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琴
前一段時間,我去一所縣級實驗小學聽課。當一個學生將課文讀出了老師預想的效果時,這位老師望著全班學生問:“掌聲在哪里?”于是,四年級的學生就如同課前排練好了似的,“啪、啪、啪啪啪”,非常整齊地擊了五次掌。后來的課堂上,這樣的掌聲又響起過好幾次,每次都是老師示意,然后學生鼓掌。
這掌聲,我們司空見慣。一年級的課堂上,這樣的掌聲常常響起。被表揚的小朋友常常面露喜色,甚至樂不可支,而為別人鼓掌的小朋友也很高興,鼓完掌后立即舉手,爭著也要讓別人為自己鼓一回掌。可是,隨著年齡的增長,這樣整齊劃一的“被鼓掌”學生還喜歡嗎?關(guān)注一下學生在鼓掌時的表情就會發(fā)現(xiàn),一年級時曾經(jīng)出現(xiàn)在他們臉上的笑意,如今再也尋覓不到,取而代之的是滿臉的淡漠和無動于衷。鼓掌之后,課堂上也不再出現(xiàn)一年級時的小手如林,就算舉手,也不是為贏得掌聲而舉。
那么,老師為何要讓學生這樣鼓掌呢?到底是為了表揚學生,還是為了制造熱鬧的課堂氣氛呢?如果是前者,那么,在老師要求下的鼓掌,有多少同學是自己也覺得好才鼓掌的呢?老師這樣做,是否剝奪了學生獨立思考和評價的權(quán)力?換一個角度,那被表揚的學生,聽了全班同學機械單調(diào)的掌聲,聽了這在老師要求下響起的掌聲,會產(chǎn)生被表揚的愉悅感嗎?隨著心智的逐漸成熟,中高年級的學生還是希望能得到別人發(fā)自內(nèi)心的真誠的肯定,一次被動的掌聲,是不能產(chǎn)生多少激勵作用的。如果老師的目的是后者,當然,作為一節(jié)公開課,這樣的想法可以理解。不過,課堂應該是為學生準備的,既然學生不需要這樣的掌聲,老師又何必要采用這種方法激勵學生呢?
激勵是教育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種手段。有效的激勵能夠激發(fā)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熱情和愿望,進而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去掌握知識和技能。激勵有很多種方法,比之于機械的擊掌,老師那和藹可親的微笑、豎起的大拇指、平等的握手、熱情的擁抱,以及豐富的語言,更能溫暖學生的心靈,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培養(yǎng)起對學習的興趣。
作為教師,尤其是語文教師,更應錘煉自己的語言,使之精練生動而又風趣。這樣,既能準確地評價學生的課堂表現(xiàn),又能為學生作示范。當一個優(yōu)秀的學生讀得相當精彩時,老師這樣贊美他:“你讀得太動情了,好好練習,以后可以當播音員了!”當一個中等生讀得中規(guī)中矩時,老師這樣肯定他:“這么長的一段話,你不但讀得正確,而且讀得流利,可見平時的基本功是相當扎實的。”當一個后進生經(jīng)過努力,一遍讀得比一遍好時,老師這樣鼓勵他:“聽,跟第一遍朗讀相比,你的進步多大啊!看來,只要多讀,你也可以讀得很出色。”
除了由老師對學生進行鼓勵,也可以讓學生對同伴的朗讀進行評價。隨著年級的升高,老師應該逐漸教給學生一些評價朗讀的方法。最簡單的評價,當然是從正確、流利這兩個方面來評價的。告訴學生正確的標準是:不錯字、不漏字、不添字。評價的語言就應該緊扣這三個方面來談。而流利的標準是正確斷句、不回讀。當學生能基本掌握正確、流利這兩種評價標準之后,再教給他們評價是否有感情的方法,可以從朗讀的輕重緩急來評價,也可以扣住幾個關(guān)鍵詞來評價,還可以從聽了之后的整體感覺來評價。經(jīng)過這樣的訓練之后,相信學生不再是一個只會按老師要求去鼓掌的傀儡,而是一個會聽、會思、會評價的主動學習的學生。
學生逐漸成長,老師的教學方式也要隨之改變,這樣才能順應學生的發(fā)展,促進學生各項能力的提高。否則,一味沿用以前的教學方法,只會使教學效果大打折扣。
(作者單位:江蘇蘇州工業(yè)園區(qū)星灣學校)
責任編輯 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