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前對于創業生態系統的研究多是靜態的研究其核心構成要素及這些要素對生態系統的影響,而沒有考慮生態系統動態演化的本質。生命周期理論為研究創業生態系統提供了一個新視角,在不同的生命周期內,系統具有不同的發展特征。同時,在不同的階段,這些核心要素的重要性并不一致,換言之,在特定的時期,一些要素比另外一些要素更重要。這種動態演化的觀點對于實施創業生態戰略、構建創業生態系統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促進創業生態系統向更高的階段邁進。
關鍵詞:創業生態系統;生命周期;動態演化;核心要素
一、 引言
中國正處在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面對經濟全球化和經濟信息化的新形勢,經濟所處的環境要素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原有的發展方式不能很好適應環境的變化。創業生態系統具有更強的環境適應性,更好的彈性和靈活性,因此,如何構建一個良好的創業生態系統是一項緊迫而艱巨的任務。
和自然界中的生態系統一樣,創業生態系統也具有區域性和動態性兩項重要特征,因此,構建創業生態系統應該從空間(區域性)和時間(動態性)兩個維度綜合考慮。目前,學者們對于創業生態系統的“區域性”特點關注較多,每個地區需要根據自身情況構建適合本地區的創業生態系統,不可復制照搬其它地區的生態系統。然而,人們對于生態系統另一重要特征“動態性”則關注較少,當前的創業生態系統研究多是靜態的研究其核心構成要素,而沒有考慮生態系統動態演化的本質。生命周期理論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能夠從時間的維度動態地認識和研究創業生態系統。本文嘗試結合生命周期理論動態地研究創業生態系統,并構建其動態演化路徑模型。
二、 創業生態系統的含義
生態學家E.P. Odum認為應把生物和環境看作一個整體來研究,并將生態學定義為“研究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的科學”。1935年,英國生態學家Tansley則明確為生態系統進行定義“生態系統是一個系統的整體,這個系統不僅包括有機復合體,而且包括形成環境的所有自然要素的復合體”。在這個統一整體中,各種生物之間以及生物群落與其無機環境之間,通過能量轉換和物質循環相互作用、相互制約,并在一定時期內處于相對穩定的動態平衡狀態。生態系統具有復雜性、區域性、動態性并具備自我調節和自我發展功能。
生態系統理論在創業領域出現較晚,直到最近幾年才出現了創業生態系統的概念。這一概念提出后,迅速得到了學者們地關注并開始對其進行研究,同時,如何構建創業生態系統也逐漸進入政策制定者的視野。美國麻省理工大學和百森商學院走在了理論研究的前沿,并做了大量實證研究工作。麻省理工大學在2005年推出了“創業生態系統”項目,希望將該地區的大學、創業者、企業、投資人等所有與創業相關的參與者整合成一個良性循環的區域創業生態系統;百森商學院的“百森創業系統項目(BEEP)”主要研究如何從政府的角度構建國家和區域創業生態系統,該項目已在全球多個國家如美國、波多黎各、土耳其、阿根廷、西班牙等開展研究,致力于形成區域內良好的創業生態系統,提高創業的水平。
就目前而言,創業生態系統的研究目前仍處在探索階段,但學者們普遍認為創業生態系統包含了一系列相互作用的要素:大學和研究機構,高質量的人力資源,正式和非正式網絡,政府,天使投資人和風險投資,專業服務機構,以及能夠使系統中各要素以一種開放和動態的方式建立起聯系的創業文化(Cohen,2006;Isenberg,2011;Neck et al.,2004;Roberts & Eesley,2009;West & Bamford,2005)。
Isenberg(2011)在百森創業生態系統項目中明確提出創業生態系統的基本框架,并認為其由六個核心要素構成:政策、金融、文化、專業支持機構、人力資本、市場,并將之細分為12個要素組成(如圖1所示)。
三、 企業/產業生命周期理論
著名管理學家Ichak Adizes(1989)把企業生命周期分為十個階段:孕育期、嬰兒期、學步期、青春期、壯年期、穩定期、貴族期、官僚化早期、官僚期、死亡,概括了企業生命不同階段的特征,并提出了相應的管理建議和對策,揭示了企業生命周期的基本規律。國內學者陳佳貴(1998)較早開始進行企業生命周期研究,建立了企業成長模型并將企業生命周期劃分為孕育、求生存、高速成長、成熟、衰退和蛻變六個階段。李業(2000)在此模型基礎上將生命周期劃分為孕育期、出生期、成長期、成熟期和衰退期,認為企業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階段,具有不同的發展特征,會遇到不同的問題,因此必須采取不同的策略實現成長。
同樣,產業集群的發展也經歷了不同的生命周期。Tichy(1998)等學者將產業集群生命周期劃分為產生、成長、成熟和衰退四個階段,產業集群在不同階段具有不同的特點:在產生階段,還沒有形成標準化的產品和生產工藝流程,但溢出效應、分工合作及資源/信息共享使集群內企業獲取競爭優勢。進入成長階段后,集群快速發展,產量提高,資源有集中的趨勢。在成熟階段,生產流程實現標準化,但創新速度開始減緩,集群內同質化競爭加劇,導致利潤下降;在衰退階段,集群開始萎縮,企業大量退出,優勢逐步減弱。
四、 創業生態系統的生命周期
目前對于創業生態系統的研究多是靜態地研究其構成要素及各個要素對生態系統的影響,而沒有考慮整個生態系統動態演化的本質。正如自然界的生物及生態系統一樣,創業生態系統也是一個動態進化的組織系統,經歷著孕育期、成長期、成熟期、衰退期的發展過程。創業生態系統在不同階段具有不同的特征,其中的核心要素在各時期的重要性也不盡相同,因此,有必要在系統的不同階段采取不同的創業生態戰略和政策,促使創業生態系統向著更高的階段邁進,并在系統進入衰退期前采取措施避免衰退并重新繁榮。
Mason和Brown(2014)對創業生態系統中新創公司不斷積聚從而形成一個自我強化過程展開了討論。Mack和Mayer(2015)提出從創業生態系統進化視角進行研究,結合Isenberg的創業生態系統的6大核心要素,將創業生態系統的進化過程分為4個階段。并對Isenberg的6大核心要素在創業生態系統發展過程中的“相對重要性”進行評估(表1)。
五、 創業生態系統動態演化路徑模型
結合之前的研究,我們構建了創業生態系統動態演化路徑模型(圖2)。
1. 產生期。這個階段的特征是盡管新創企業的數量仍處在較低的水平,但是新成立的公司數量已經超過退出公司的數量,政策導向仍以傳統經濟發展方式為主,如產業集群、吸引外來企業等。區域內已出現一定規模和數量的支持創業的非盈利組織和孵化器。但是,創業生態系統中的很多其他核心要素仍未充分發育,如市場、文化、資金、具有創業導向的人力資本等。在這一時期,需要盡快將缺失的核心要素完善,以使本地區的生態系統進入下一階段。如果不能完善核心要素,創業生態系統仍將長時間處于產生期而無法實現快速成長。
2. 成長期。地區內的新生企業數量顯著增加生態系統內的核心要素已較為完備,各個要素都是基于創業導向并變得更加專業化,整個系統向著有利于創業的方向發展。并且系統開始具備自我生長和自我強化的能力,不斷發展壯大。
3. 成熟期。這一時期的特點是新生企業數量變少,而退出企業卻在增加。一些核心要素對創業的支持變弱,如市場機會減少、網絡聯系僵化、投資者對區域內的創業項目信心不足等。在這一時期,持續的、更加專業細分的創業政策變得至關重要。由于新生企業的失敗率持續增加,社會文化對于創業的態度已經有了細微的變化,因此,那些可見的成功故事對于營造并保持創業文化非常重要。
4. 衰退期。如果不能成功的延長成熟期,本地創業生態系統將不可避免的衰退。在衰退期,退出企業顯著增加,系統內核心要素變得不利于創業,如市場機會和網絡消失,文化和觀念由于失敗案例的增多變得厭惡風險和失敗,投資者離開生態系統等。創業生態系統面臨著徹底消亡或者重新開始新一輪的生命周期。
六、 討論與結論
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階段,創業生態系統具有不同的發展特征,會遇到不同的問題,為了促使本地生態系統更快更好地從初期階段(如產生期)進入下一個更高的階段(如成長期),需要實施有針對性的創業生態戰略和政策以完善一些仍未發育成熟的核心要素。因此,從生命周期理論視角動態地研究創業生態系統有著顯著的優點,創業生態系統動態演化模型則為本地區實施創業生態戰略、構建創業生態系統提供了行動路線(圖3),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首先,在實施創業生態戰略前,識別本地區的生態系統處于哪個階段。有一些重要的特征可以幫助識別本地的創業生態系統處于何種階段,如新生企業的數量(出生率)和退出企業的數量(退出率),政策的導向(傳統的經濟政策vs支持創業的政策),資金是否容易獲得,是否有越來越多的連續創業者參與等。
其次,處于不同生命周期階段的創業生態系統具有不同的特點,核心要素在系統中的重要性并不完全一致,換言之,在特定的生命周期階段,一些核心要素的要比另外一些核心要素更為重要。在創業生態系統形成的初期,市場機會、人力資本、資金、文化這些核心要素更為重要。在成長期和成熟期,更多更完善的基礎設施和更加專業細分的政策比其它的核心要素更為重要。
再次,確認當前的創業生態系統是否缺少某些核心要素。創業生態系統的6個核心要素:文化、政策、融資、人力資本、支持系統、市場,缺少其中任何一個都可能導致整個生態系統失效。因此,在找出系統中缺失的核心要素后,需要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完善這些核心要素,促進本地系統健康發展。
七、 研究展望
本文構建了創業生態系統動態演化模型,并提出了實施創業生態戰略的具體步驟,對于構建或改善區域創業生態系統有著現實的指導意義。今后的研究方向包括:(1)進行創業生態系統動態演化的實證研究,對處于不同生命周期階段的創業生態系統進行比較研究;(2)在核心要素缺失的情況下,如何完善核心要素,促使本地生態系統向更高階段進化等。
參考文獻:
[1] Mack E.Mayer H.The Evolutionary Dynamics of Entrepreneurial Ecosystems[J].Urban Stu- dies,2015.
[2] Mason C.Brown R.Entrepreneurial ecosystems and growth oriented entrepreneurship.Available at: http://www.oecd.org/cfe/leed/entrepreneurial-ecosystems.pdf,2014.
[3] Mason C.Harrison R.After the exit: Acquisitions, entrepreneurial recycling and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J].Regional Studies,2006,40(1):55-73.
[4] Menzel M.P, Fornahl D.Cluster life cycles-Dimensions and rationales of cluster evolution[J].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2009,19(1):205-238.
[5] Isenberg D.The entrepreneurship ecosystem strategy as a new paradigm for economy policy:principles for cultivating entrepre- neurship, Babson Entrepreneurship Ecosystem Project, Babson College, Babson Park: MA,2011.
[6] [美]Ichak Adizes,著,趙睿,譯.企業生命周期[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
[7] 陳佳貴,黃速建,等編著.企業經濟學[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8.
[8] 李業.企業生命周期的修正模型及思考[J].南方經濟,2000,(2):47-50.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網絡及不確定環境下創業者行為的認知與決策機制研究”(項目號:71532005)。
作者簡介:白峰(1975-),男,漢族,河南省濮陽市人,南開大學商學院企業管理系博士生,研究方向為創業管理、企業成長。
收稿日期:2015-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