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江



業界和媒體對票房的胃口越來越高了。據說《港囧》和陸川版《鬼吹燈》期待值都已定在20億元。這個期待值不知道是怎么算出來的?莫非是受《速度與激情7》內地總票房的刺激?有可能。
期待一部電影打破某個票房紀錄,素來是電影界不朽的愿景。紀錄本來就是為了讓人打破而存在的。既然如此,干嘛不讓更多的人從中得到一些激勵和樂趣呢,哪怕是暫時的。只要期待的人,能分清愿景與現實的區別。
不管《港囧》和陸川版《鬼吹燈》最終能不能實現20億的愿景,如果按照近十年內地銀幕數增長的趨勢,20億的最高票房紀錄是遲早會被打破的。但打破紀錄的影片,是不是屬于在制片方對票房深思熟慮的設計下制作成功的,這很難說。就像當年《泰囧》和《讓子彈飛》創造票房紀錄的時候,估計導演和制片方自己都難整理出一套市場制勝秘笈。馮小剛以為自己有,于是才會產生在其不同作品票房差異前的失重感。
成功的電影,都會不約而同在一些方面體現出某種品質上的共性。可另一些同樣具備共性的電影,未必就會獲得觀眾同等的青睞。這里面當然有檔期和推廣手段的原因,也有影片自身的“命數”。但可惜,投資者們永遠視而不見,一個接一個,跳進自己用愿景織就的羅網。而這一切,都是從刻意忽略自己的短處開始的。
票房是中國電影的GDP,電影人每天處心積慮營造的項目,則很像是房地產樓盤,好些還跡近于爛尾樓,顧客連個樣板間都懶得進來看。制造爛尾樓式電影的高人們心下不服,每每對著媒體拿“本土”和“愛國”聲討被自己嚇跑的觀眾。有人問:“大家為什么會跑?”
因為今天的大多數國產電影,不會藝術地表達自己的主題(我們先別管那些主題是對還是錯)。
當國產電影追求“講故事”的時候,我們經常在影院里發現,自己正在看一些假故事、“硅膠”故事,不符合生活邏輯、也未必能達到想象力的平均指數。當國產電影追求影像語言風格的時候,你會發現,無論是電影技法還是對電影的理解,我們的電影人似乎都不像是生活在當代。“第五代”們像生活在彩色默片時代,偶爾與黑澤明電影有一點雜交;“第六代”則像生活在20世紀70年代……
這樣的影片制作,最終會把我們的審美和智力領到哪里去呢?暫時還找不出一個有效的目的地。而為一個說不清道不明的去向(很可能是一個令人喪失審美和智力的去向),指望觀眾付出20億甚至更高的學費,這似乎是一個太有想象力的期待了。如果說當年《泰囧》的紀錄,一部分是由于當年華語片普遍缺乏誠意,所引發的觀眾報復性消費所致,未來這個方程式,還會對“票房”這道試題的解答產生作用嗎?可能會,但前提是,華語電影出現更多的年度差片。
作為數字的“XX億”,不應該構成電影人夢境的唯一去處。廣大電影工作者,也不應該為了這唯一的目的,過早地毀掉為觀眾和自己造夢的能力。觀眾有欣賞各類夢想的權利。而且需要在欣賞這些夢想時,暫時忘掉媒體和電影人這些年一直鼓噪的“錢”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