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反腐高壓成常態,“不敢腐”漸成氣候。然而,另一個極端也出現了:為了避免“負責任”、“受牽連”,一些官員對企業家避而不見,或者“軟拒絕”, “不吃、不拿、也不干”,不跟企業接觸,能躲就躲,能避就避,不接電話、不批文件,政商關系從過去的“勾肩搭背”變成“背對著背”。
因為反腐而不作為的官員,大概出于兩種心態:一是怕受牽連,擔心在與企業等主體打交道時,遇上“不干凈”的對象,或不知不覺陷入污泥而被染,或者對方出事時“拔出蘿卜帶出泥”,因而以躲和避來保全自己;二是對反腐持不滿,但又不能明目張膽地反對,只能以不作為的形式消極對抗。
反腐是為了廉潔,更是為了高效,廉潔的政府一般不大可能低效。解決了廉潔問題,必然就能解決官員激勵和監督約束的問題,從而為高效行政打下基礎。一個能有效控制腐敗的政府,必然有健全的機制促使官員高效工作。事實證明,廉潔水平比較高的政府,其行政效率也往往比較高。
懶政的存在,尤其是因為反腐而故意不作為,恰恰是因為反腐沒有進行徹底。在崗不在狀態,在位不謀其事,尸位素餐,不但白花納稅人的錢,而且對經濟社會發展形成阻力。對付懶政,必須將反腐進行到底,把那些占著官位不辦事的官員,都清理出公職人員隊伍。 ?(《中國青年報》2015.4.3 ?謝昱航/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