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中央農村工作會議2015年12月24日至25日在北京召開。會議強調,要著力加強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農業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使農產品供給數量充足、品種和質量契合消費者需要,真正形成結構合理、保障有力的農產品有效供給。“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一新鮮表述,通過中國最高級別的“三農”會議,首度進入公眾視野。
編者:“秉綱而目自張,執本而末自從”。我國糧食生產“十二連增”的喜人成績背后,也存在農產品供求結構失衡、資源環境面臨較大壓力等問題。當前農業面臨的諸多矛盾和難題,表現各不相同,但“病根”都出在結構方面。推進結構性改革,是興農之要。著力加強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農產品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躍升,既能解決當前農業發展的突出問題,更有利于農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李國祥(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有望降低生產成本提高農產品價格競爭力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要任務,一方面是對于大眾農產品進行去庫存,調整糧食供給;另一方面,除了保障農產品數量充足,中央目標是通過政策改革等方式提高農產品競爭力,具體包括降低成本來提高價格競爭力。與此同時,要在質量安全上滿足消費者需要。
目前我國農產品缺乏價格競爭力,生產成本高已成為我國糧食生產中的一大頑疾,進一步加劇國內外糧價倒掛形勢,長此以往,將危及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農業生產成本高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租金高,近年來我國農村土地加快流轉,租金成本上升速度快;二是人力成本高,未形成適度規模化經營;三是物化投入高,農藥、化肥濫用現象嚴重。“要想解決這三個問題,首先在土地制度上,引導土地股份合作制,讓農民以入股形式參與分紅,調低人們對流轉土地租金上升的預期;其次是促進農業機械化,以機械替代勞動降低人工成本;第三是提升農田施肥方式,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高農藥、化肥的利用效率。
蔣和平(中國農科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現代農業研究室主任):農業生產將從以數量為主逐步轉向數量質量并重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農村基礎設施、農田水利建設、農村基本公共服務等仍存在一定差距,成為制約農業發展的短板,農業要強,短板必須補齊。農業的短板問題同樣凸顯在供給上:一方面,我國農產品中低端供給較為充足,另一方面放心安全的農產品供給又明顯不足。目前中國農業生產也表現為產能過剩,消費者對農產品質量要求越來越高,而中國農產品以中低端數量居多。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入手,就必須增加綠色、有機安全農產品的供給,減少一般農產品的供應,加快結構調整,以滿足消費者更高層次的需求,提高中國農業在國際上的競爭力。
下一步中國農業生產是將以數量為主,逐步轉向數量質量并重上來,更加注重效益,滿足消費者需求。如果農民為了收益而進一步追求產量、犧牲質量的話,結果自然是“谷賤傷農”。加強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農產品供需平衡由低水平向高水平躍升,將成為未來一段時期中國農業發展的重要任務。”
程國強(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對“保供給”和“保收益”兩個目標分而治之
中央提出加強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可謂抓住了現階段我國農業發展的關鍵。當前我國主要農產品已從過去的供需緊張狀態轉向緊平衡狀態,部分品種還出現了結構性過剩局面。
目前糧食供給形勢,可以總結為總量不足、結構性短缺和過剩并存。糧食品種多的還是多,沒有的還是沒有。比如,玉米結構性過剩,大豆結構性短缺,小麥強筋麥和弱筋麥國內生產不出來,中筋麥又多了,南方秈稻多了,但還在增產。如果不進行供給端的結構改革,就難以應對“兩個天花板”雙重擠壓,無法緩解糧食產量、庫存量、進口量“三量齊增”的局面。
長期以來,我國農產品價格政策把“保供給”和“保收益”兩個目標不加區分、合為一體。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按照“橋歸橋”“路歸路”原則,對兩個目標分而治之,實施價補分離。一方面,退出糧價政策的“保收益”功能,將其回歸到“解決農民賣糧難”的設計初衷,消除對市場的干預和扭曲影響。另一方面,通過直接補貼措施來“保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