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任南京六合區交通局副局長的徐亞俊,玩網絡游戲差錢時,工程老板贊助了他4萬多元。他帶妻子在海南購物錢不夠,工程老板又轉了兩萬“臨時救急”。他給別人安排個工作,對方過節來送禮,羊肉袋子里“藏”了1萬現金。近日,徐亞俊因被指控受賄82萬多元,庭審中他多次表示,社會風氣就是這樣,自己受賄也是被動的。或許這位副局長覺得真夠“委屈”的——本有顆清正廉明之心,奈何“社會風氣就是這樣”,再加上行賄者們的“魔高一丈”,只好“被動”地走上了收受賄賂的不歸路。
“社會風氣就這樣”“自己受賄也是被動的”在官場中確實一定程度地存在著。屢屢被查處的塌方式腐敗、窩案中,部分官員確實是“身不由己”地“上了賊船”,一些官員周圍也的確充滿著糖衣炮彈,在拍蠅打虎的大潮中,這些可能腐蝕官員的外部環境與土壤,也應該引起重視,加大整治力度。
但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據,如果能主動地拒絕,又怎會落得今日的下場呢?透過這一案例可知,如果不狠抓防腐教育,強化官員清廉為官的信仰,使官員有主動拒絕“被動的受賄”的能力,那么腐敗存量減少時也必將伴隨著腐敗增量的涌現。
(《錢江晚報》2015.4.3 夏熊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