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斯鈮
摘 要:教育作為一種投資,能夠為受教育者個人及家庭帶來較高的回報,尤以高等教育為甚,但這要以受教育者適時就業為前提。然而就業環境的改變并非朝夕之功,一味等待制度環境的改善也不現實,大學畢業生在目前嚴峻的就業形勢下必須不斷利用自身擁有的社會資本,從而在激烈的就業市場中獲得競爭優勢。本文結合社會資本相關理論分析,嘗試就社會資本在大學生就業中的作用途徑及功能進行探討。
一、社會資本與大學生就業
在經濟學中,資本是在以追求利潤為目標的行動中被投資和動員的資源,美國杜克大學社會學教授林南將其定義為期望在市場中獲得回報的資源投資。目前,人們對資本形式的認識逐漸從物質概念過渡到非物質性概念,由此引入社會資本。在《社會理論的基礎》一書中,美國社會學家詹姆斯·科爾曼將“社會資本”定義為個人擁有的表現為社會結構資源的資本財產。它們由構成社會結構的要素組成,主要存在于人際關系和結構之中,并為結構內部的個人行動提供便利。
二、社會資本對大學生就業的作用途徑分析
根據著名的“小小世界”實驗,地球上任何兩個陌生人的聯系平均只需要六個人作中轉。網絡時代已大大減少了交流需要中轉的次數,隨著交往的密切和方式的便捷,人們的活動將越來越多地陷入到與他人的聯系中,社會將更具有社會性。以下從兩個方面對社會資本對大學生就業的作用途徑進行分析:
1.信息傳遞:“弱關系”
格蘭諾維特的“弱關系”觀點認為,弱聯系往往連接著不同群體中的個體,所傳遞的信息具有較高的異質性,因此發揮著信息橋的作用。擁有較多弱聯系的個體能夠從網絡中獲得充分異質的信息。他認為“弱關系”在傳播信息、提供流動的機會和幫助社區功能的履行等方面都發揮著重要作用。在筆者的研究中,“弱關系”即是在社會或者打工等社會活動中與認識的同學、朋友、師長等形成的關系,其通過傳遞信息有效促進大學生的就業活動的發展。
2.決策影響:“強關系”
對于大學生而言,平時關系緊密的“強關系”主要是指父母和親戚。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在《鄉土中國》中早已提到中國的人際關系呈現“差序格局”,以自己為中心,按照遠近排親疏是中國特色。雖然“弱關系”在學生獲得就業信息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同時學生常常通過“強關系”來確定工作,即西安交通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院長邊燕杰認為的:在中國再分配經濟體制下的職業流動中,個人網絡主要用于獲得工作的分配主管部門和分配決策人的信息和影響,而不是用來收集就業信息,即社會網絡不是“信息橋”而是“人情網”。
3.不同資本存量的相互轉化
人力資本與社會資本在大學生就業謀職過程中的效用具體可以概括為:人力資本是基礎,社會資本是橋梁,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貫穿著整個擇業過程,共同影響著就業理念的培育、就業渠道的構建以及就業結果的獲取。具體來說,初始社會資本豐富的人,其接受優質教育培訓機會多,能夠轉化的人力資本更充分,在就業中相對于其他人會占據優勢;相反初始社會資本匱乏的人沒有足夠的社會資本作支持,轉化的人力資本相對不足。雖然初始社會資本并不是大學生可以自由選擇的,但是我們鼓勵通過提升和發展人力資本獲取更為豐富的社會資本,因為高水平的人力資本可以吸引較為豐富的社會資本,優勢的社會資本有利于優勢人力資本的積累,這種相互作用最終將在大學生的就業謀職過程中產生積極效應。
三、社會資本對大學生就業的功能分析
1.正面功能
(1)社會資本有利于大學生求職者獲得就業信息。就業信息的獲得是求職者實現就業的關鍵。大學生在面臨求職的時候,心理上承受著巨大壓力,從剛開始的興奮到迷茫,到工作得到落實后的安定整個過程中,父母親戚、同學師長以及社會和學校的各方面的相關部門或渠道都是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十分重要的社會資本。大學生所得到的就業信息一方面為求職者提供了就業的機會,另一方面給求職者提供了多種選擇,有利于求職者獲得質量較高的就業崗位。
(2)社會資本可以節省大學生求職者信息搜尋成本。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的背景下,由于我國勞動力市場存在嚴重的市場分割特征,導致勞動力市場信息的高度不對稱,影響了大學畢業生與用人單位的有效匹配。根據工作搜尋理論的觀點,目前我國大學畢業生工作搜尋效率偏低,搜尋成本過高,且偏重于借助非公開的、非市場化的搜尋方式。在現實生活中,各人所處的地位、立場不同,對信息的獲得就存在不同的難易程度,也直接導致他們獲得信息的質量各不相同。通過社會資本和社會網絡能夠較輕易地獲取自己不易獲取的就業信息,節省搜尋信息成本。
(3)社會資本可以幫助大學生求職者順利實現就業。在雙向選擇的就業市場和就業過程中,供需雙方的最大障礙是彼此了解不夠,擔心對于對方的把握不準。大學畢業生通過學校、人才市場、親戚朋友等社會關系建立起一個可信度較高的信息網絡,一方面成為就業者分析、篩選信息的得力助手和參謀,另一方面通過熟人引薦提高就業的成功率,即社會資本是橋梁。作為我國改革開放的前沿地區,廣東省就業環境的市場化程度日益深入,社會資本的重要性也隨市場化程度的深入而逐漸強化。
2.負面功能
首先,社會資本積極作用的過分夸大妨礙社會流動,使原本較為封閉的社會結構更加封閉化,降低了整個社會的運行效率,減緩我國正在發展的就業市場化進程。在這種封閉的社會結構里,圈內人也很容易憑借群體內社會資本求得生存和發展,與單位有著豐富社會關系的就業者憑借握有的社會資源很容易進入較好的就業領域,而沒有關系背景的大學生就業者即使素質不錯也很難進入,從而制約著單位和人才的長遠發展。
其次,社會資本的過度開發會導致同等水平的群體形成利益小集團,為實現自身的群體利益而采取違背市場原則的人力資源配置政策,使市場機制整體效能大打折扣。目前存在的隱性或顯性“城市準入制”,人口準入制,戶口、居住權(及相關權益)準入門檻等限制群體外成員進入的條款,實際上形成了社會資本對于人力資本有效流通的干預和阻礙,導致部分農村或者不發達地區畢業生在就業謀職的過程中處于相對劣勢地位。
最后,少數的大學生由于具有先賦的社會資本,形成一種依賴家長的意識,所以在平常的學習中就放棄努力,不注重自身素質的培養,在后來的工作中就表現出力不從心,滿足不了崗位需要的情況。還有的大學生舍本逐末,把大部分的時間精力用在使用金錢、權力關系構建自己的社會資本上,忽視了自身人力資本的積累,這種腐化的風氣嚴重地影響了大學生的健康發展,也會擾亂正常的社會就業秩序。
參考文獻:
[1]林 南.社會資本——關于社會結構與行動的理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燕繼榮.投資社會資本——政治發展的一種新維度[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3]廖 敏.社會資本——大學生就業的新維度[J].西安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03).
[4]邊燕杰.城市居民社會資本的來源及作用:網絡觀點與調查發現[J].中國社會科學,2004(03).
(作者單位:廣東青年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