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碩


6月24日,悶熱的北京天空耷拉著臉,讓人提不起精神。在位于東五環外的中國傳媒大學校園里,處處彌漫著畢業時節溫馨而傷感的味道。
穿過主樓后的孔子廣場徑直向北,一號教學樓113語音實驗室里,一群人卻正在為重回校園而努力著。
這幫均年近半百的考生,此時的身份是普通的考生,但在中國傳媒界,他們卻個個是行業翹楚。這些人中有中央電視臺副總編輯彭健明、原浙江衛視總監夏陳安、北京廣播電視臺副總編輯徐滔、原搜狐網總編輯劉春、《舌尖上的中國》總導演陳曉卿、擔任多屆央視春晚總導演的哈文和陳臨春、著名主持人李詠等。
這場考試是由中國傳媒大學組織的選拔攻讀博士學位研究生的“外語水平和能力測試”,考生們都是經由“申請審核制”進行選拔,只要通過了這個考試和當天下午的面試,他們就可以回到校園,開啟攻讀博士的學習生涯。
內在驅動
在許多重要場合,北京電視臺副總編輯徐滔都是身著一襲黑色職業西裝,盡顯干練氣質,在24日的復試中,她依然是這身裝扮。
1991年,徐滔從中國傳媒大學前身北京廣播學院電視系畢業,進入北京電視臺工作。徐滔從記者做起,先后在《北京您早》《北京新聞》《法制進行時》從事記者、編輯等工作,在24年的職業生涯中,她曾多次獲得中國新聞獎、范長江新聞獎、中國播音主持最高獎“金話筒獎”等各類獎項。
2010年,徐滔開始擔任北京電視臺衛視節目中心主任,2013年,升任北京電視臺副總編輯。身份的不斷切換,給徐滔帶來人生別樣精彩的同時,也讓她有強烈的危機感,以應對日新月異行業新環境下新的挑戰。
“在一線24年,我覺得自己確實進入到了一個瓶頸期。我需要更開闊的格局和視野來看待現在從事的很多工作,所以選擇了回校學習。”在傳媒大學研究生院辦公樓里,徐滔對《綜藝報》記者說。
徐滔申報的博士專業是傳媒經濟學,該專業注重從經濟學基本原理和規律入手分析傳媒產業和市場。徐滔表示,省級衛視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傳媒大學對傳媒產業的研究也越來越實用,這是她選擇這個專業的原因。
在博士招生時,考生往往需要遞交自己的科研設想,這個設想通常是考生讀博后致力研究的問題的陳述。徐滔透露,她的科研設想是“養生健康類節目的產業化運作”,她希望通過博士階段的研究,在電視傳媒產業化運作方面建構自己的體系。
徐滔的師兄,也是她多年“競爭對手”和朋友的夏陳安,也是此次進入博士復試的考生之一。1990年,夏陳安從北京廣播學院新聞系畢業后,在電視行業叱咤風云25年,他曾擔任浙江廣電集團副總編輯、浙江衛視總監,一手締造了“中國藍”的品牌,打造了《中國夢想秀》《中國好聲音》《奔跑吧兄弟》等節目,將浙江衛視從當年的第九名帶到了衛視一線陣營。
今年年初,夏陳安從浙江廣電集團辭職,回歸母校擔任中國網絡視頻研究中心執行主任、經管學院和MBA學院學術導師。日前有消息稱,他已受聘于“北京文化”任職總裁。夏陳安對《綜藝報》表示,讀博首先是內心的需要,而非為了學位。他認為現在的電視太浮躁,需要沉下心思學習一點東西。“我們這些人帶著對行業的思考和困惑來到學校讀博,更多的是站在實戰的角度,在實踐中找到理論的痕跡和規律。”
與夏陳安同為浙江老鄉的陳臨春,也通過了此次博士申請審核制的初審。他曾擔任2008年、2011年央視春晚總導演,在電視文藝實踐領域頗有建樹。陳臨春表示,回學校深造是因為覺得自身需要養分需要補給,需要得到理論方面的提升。同時,在行業做了那么多年,也需要一個機會靜下心來好好總結一下。陳臨春報考的專業是廣播電視藝術學,提出的科研設想與春晚相關。
在復試現場,記者還發現了“人不在江湖,但江湖上依然有他傳說”的原搜狐公司副總裁、原鳳凰衛視執行臺長劉春。當天,劉春身穿紫色POLO衫,腳蹬黑色英倫板鞋,意氣風發。對于此次回校讀博的原因,他干脆利落的回應:很偶然。
“申請審核制”推波
傳媒名人在此當口“集體”回校讀博,除了個人有學習、進步的需求外,與中國傳媒大學在博士招生中試行的“申請審核制”不無關系。
所謂“申請審核制”,是指由考生個人提出申請,提交相關材料,通過初審、綜合考核,按照擇優錄取原則進行錄取的招考方式。
目前,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廈門大學、山東大學等70余所院校都試行了這一制度。
“申請審核制”將招生權返還給導師團隊,給科研能力強而非應試能力強的專業人士提供了求學機會。“審核制的優勢在招生過程,比過去考試的范圍廣了,與學生交流對話的機會多了。從這個意義上講,它是一種進步。”北京師范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常務副所長、博士生導師洪成文教授表示,過去博士招生是學校組織的統一考試,現在是基于專業基礎之上的審核,決策由學院或者學科來確定,學校以程序控制為主。
針對中國傳媒大學博士招生“申請審核制”的施行背景,記者聯系了該校研招辦的相關負責人,他們均表示不便回應此事。但在該校研招網上給出了官方說法:為了進一步提高我校博士研究生的生源質量,更好地滿足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對高層次人才的需求,2015年我校將在部分專業中,試行“申請審核制”博士招生方式。旨在通過建立更加科學有效的優秀生源選拔機制,全面考核考生的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選拔在傳媒信息領域具有突出才能的拔尖創新人才。
目前,中國傳媒大學試行申請審核制的專業包括新聞學、傳播學、廣播電視學、廣告學、傳媒經濟學、傳媒藝術學、廣播電視藝術學、播音主持藝術學。
對申請者準入標準的制定是申請審核制的關鍵,洪成文表示,審核標準的確定必須要抓好兩個主體:導師組和研究生招生管理部門,導師組要嚴格入學標準,管理部門要加強程序建設。
從中國傳媒大學公開的“申請審核制”選拔條件來看,標準“很嚴苛”:全日制相關學科本科或碩士畢業生且畢業院校原則上為“211”“985”高校;具有國家級主流媒體播音員、主持人經歷,并獲得過“金話筒獎”,或“中國新聞獎”一等獎(第一完成人),或“長江韜奮獎”;或具有在著名衛視頻道(全國收視排名前五)媒體策劃運營經歷;或者是電影、電視劇、紀錄片著名編導(具有國家級主流媒體工作經歷);或者是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大型綜藝節目、著名欄目總導演。
按照這些標準嚴格篩選,自然會將行業佼佼者遴選出來。
“能夠把實戰中的人帶回到理論中思考,這對文化產業是件好事”,夏陳安認為,申請審核制比博士統招更嚴格,因為它首先需要很好的學歷基礎,同時也需要在實踐中有很長時間的摸索,這樣的招生實驗是必要的。
網絡劇《廢柴兄弟》制片人、中國傳媒大學博士崔繼丹非常贊成傳媒大學施行申請審核制,她表示這是由傳媒的行業特性決定,“傳媒行業的學理研究與產業是無縫結合的,只懂研究,說出來的理論是‘馬歇爾計劃,理論和實踐的罅隙會越來越深。”
教學相長,知行合一
下午四點左右,面試結束,劉春發了一條微博,“我和我師兄@陳曉卿今天手拉手去考我師弟@何蘇六教授的研究生”。這條微博很快被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傳播學部副學部長、中國紀錄片研究中心主任何蘇六教授轉發——“今天的傳媒大學群賢畢至、燦若夏花,因你們@劉春@陳曉卿更非凡”。
這個有趣的微博互動,也透露了一個很多人關心的問題:這些行業精英,在自己所處的領域已經達到了一定高度,回校讀博后,誰來教他們,能教給他們什么?
何蘇六接受《綜藝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自古以來就強調教學相長,別說這些業界精英,就是如今的90后學生也都是非常有創造力的,因此“教”與“學”應該互相補充、互相啟發。他以自己所在的中國紀錄片研究中心為例,說明了可以為讀博學生提供的資源。目前該中心擁有《紀錄片藍皮書》、中國紀錄片學院獎等五大品牌,每年都會有頻繁的國際交流和國家政策層面的對話,這可以給前來讀博的業界人士提供很多不一樣的視角。
“博士教育本身就是共同探討為主,他們也是帶著問題和經驗來的,只是可能需要把時間、精力、智慧重新分配,花更完整的時間來解剖一些問題。我可以讓他們的心安靜下來,共同來贏得時間。”何蘇六如是說。
夏陳安報考的導師是鐘大年教授。鐘大年曾擔任鳳凰衛視節目副總裁、資訊臺臺長,現任中國傳媒大學網絡視頻研究中心主任。
李詠、哈文夫婦報考的導師是胡智鋒教授。胡智鋒是中國傳媒學術領域第一位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目前擔任中國傳媒大學學報《現代傳播》主編、中國傳媒大學傳媒藝術與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你非要教陳曉卿紀錄片可能會捉襟見肘,但若是影視美學、文化人類學,肯定會有比他更高明的專家,術業有專攻。”崔繼丹認為,對于這些人并不存在教不教得了的問題,“在有了實踐后,你知道問題在哪,回到學校后,在理論研究上將會抄一個終南捷徑,這種優勢是實踐經驗不足的人無法比擬的。”
近些年,中國傳媒行業一日千里,但傳媒理論的發展卻一直相對滯后,很多傳媒領域的研究需要跟進、評估甚至預判。一線廣電人回歸校園,也許會扭轉傳媒行業理論與實踐脫節的現狀。
何蘇六表示,在中國,影響傳媒業發展的因素很多,因此理論研究尤其需要懂得中國媒體環境、社會環境、政治環境的人,業界精英長期浸淫在產業中,他們擁有更多話語權。他們回歸學校,也會推進很多領域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