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冉
《參考消息》編譯了美國《時代》周刊的一篇文章——《防火長城的另一側》。
文章從一個普通中國年輕人寫起——“早晨起床用小米手機刷刷朋友圈,工作時用百度搜索和163郵箱,中午思考姚晨的微博人生,下午用大眾點評訂餐館和朋友吃飯,晚上回家再玩一會網絡游戲……”
沒錯,我們正快樂地生活在“中國內聯網的世界”。中國的互聯網公司,基本上依靠13億人構成的巨大而隔離的生態系統,正快速繁榮發展。
文章中接受采訪的中國官員承認,很多中國互聯網公司因為“良好的政策環境”而繁榮發展,因為不必與外國挑戰者競爭。其實,這一觀點不是很客觀,一直以來都不乏國際互聯網巨頭到中國淘金,大多數都被本土創新企業通過市場競爭擊退了,譬如當年Yahoo、eBay、亞馬遜、MSN(微軟)、Groupon,以及正在挑戰進行時的Uber。
事實上,中國互聯網就是一個巨大的圍城。城外人看到6.49億網民和13億總人口的巨大紅利,都想進來分一杯羹;城里人則感受著水深火熱的殘酷競爭,一路拼殺出來的佼佼者們都覺得,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所以,百度東渡日本未果后,再次將目光聚焦硅谷根據地;小米正試圖翻越帕米爾高原,進軍印度大陸;早已在歐洲叱咤風云的華為,再次謀劃重回北美;比較聰明的騰訊,利用微信便利的通信功能,從海外僑民入手,已斬獲不少海外用戶。
總體來說,中國互聯網的“走出去”,依然受到圍城心態和狀態的巨大束縛,具體表現有三。
其一,習慣性的“互聯網忽悠思維”。譬如饑餓營銷的裝腔作勢、極盡夸大的廣告鋪陳。
其二,實質性的“專利軟肋”。除了華為等極少數廠商,中國其他ICT及互聯網企業,在國際大鱷的專利攻擊面前都難堪一擊。
其三,根本性的“司法漠視”。誠然,在諸多海外市場確實存在眾多非市場化壁壘,但只要是高度市場經濟的區域,一定是高度重視法治和法制的存在。長期浸潤在國內“叢林法則”確定一切的競爭環境中,很多“常規”做法其實都是“非法”的,譬如“刷機”“預裝”和“盜取用戶隱私數據”,都被視為應用上量和數據營銷的常規做法,一出國門就會遭遇司法訴訟和懲罰。
現在,舉國上下都在講“互聯網+”,都在講行政權力的下放,這都是好事。但并不意味著網絡壟斷勢力的為所欲為,更不能等同于互聯網法制和法治的缺失,甚至倒退。
世界那么大,總歸要出去看一看。所以,從現在開始,讓城里人有法可依,養成遵紀守法的好習慣,是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