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農村綜合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
江蘇的農村綜合改革,在“十一五”時期完成了取消農業稅的配套改革任務,“十二五”時期更加著力于推進建立覆蓋城鄉的公共財政體制,一手推進農村體制機制改革,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保障,一手支持農村社會事業發展,不斷滿足農村現實需求,打造了多個強農惠農“品牌”。
一、以一事一議財政獎補為平臺,推進美麗鄉村建設
一是規劃引領,根據鎮村規劃布局要求,重點支持規劃發展村莊公益事業建設;二是惠及面廣,實行“一次規劃、三年覆蓋”,確保獎補項目每年覆蓋三分之一以上的行政村;三是農民參與度高,項目全程公開,立項前農民充分議事,立項后引導農民投資投勞,建設中農民參與監督,充分體現農民主體地位;四是保障質量,通過前期招投標、實施期間專業監理與農民監督、竣工驗收等全程監管,工程質量達到優良水平。“十二五”期間,建設村級公益事業項目8.5萬個。
江蘇省將普惠與特惠相結合,在一事一議存量資金不減少的基礎上,2011年起,省財政增加資金開展康居鄉村建設示范,財政部推進美麗鄉村建設試點后,江蘇省進行整合開展美麗鄉村建設示范。“十二五”期間,建成了550個設施配套完善、產業特色鮮明、生態環境優美、宜居宜業宜游的美麗鄉村示范村。
一事一議財政獎補政策強農惠民效應十分明顯,不僅極大地改善了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營造了農民致富的良好環境,也為基層組織服務群眾搭建了橋梁。特別是美麗鄉村建設示范效應明顯,大大激發了市縣積極性,各地對觸及的制度性問題進行調整和創新,使美麗鄉村建設成為新農村建設和統籌城鄉發展的重要抓手。
二、推進農村改革試驗區工作,創新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體制機制
2011年,江蘇省被中央農辦確定為農村改革試驗聯系點,選擇蘇州和12個縣(市、區)開展現代農業發展、農民持續增收、農村集體產權制度等七個方面的體制機制創新試驗。我們研究制定了5個方面16條政策措施支持改革試驗,省財政每年安排資金,對試驗成果實行獎補,與金融機構合作搭建融資平臺,“十二五”期間對試驗區重點項目提供200億元貸款支持。還制定了《農村改革試驗區工作績效考核評估辦法》,每年對改革試驗區工作進行評估、開展督導和交流,推動各地按照試驗主題先行先試。
從2015年8月開展的第三方評估情況看,江蘇省農村改革試驗區示范試點成效比較明顯,形成了一批成果。主要有:達標性成果,蘇州市城鄉發展一體化改革試驗通過了農業部評估,達到改革試驗要求;制度性成果,2011年開展試點的農村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已于2014年在全省推開,農村產權交易平臺建設試點成果已形成文件,國務院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出臺了推進農村產權交易平臺建設的意見;創新性成果,包括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農業生產經營體系創新、農村金融改革、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等方面正在進行制度設計、研究推廣。江蘇省農村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已有部分地區完成,大部分地區進入登記、頒證階段,省級產權交易信息平臺已經開通運行,至2015年9月底,全省建成縣級平臺42個,成交項目9557個,成交金額22.85億元。
三、創新農村公共服務運行機制,維護農村公益事業發展成果
根據國務院綜改辦的部署,江蘇省2012年起開展農村公共服務運行維護機制建設示范試點,2015年起在全省推開。江蘇省將農村基礎設施保養管護、環境衛生維護、農村綜合服務中心運行維護和農村文體活動設施管護作為保障重點,一手抓管護制度建設,一手抓維護方式創新。縣市普遍建立了民主議事制度、購買服務制度、管護責任制度、考核獎懲制度和資金保障制度,完善了各具特色的制度體系。
近年來,在財政收入增幅總體放緩情況下,我們仍加大投入,按照“保基本、廣覆蓋”的要求,實行村均8萬元農村公共服務運行維護經費最低保障標準,2015年省級以上財政投入9.85億元,比2013年增加5.7億元。市縣也結合當地實際積極投入,2015年超過10億元,同時,開展村企掛鉤、爭取社會贊助等措施,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經費保障機制。
農村公共服務運行維護機制成為農村環境連片整治、農村河塘整治等實事工程的重要配套措施,保障了農村公共服務持續發揮效益、農村生態持續改善,受到農村干部群眾普遍歡迎,成為農村綜合改革的又一個響亮“品牌”。
四、支持集體經濟發展,加強村級組織建設
“十二五”期間,江蘇省深入實施以“有持續穩定的集體收入、有功能齊全的活動陣地、有先進適用的信息網絡、有群眾擁護的雙強帶頭人、強化村黨組織領導責任”為內容的村級“四有一責”建設行動計劃,提出了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目標。省財政2011年起設立專項資金試點扶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2013年起增加到9500萬元,引導市縣整合相關資金,吸收社會投入,探索村級集體經濟發展長效機制。著眼于引導實踐創新:一是與扶貧開發緊密結合,集中支持6個集中連片經濟薄弱地區村級集體經濟發展項目;二是創新扶持內容,采取資產利用、特色農業、服務和物業創收等多種形式,避免進入競爭性領域和高風險行業,重點支持農民參與廣泛的項目,項目收益原則上按村級集體和低收入農戶各50%的比例分配;三是創新經營方式,推行股份制經營、租賃經營、承包經營,確保村級組織穩定獲益。
財政資金“杠桿”作用、“造血”成效、綜合效益都很明顯,每年省級扶持資金引導縣市財政和整合各類支農資金投入近10億元,90%以上扶持村經營性收入達到省定標準,還為現代農業和農村二三產業發展搭建了平臺,至2014年底,80%的縣(市、區)通過了“四有一責”建設整體驗收考核。
五、扎實推進“十三五”時期農村綜合改革邁上新臺階
回顧“十二五”時期農村綜合改革工作,我們有以下幾點體會。一是始終堅持農民主體地位。從農民群眾的意愿入手深化改革,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干部和群眾相結合,是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基本方法和解決難點問題的鑰匙;二是始終堅持改革創新。勇于突破不合時宜的觀念、政策的束縛和體制機制的條條框框,對于基層出現的新生事物和新鮮經驗,給予熱情鼓勵,一時看不準的,先行試點,積累經驗,對看準了的改革舉措和創新實踐,上升為面上的政策和制度安排,積小勝為大勝;三是始終堅持強化財政支撐。沒有公共財政向農村延伸覆蓋,農村稅費改革減輕農民負擔、保障基層組織正常運轉和農村義務教育發展的成效就不能鞏固,農村公益事業就不會快速發展,農村綜合改革就不會得到深化。改革需要支付成本,江蘇省支持農村改革試驗區,就是通過“花錢買機制”的手段進行有益的探索和實踐。
江蘇省區域發展不平衡,蘇北蘇中村級組織服務能力和集體經濟基礎仍十分薄弱,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道路還很長;農村公共服務運行維護試點雖已推開,但只是低水平的保障,運行維護標準還不高;一些市縣對美麗鄉村建設的內涵把握不準,注重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對農村改革、產業發展、生態改善等建設內容關注不夠。“十三五”時期,江蘇省將學習貫徹落實五中全會精神和中辦國辦《深化農村改革綜合性實施方案》新要求,鞏固提高“十二五”時期成果,繼續實施一事一議財政獎補,擴大美麗鄉村建設示范范圍,擴大村級公共服務運行維護保障范圍、提高保障標準,支持發展新型集體經濟。同時,更加關注農村改革。一是以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為突破口,典型引導,有序推進。抓好農村承包土地、農民宅基地及住房、農村集體資產三個方面的確權登記,探索建立農村宅基地退出機制、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加快農村產權交易市場建設和社區股份合作制改革,破解農業融資抵押難問題。二是支持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有針對性扶持家庭農場、農村合作組織、農業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特別是村集體領辦的土地股份合作社、農業生產經營合作社、勞務合作社,引導向農業輸入現代生產要素和經營模式,引導工商資本發展適合企業化經營的現代種養業、農產品加工流通和農業社會化服務。三是積極開展建制鎮示范試點,將鄉鎮作為連接城鄉的重要平臺,通過體制機制創新,推進就地城鎮化和城鄉發展一體化。
(本文根據全國農村綜合改革工作座談會發言整理)