的改革和增強企業發展活力放在重要位置。近年來,國資國企改革成功的案例不勝枚舉,既存在以招商銀行為代表的股份制形式企業,也包含以TCL為代表的整體上市實現多種資本共同發展的形式。但總體來說,我國的國企整改還處于探索階段,進程緩慢,企業面對現狀關鍵是要進行產權關系多元化和公司治理的現代化,真正占據市場主體地位,適應新常態的變化。
(三)立足改革創新,重視海外機遇
與發達國家新常態下的經濟疲軟狀況不同,我國在技術和產業升級方面厚積薄發,具有后發優勢,因而在現階段,我國有更好的海外投資機會,因而企業要重視海外機遇,加快海外并購,加大研發力度,促進技術和產業轉型升級,同時加快向海外轉移勞動密集型產業的速度,利用國外更為低廉的勞動力價格,創造有利于中國企業發展的優勢條件。
四、結論
中國經濟呈現出新常態。它是中國領導人治國理政智慧在APEC北京會議上留下的重要思想印記之一,也是我國現階段國情的合理反映,是不可逆的、趨勢性的發展狀態。我國中小企業應審時度勢,正確認識新常態,分析其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將企業改革和發展重點放在調結構,釋活力,保質量,增效益,重創新方面,以更好的姿態適應新常態的要求,提高自身競爭力,為中國、乃至世界經濟注入更多更強勁的活力。
參考文獻:
[1]劉煜輝.何謂“新常態”[J].金融博覽(財富),2014(10).
[2]若英.“新常態”對中國經濟發展意味著什么[J].紅旗文稿,2014(19).
[3]田俊榮,吳秋余.新常態新在哪[J].人才資源開發,2014(10).
[4]任平.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J].中國中小企業,2014(09).
[5]王佳寧.中國經濟新常態前路綿長[J].改革,2014(08).
(作者單位:江南大學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