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萍
【摘要】本文詳細闡述基于問題的案例式與循環實踐式相結合的荒漠化防治工程學的課程教學改革模式的思路、實施過程及保障措施,為同類型課程的教學模式改革提供參考。
【關鍵詞】荒漠化防治工程學 問題+案例+循環實踐教學
【基金項目】寧夏大學2014年課程建設項目“專業核心課程”。
【中圖分類號】X17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12-0214-01
荒漠化防治工程學是環境生態類部分專業的必修或選修課,但各院校相應專業授課重點及教學模式不同。掌握各類荒漠化形成機理及其防治工程設計原理等基礎知識,培養學生利用基礎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是荒漠化防治工程學課程教學的核心目標。但目前的傳統教學模式存在的主要問題表現為:大部分學生對發生于干旱、半干旱地區的荒漠化現象比較熟悉,但對荒漠化地區當前的主要治理措施不甚了解;且根據畢業生的信息反饋,教學過程中還存在一些不可忽視的問題,比如重視課堂教學,輕視實踐教學環節,理論知識基本掌握,但應用能力差,在荒漠化防治的工程規劃設計環節感到力不從心等,這就要求教學中加大與生產實踐密切相關的課程內容,強化教學內容在學生今后工作中的運用。
1.教學模式的基本思路及實施過程
本課程的教學采用問題+案例+循環實踐式的教學模式:問題式,以解決問題為中心,圍繞問題展開教學內容,引導學生逐步探究,著眼于學生創新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案例教學,在教學中一般從一些范例分析入手引導學生感知原理與規律,并逐步提煉并進行歸納總結,再進行對知識的遷移整合,在與本課程相關的地理學中常被采用;循環實踐,基于對荒漠化形成機理、防治原理等的理論內容闡述,引導學生自主創新設計或改良各種荒漠化類型的防治工程,并在實踐環節將設計的防治工程布設在實習基地,每一級學生的設計的防治工程作為以后學習本課程學生的理論實踐教學案例。
1.1 理論教學
以五種荒漠化類型為線條,以每一類荒漠化的形成機理為“問題”的起點,以每一類荒漠化現有的典型和新型防治工程為“問題”終點,實現對每一種荒漠化類型自形成機理到防治措施的全面剖析。首先,通過與學生共同閱讀、觀察、實驗、思考、討論等途徑去抽絲剝繭的探究各類荒漠化的形成機理,以問題——探究——歸納的流程最終實現機理的分析與闡述。在此基礎上在選取一個應用廣且效果好的典型工程為“案例”,進行設計原理、施工方法、技術規程、使用范圍及防治效果等的詳細講解,之后引導學生查詢與“案例”工程設計原理及應用范圍相同的其他防治工程,并幫助學生完成對其設計原理及施工技術等的自我探究過程,從而實現在對個別典型案例全面認知的基礎上,以個案為起點,擴展到對同類防治工程的全面理解與掌握,最終完成對所有荒漠化類型現有防治措施的掌握。知識遷移,引導學生基于荒漠化形成機理以及現有典型防治工程設計原理的分析,觸類旁通、舉一反三地設計或改良出不同荒漠化類型的防治工程,提高學生創新解決問題的能力。
1.2 實踐教學
結合專業生源地和西北地區的荒漠化特點,以目前應用最廣且效果最好的典型防治工工程以及青藏鐵路等使用的新型防治程為“案例”,在理論課程已介紹典型和新型防治工程的基礎上,安排學生在案例工程建設地進行各類防治工程的測量、施工以及防治效果評價等實驗實習內容,促進學生對防治工程設計原理、施工操作等的進一步理解和掌握。同時將學生在理論授課時通過知識遷移設計的新型防治工程在基地進行布設實驗,并作為今后學習此門課程學生的實習案例,在評價比較往年學生設計的各種防治工程防治效果的基礎上,可對其再進行設計上的修訂與改良,有條件的情況下可為學生申請實用新型或發明專利,從而不斷提升學生的參與感,激發學習興趣。
2.課程實施的保障
為寧夏大學2010級林學專業進行本課程的教學時,已試用了該教學模式的理論部分,這一模式的教學效果及學生接受程度良好,通過試用為今后此教學模式的順利實施典型了基礎。
荒漠化防治工程學是一門實踐應用性很強的課程,配套合適的實習基地是通過實踐環節提升學習效果的保障。寧夏地區主要分布有風蝕荒漠化、水蝕荒漠化、鹽漬荒漠化。風蝕荒漠化的實習基地以沙坡頭的“五帶一體”防治工程地段為核心,輔以“白芨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共同支撐風蝕荒漠化的非生物工程和生物措施的實習;水蝕荒漠化的實習基地主要設在寧夏南部黃土丘陵區(彭陽縣小流域綜合治理示范區等);鹽漬荒漠化的實習基地設在寧夏北部灌區土壤鹽漬化突出的西大灘。
參考文獻:
[1]孫保平.荒漠化防治工程學[M]. 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 2000
[2] 蘇芳莉,賈玉華, 郭成久,等.淺談提高本科生學習積極性的教學方法—以荒漠化防治方向課程為例[J].中國科技創新(科技教育創新),2008(11):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